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詳細的瞭解一下,人類對鐵的認識
目前,人們已發現了109種化學元素,存在自然界中有90種,存在人體內的有6O餘種,在人體內含量超過0.01%的元素叫常量元素,小於0.01%的元素叫微量元素,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炭、氧、氮、鈣、磷、鉀、硫、鈉等約佔人體質量的99.95%,微量元素在人體內含量很小,但生理作用很大,化學元素的主要功能有:組成細胞組織的成分,如骨和齒中的鈣和磷,一切蛋白質中會有碳,血紅蛋白中會有鐵;維持滲透壓,維持血液的酸鹼度;維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如Na+、K-、OH-能提高神經肌肉的興奮性,而Ca2+、Mg2+、H+則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等.下面著重闡述鐵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人類對鐵的認識
缺鐵性貧血是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四大營養缺乏症之一。
18世紀,Menghini用磁鐵吸附在乾燥血中的顆粒,注意到了血液中含有鐵。
1892年,Bunge注意到嬰幼兒容易缺乏鐵。
1928年,Mackay最早證明鐵缺乏是倫敦東區嬰幼兒貧血盛行的原因。她還以為提供鐵強化的奶粉可緩解貧血。
1932年,Castle及其同事確證無機鐵可用於血紅蛋白合成。
2.鐵元素與人類的關係
2.1 鐵在人體的含量、分佈及存在形式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種,有半微量元素之稱,總量約為4~5g。人體中的鐵3/4存在於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和細胞色素中,為功能鐵,其中血紅素中鐵約佔60%~70% ,肌紅蛋白中鐵約佔5%,細胞色素等酶類含鐵約1%。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為:男性,12g/100mL~16g/100mL,女性,11g/100mL~15g/100mL。其餘的鐵以鐵蛋白和血鐵黃素的形式貯存於肝、脾、骨髓、肌肉和腸黏膜中,為貯存鐵,約佔25%。此外,還有少量的鐵與蛋白質相結合,存在於血漿中,稱做血漿鐵,數量約為3mg。鐵在體內含量隨年齡、性別、營養狀況和健康狀況而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如:正常成年男子全身含鐵總量約3~4g,女性稍低。
2.2 鐵在人體的生理作用
當鐵從一種價態轉變為另一種價態時.需要消耗(或放出)的能量極少,因而是血液中氧的良好載體。其亞鐵離子與卟啉結合形成血紅素,血紅素再與球蛋白合成血紅蛋白,它是一種含鐵的複合蛋白,是血液中紅細胞的主要成分。血紅蛋白承擔著將空氣中的氧從肺部進入心臟隨體迴圈輸送到機體的各個部位的任務。血液運送氧氣的重大使命,就是由血紅蛋白承擔的。當血液進入肺部後,血液中氧濃度較低,此時進行氣體交換,紅細胞中的鐵與交換進來的新鮮氧氣相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鐵便由低價變為高價;當血液進入到身體其他部位時,由於組織內的氧濃度低,紅細胞中的鐵,便由高價被還原為低價,釋放出氧氣,供組織進行氧化反應。1個血紅蛋白分子中含有4個Fe2+,因此可同4個氧分子可逆結合。血紅蛋白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4000~67000,因此64000~67000g血紅蛋白可結合89.6L氧.即1g血紅蛋白可結合1.34~1.36mL氧。[2]其實,血紅蛋白的功能,並不限於運送氧氣,還有運送二氧化碳和維持血液酸鹼平衡的作用,這些功能也是與鐵分不開的.因此鐵與內環境與穩態有一定的關係。
2.3 鐵元素在體內的代謝
