回覆列表
-
1 # 一個人的歷史
-
2 # 成成wgc
魏國的地理位置沒有大後方是一個原因 但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在於戰略目標的錯誤 目標太多過於分散 一口吃不下 最後活活撐死 如果開始集中對付秦國 或者以統一三晉為目標 遠交近攻 那麼歷史將會改寫
魏國的地理位置沒有大後方是一個原因 但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在於戰略目標的錯誤 目標太多過於分散 一口吃不下 最後活活撐死 如果開始集中對付秦國 或者以統一三晉為目標 遠交近攻 那麼歷史將會改寫
戰國時期最先稱霸的魏國沒有笑道最後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儘管魏國最先崛起,最先變法強軍,魏武卒曾經是第一強軍,但是這些都沒有讓魏國最後一統天下,而是隨著秦國的崛起和齊國的打擊而一步步成為了陪太子讀書的陪襯角色。綜合看有一下幾方面原因:
四面禦敵,國無寧日和魏國的地理位置有關,魏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尷尬,沒有天險可守,被其他諸侯國環繞,因此經常受到秦國、齊國等國的騷擾,難以發展和壯大。
有才無門,有能無用魏國有很多人才,但都不能得到重視和任用,為他人作嫁衣裳之事頗多。商鞅本來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的門下,但是魏王並沒有聽公叔痤的建議重用商鞅,而導致商鞅去了秦國,透過變法讓秦國成為了真正的虎狼之國,對於魏國的打擊是毀滅性的。還有很多人才都在魏國起家但在他國發跡,如提出遠交近攻的範睢最早也在魏國受辱之後才去秦國為相的。既沒有明君,又沒有體制保證,人才沒有晉升的通道,國君身邊都是一些巧言吝嗇的人,想國家強大,就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量小無志,錯失良機魏國在最先稱霸後迷失了方向,只是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而缺少一統天下的胸襟和氣魄,量小則無志,越是患得患失就越無法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魏王沒有采納龐涓西進滅秦的策略,以關中為基業,必可王天下。但是魏王沒有這個雄心壯志,就算有龐涓這樣的帥才的見識,也只能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