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34567341832

    “管理理論叢林”階段中各類理論流派的特點和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重要變化。主要表現:

    生產迅速增長,規模擴大;技術進步速度加快;生產社會化城的不斷提高;政府幹預經濟不斷加強。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理論觀點和流派,孔茨稱其為“管理理論的叢林”。

    一、社會系統學派

    創始人:美國巴納德(Chester I.Barnard)

    代表作:《經理人員的職能》

    主要觀點:

    1.組織是一個協作系統。

    2.任何組織都包括協作意願、共同目標、組織成員間的資訊溝通三個基本要素。

    3.經理人員的職能:透過資訊的溝通來協調組織成員的協助活動,以保證組織的正常運轉,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

    二、決策理論學派

    代表人物:美國西蒙(Herbert A.Simon),197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主要觀點:

    1、管理就是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職能都需要決策。

    2、決策過程。不是一些不同的、間斷的瞬間行動。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絡的工作構成的一個過程。

    3、決策的準則:以“令人滿意的”這一準則代替傳統的“最優”準則。

    4、決策可分為程式化和非程式化決策。

    三、經驗主義學派

    代表人物:德魯克(Peter F. Drucker),戴爾(E.Dale)等。

    主要觀點:

    管理科學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發,以大企業的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物件,將其概括化和理論化,以便向企業管理的實際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傳授。

    德魯克指出,經理有兩項別人無法代替的任務:第一是,經理必須創造一個“生產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的生產力要大於其組成部分的生產力之和。第二是,經理在制定每個決策和採取每個行動時,都必須統籌考慮企業的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

    四、權變理論學派

    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的西方。

    核心觀點:

    認為企業管理要根據內外條件隨機應變,不存在普遍適用,一成不變的,“最好的” 技術或方法。管理技術與方法同環境之間存在一種函式關係,管理要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五、管理科學學派

    這個學派認為,管理就是制定和運用數學模型的系統,即透過對企業的生產、採購、人事、財務、庫存等職能之間相互關係的分析,然後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制等合乎邏輯的程式,求出最優解答,以實現企業的目標。也可以稱為管理的數量學派或運籌學派。

    由於組織及其成員都是“理性的動物”,在組織管理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數量分析方法和決策技術。

    六、管理過程學派

    管理過程學派又叫管理職能學派、經營管理學派

    古典管理學派和行為科學學派之後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一個管理學派,法約爾是這一學派的開山鼻祖,代表人物是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ntz),他認為存在著“管理理論的叢林”,而過程方法能夠包含、綜合當今的各種管理理論。

    主要研究管理職能及其執行過程和原則

    五種管理職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

    七、新組織理論

    明茨伯格(Henri Mintzberg)的新組織理論:

    1、組織結構協調機制。組織結構的實質是人們在組織內進行勞動分工和協調方式的總和。組織有六種協調機制:

    相互除錯

    直接監督

    程式標準化

    成果標準化或產出標準化

    技術(技能)或知識標準化

    規範標準化

    2、構成組織的六個基本部分。工作核心層、戰略高層、直線中層、技術官僚、支援幕僚、意識形態或文化。

    3、組織結構的基本形態。創業型組織(簡單結構)、機械型組織、多角化組織(分部式結構)、專業型組織、創新型組織(特別小組)、使命型組織、政治型組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衣服上染了葡萄漬,怎麼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