由於新陳代謝,人體內每天損失約有1毫克的鐵,而每天攝取食物中可以補充人體內損失的一部分鐵元素,若從食物中攝取鐵元素的量大於損失鐵元素的量時,多餘的鐵元素會被儲存在骨髓、肝臟、脾臟中;當人體從食物中攝取鐵元素的量小於損失鐵元素的量時,儲存的鐵元素就會逐漸消耗而減小。[3]
3.鐵的攝入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在人的一生中,嬰兒期和青春發育期是最需要鐵的時期。若攝取的鐵不足,就可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以致透過血紅蛋白輸送到身體各組織的氧減少,使組織缺氧,從而引起多種器官和組織的生理功能異常。
3.1 缺鐵現象
一般足月胎兒肝內貯存的鐵,可以供應6個月,早產兒僅夠供應3~4個月,同時嬰幼兒生長迅速,5個月時體重增加1倍,1歲時增加2倍,而且嬰幼兒的排洩量比成年人高出數倍,因而在出生後9~34個月期間,往往容易缺鐵,如果不及時補鐵,嬰幼兒容易發生行為異常,反應遲鈍,性格孤僻,睡眠不安,偏食,易怒等;婦女缺鐵,會產生四肢無力,疲勞,嗜睡,面色蒼白,易發脾氣,失眠,心慌,心跳等綜合症;老年人缺鐵,會出現頭暈,眼花,耳鳴,耳聾,乏力,心慌,氣急等症狀。當每日攝取的鐵量,少於損失(應補充)的鐵量時,經過一段時間,貯備鐵用完,血液中紅細胞的數目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便會相應減少,從而不同程度地出現貧血症狀。[5]因此,醫學上常採用紅細胞計數的方法,來作為確定貧血的標準。一般紅細胞在400萬個/mm ,血紅蛋白在12100 mL以上者為正常。紅細胞數在300~400、200~300、100~200、100萬個/mm 以下,血紅蛋白在9~1l、6-9、3~6、3 g/100 mL以下,分別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貧血。如不能及時新增含鐵多的食物,貧血症狀還會延續很長時間。其他如大量出血或慢性出血者,患慢性疾病、發熱性疾病者,以及病理情況下鐵代謝異常者等,也會出現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起病緩慢,當每天攝入的鐵數量不足時,並不會立即發生貧血,而是利用身體中貯備的鐵,當貯備的鐵用完,開始向貧血的傾向發展時,也不會立即出現上述症狀,甚至多數人連自我感覺都不明顯。當病人到醫院就診時,病情一般都已發展到了中度貧血。因此。經常注意鐵的補充,並使體內有一定數量鐵的貯備,以保證身體的真正健康,非常必要。
3.2 鐵元素在人體過量的症狀
鐵雖然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鐵本身也不具有毒性,但當攝入過量或誤服過量的鐵製劑時也可能導致鐵中毒。
急性鐵中毒多發生在兒童。當兒童過量口服外層包有彩色豔麗糖衣片的固體鐵劑或液體鐵劑製成的糖漿後,1小時左右就可出現急性中毒症狀,上腹部不適、腹痛、噁心嘔吐、腹瀉黑便,甚至面部發紫、昏睡或煩躁,急性腸壞死或穿孔,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而導致死亡。
慢性鐵中毒多發生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男性居多。由於長期服用鐵製劑或從食物中攝鐵過多,使體內鐵量超過正常的10~20倍,就可能出現慢性中毒症狀:肝、脾有大量鐵沉著,可表現為肝硬化、骨質疏鬆、軟骨鈣化、面板呈棕黑色或灰暗、胰島素分泌減少而導致糖尿病。對青少年還可使生殖器官的發育受到影響。據報道,鐵中毒還可誘發癲癇病(羊角瘋)。
4.正確對待鐵元素
4.1 正確補鐵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缺鐵性貧血已成為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因此,補鐵勢在必行。鐵的供給量標準:成年男性每日12mg,成年女子18mg,孕婦和乳母28mg,青少年15~20mg,兒童10~12mg。[6]人體所需鐵主要靠食物供給。食物中的鐵可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兩類。血紅素鐵來自動物食品中的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主要存在於動物血液及含血液的臟器與肌肉中,屬二價鐵,可被腸黏膜直接吸收而形成鐵蛋白,供人體利用。非血紅素鐵是指穀類食物、蔬菜、水果、豆類等植物性食品中所含的鐵,屬三價鐵。三價鐵只有還原為二價鐵的可溶性化合物才較易被吸收。三價鐵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降低鐵的被吸收率,如:植物性食物中如果存在較大量磷酸鹽、碳酸鹽、植酸、草酸、鞣酸等,它們就會與非血紅素鐵形成不溶性鐵鹽.而當植物性食物中又缺少可還原三價鐵為二價鐵的還原劑如維生素C時,鐵的吸收率就會很低。另外,植物性食物中含鐵的量比動物性食物少,如大米中鐵吸收率為1%,玉米和黑豆為3%,萵苣為4%,小麥為5%,菠菜和大豆為7%.而魚類為11%,動物肌肉、肝臟則高達22%。現在多食用過於精細的食品也導致吸收的鐵更少。從以上資料和變價鐵的轉變關係看,動物性食物中的鐵比植物性食物中的鐵易於吸收些,要做到很好地補鐵,補充鐵的最好辦法是不要偏食,注意營養均衡,多吃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每百克含鐵25mg)、動物全血(每百克含鐵15mg),其他為肉類、蝦米、蛋黃、黑木耳等。多多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吸收能力,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4.2 正確“減”鐵
對鐵中毒的治療,醫生要對症處置,患者要按醫囑治療。預防鐵中毒,一是在服用硫酸亞鐵等鐵劑治療貧血時,務必防止過量,並嚴防兒童誤服,最好是服用現代科技的新產品卟啉鐵類補劑,不但吸收率高,而且不易產生副作用;二是不要長時間將酸性食物存放在鐵容器內,也不能用鐵鍋煮山楂等酸性食物,以免在酸性條件下鐵大量溶入食物。
先詳細的瞭解一下,人類對鐵的認識
目前,人們已發現了109種化學元素,存在自然界中有90種,存在人體內的有6O餘種,在人體內含量超過0.01%的元素叫常量元素,小於0.01%的元素叫微量元素,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炭、氧、氮、鈣、磷、鉀、硫、鈉等約佔人體質量的99.95%,微量元素在人體內含量很小,但生理作用很大,化學元素的主要功能有:組成細胞組織的成分,如骨和齒中的鈣和磷,一切蛋白質中會有碳,血紅蛋白中會有鐵;維持滲透壓,維持血液的酸鹼度;維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如Na+、K-、OH-能提高神經肌肉的興奮性,而Ca2+、Mg2+、H+則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等.下面著重闡述鐵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人類對鐵的認識
缺鐵性貧血是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四大營養缺乏症之一。
18世紀,Menghini用磁鐵吸附在乾燥血中的顆粒,注意到了血液中含有鐵。
1892年,Bunge注意到嬰幼兒容易缺乏鐵。
1928年,Mackay最早證明鐵缺乏是倫敦東區嬰幼兒貧血盛行的原因。她還以為提供鐵強化的奶粉可緩解貧血。
1932年,Castle及其同事確證無機鐵可用於血紅蛋白合成。
2.鐵元素與人類的關係
2.1 鐵在人體的含量、分佈及存在形式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種,有半微量元素之稱,總量約為4~5g。人體中的鐵3/4存在於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和細胞色素中,為功能鐵,其中血紅素中鐵約佔60%~70% ,肌紅蛋白中鐵約佔5%,細胞色素等酶類含鐵約1%。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為:男性,12g/100mL~16g/100mL,女性,11g/100mL~15g/100mL。其餘的鐵以鐵蛋白和血鐵黃素的形式貯存於肝、脾、骨髓、肌肉和腸黏膜中,為貯存鐵,約佔25%。此外,還有少量的鐵與蛋白質相結合,存在於血漿中,稱做血漿鐵,數量約為3mg。鐵在體內含量隨年齡、性別、營養狀況和健康狀況而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如:正常成年男子全身含鐵總量約3~4g,女性稍低。
2.2 鐵在人體的生理作用
當鐵從一種價態轉變為另一種價態時.需要消耗(或放出)的能量極少,因而是血液中氧的良好載體。其亞鐵離子與卟啉結合形成血紅素,血紅素再與球蛋白合成血紅蛋白,它是一種含鐵的複合蛋白,是血液中紅細胞的主要成分。血紅蛋白承擔著將空氣中的氧從肺部進入心臟隨體迴圈輸送到機體的各個部位的任務。血液運送氧氣的重大使命,就是由血紅蛋白承擔的。當血液進入肺部後,血液中氧濃度較低,此時進行氣體交換,紅細胞中的鐵與交換進來的新鮮氧氣相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鐵便由低價變為高價;當血液進入到身體其他部位時,由於組織內的氧濃度低,紅細胞中的鐵,便由高價被還原為低價,釋放出氧氣,供組織進行氧化反應。1個血紅蛋白分子中含有4個Fe2+,因此可同4個氧分子可逆結合。血紅蛋白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4000~67000,因此64000~67000g血紅蛋白可結合89.6L氧.即1g血紅蛋白可結合1.34~1.36mL氧。[2]其實,血紅蛋白的功能,並不限於運送氧氣,還有運送二氧化碳和維持血液酸鹼平衡的作用,這些功能也是與鐵分不開的.因此鐵與內環境與穩態有一定的關係。
2.3 鐵元素在體內的代謝
由於新陳代謝,人體內每天損失約有1毫克的鐵,而每天攝取食物中可以補充人體內損失的一部分鐵元素,若從食物中攝取鐵元素的量大於損失鐵元素的量時,多餘的鐵元素會被儲存在骨髓、肝臟、脾臟中;當人體從食物中攝取鐵元素的量小於損失鐵元素的量時,儲存的鐵元素就會逐漸消耗而減小。[3]
3.鐵的攝入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在人的一生中,嬰兒期和青春發育期是最需要鐵的時期。若攝取的鐵不足,就可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以致透過血紅蛋白輸送到身體各組織的氧減少,使組織缺氧,從而引起多種器官和組織的生理功能異常。
3.1 缺鐵現象
一般足月胎兒肝內貯存的鐵,可以供應6個月,早產兒僅夠供應3~4個月,同時嬰幼兒生長迅速,5個月時體重增加1倍,1歲時增加2倍,而且嬰幼兒的排洩量比成年人高出數倍,因而在出生後9~34個月期間,往往容易缺鐵,如果不及時補鐵,嬰幼兒容易發生行為異常,反應遲鈍,性格孤僻,睡眠不安,偏食,易怒等;婦女缺鐵,會產生四肢無力,疲勞,嗜睡,面色蒼白,易發脾氣,失眠,心慌,心跳等綜合症;老年人缺鐵,會出現頭暈,眼花,耳鳴,耳聾,乏力,心慌,氣急等症狀。當每日攝取的鐵量,少於損失(應補充)的鐵量時,經過一段時間,貯備鐵用完,血液中紅細胞的數目或者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便會相應減少,從而不同程度地出現貧血症狀。[5]因此,醫學上常採用紅細胞計數的方法,來作為確定貧血的標準。一般紅細胞在400萬個/mm ,血紅蛋白在12100 mL以上者為正常。紅細胞數在300~400、200~300、100~200、100萬個/mm 以下,血紅蛋白在9~1l、6-9、3~6、3 g/100 mL以下,分別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貧血。如不能及時新增含鐵多的食物,貧血症狀還會延續很長時間。其他如大量出血或慢性出血者,患慢性疾病、發熱性疾病者,以及病理情況下鐵代謝異常者等,也會出現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起病緩慢,當每天攝入的鐵數量不足時,並不會立即發生貧血,而是利用身體中貯備的鐵,當貯備的鐵用完,開始向貧血的傾向發展時,也不會立即出現上述症狀,甚至多數人連自我感覺都不明顯。當病人到醫院就診時,病情一般都已發展到了中度貧血。因此。經常注意鐵的補充,並使體內有一定數量鐵的貯備,以保證身體的真正健康,非常必要。
3.2 鐵元素在人體過量的症狀
鐵雖然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鐵本身也不具有毒性,但當攝入過量或誤服過量的鐵製劑時也可能導致鐵中毒。
急性鐵中毒多發生在兒童。當兒童過量口服外層包有彩色豔麗糖衣片的固體鐵劑或液體鐵劑製成的糖漿後,1小時左右就可出現急性中毒症狀,上腹部不適、腹痛、噁心嘔吐、腹瀉黑便,甚至面部發紫、昏睡或煩躁,急性腸壞死或穿孔,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而導致死亡。
慢性鐵中毒多發生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男性居多。由於長期服用鐵製劑或從食物中攝鐵過多,使體內鐵量超過正常的10~20倍,就可能出現慢性中毒症狀:肝、脾有大量鐵沉著,可表現為肝硬化、骨質疏鬆、軟骨鈣化、面板呈棕黑色或灰暗、胰島素分泌減少而導致糖尿病。對青少年還可使生殖器官的發育受到影響。據報道,鐵中毒還可誘發癲癇病(羊角瘋)。
4.正確對待鐵元素
4.1 正確補鐵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缺鐵性貧血已成為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因此,補鐵勢在必行。鐵的供給量標準:成年男性每日12mg,成年女子18mg,孕婦和乳母28mg,青少年15~20mg,兒童10~12mg。[6]人體所需鐵主要靠食物供給。食物中的鐵可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兩類。血紅素鐵來自動物食品中的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主要存在於動物血液及含血液的臟器與肌肉中,屬二價鐵,可被腸黏膜直接吸收而形成鐵蛋白,供人體利用。非血紅素鐵是指穀類食物、蔬菜、水果、豆類等植物性食品中所含的鐵,屬三價鐵。三價鐵只有還原為二價鐵的可溶性化合物才較易被吸收。三價鐵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降低鐵的被吸收率,如:植物性食物中如果存在較大量磷酸鹽、碳酸鹽、植酸、草酸、鞣酸等,它們就會與非血紅素鐵形成不溶性鐵鹽.而當植物性食物中又缺少可還原三價鐵為二價鐵的還原劑如維生素C時,鐵的吸收率就會很低。另外,植物性食物中含鐵的量比動物性食物少,如大米中鐵吸收率為1%,玉米和黑豆為3%,萵苣為4%,小麥為5%,菠菜和大豆為7%.而魚類為11%,動物肌肉、肝臟則高達22%。現在多食用過於精細的食品也導致吸收的鐵更少。從以上資料和變價鐵的轉變關係看,動物性食物中的鐵比植物性食物中的鐵易於吸收些,要做到很好地補鐵,補充鐵的最好辦法是不要偏食,注意營養均衡,多吃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每百克含鐵25mg)、動物全血(每百克含鐵15mg),其他為肉類、蝦米、蛋黃、黑木耳等。多多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吸收能力,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4.2 正確“減”鐵
對鐵中毒的治療,醫生要對症處置,患者要按醫囑治療。預防鐵中毒,一是在服用硫酸亞鐵等鐵劑治療貧血時,務必防止過量,並嚴防兒童誤服,最好是服用現代科技的新產品卟啉鐵類補劑,不但吸收率高,而且不易產生副作用;二是不要長時間將酸性食物存放在鐵容器內,也不能用鐵鍋煮山楂等酸性食物,以免在酸性條件下鐵大量溶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