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淡風清1883506
-
2 # 明鏡映禪月
今年客地秋色豔,
別事登高染霞煙。
山泉澈澈人影照,
澗竹青青鳥聲連。
長亭佇立風細細,
矮槿低伏意綿綿:
無思舊日楓葉採,
一夜琴絃伴星眠。
-
3 # 麥拉拉菜頂鍋蓋
對寫法也就是不直接寫自己的感情,而懸想此刻對方是如何如何的心情,正所謂我心即君心,人同此心,心同此情,由此及彼,由彼及此,虛實結合,讓感情更濃烈,我們最熟悉的就是: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4 # 半壕煙花
“對寫法”,也叫″主客移位法″,是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之一。指作者要表達對對方的思念,不是直抒胸意,而是透過展開想象,將自己的情感透過對方對自己思念含蓄地表達出來。至於古詩是如何運用″對寫法″的,我想至少有兩點要特別注意,以期對今年高考的學生有些幫助。
″對寫法″一定要用對場合。″對寫法″這種表現手法,曾經被一些人捧得出神入化,但我認為″對寫法″跟其他表現手法諸如:對比、渲染、襯托、用典、象徵、移情、抑揚等一樣,只有用對場合,才會熠熠生輝。如″對比″,一般在揭示對立物好壞,善惡,美醜的場合下運用才適合。″渲染″常用在表達強力悲憤或喜悅場合下使用才適合。同樣,″對寫法″也通常在表達鄉思情愁的時候使用才有感染力,才有倍增情感的效果。任何表現手法都有自己適用的場合,只有在符合各自條件下使用,才能讓文章增色。因此,我們用″對寫法″寫文章時,也要首先知道自己要寫的文章是不是關於″鄉思親愁″的,否則,即使用了,也不一定收到最佳效果。
要恰到好處地把″對寫法″與其他表現手法以及修辭手法糅合到一起。翻開古詩詞,大家可能會發現,凡是用″對寫法″寫得好的詩詞,詩中其他表現手法以及修辭手法也非常出色。下面我就來舉二個具體例子分析一下,以期大家能對″對寫法″與其他方法糅合有更好理解。
Ex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詩是表達詩人重陽節鄉思情愁的,顯然符合″對寫法″適用條件。三四兩句,詩人本是自己加倍地思念家鄉的兄弟,可他不說自己思念,卻用″遙知″一詞盪開去,說家鄉的兄弟想念他,這就是″對寫法″具體運用,它起到了倍增情感的藝術效果,讓讀者被思鄉深情打動。但是,你再看,在整詩運用″對寫法″的同時,三四兩句也運用了照應手法,三句寫兄弟登高望遠,引起讀者猜想登高盼望的具體原因,四句正好說明原因:″遍插茱萸少一人″。實際上,這種照應手法,一方面使得詩詞結構顯得緊湊、嚴謹;另一方也從細微處表達了很強的思念之情。試想,如果我這樣對你們寫到:兄弟 ,你們為什麼要登高望遠盼我回來呀?因為你們重陽遍插茱萸時發現少了我一個,這照應手法運用是多麼感人啊! 再看詩中″每″和″倍″,″遍″和″少″,這些數量詞的對比運用,就是一種″渲染″的表現手法,具體入微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種悽切入骨的思念和感動之情。試想,如果去掉這些″照應″,″渲染″″對比″等藝術表現手法,單純靠″對寫法″,還能有現在這樣感人的藝術效果嗎?顯然沒有。
EX2。《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該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因身陷長安思念家人所作。本來是詩人思念妻子兒女.而詩人卻一筆盪開,從對方落墨,想象妻子獨自對月思念自己,而不懂事的孩子還不懂母親為何要思念長安.這詩也是運用了″對寫法″,這樣寫,比詩人自己說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而且起到倍增感情作用,感人淚下。 這裡詩人除了運用″對寫法″外,還運用了″渲染″,″襯托″等表達手法,以及″對仗″等修辭手法。妻子″閨中只獨看″,而小兒女卻″未解憶長安″。這是用小兒女″未解″襯托出妻子″只獨看″相思的孤苦。″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二句是″渲染″,烘托了嬌妻之美 以及詩人和妻子相思難耐的心情,而且這兩句也是運用了對仗修辭手法,工整,優美,令人陶醉,為詩增色不少。試想如果去掉這些表達手法和修辭方法,這首詩是否還會這麼動人心魄,可能就需要打個問號了。
因此,″對寫法″要在文章中運用得好,一要注意它適用場合;二要注意它與其他表達手法以及修辭手法的綜合搭配運用,只有它們糅合得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文章才能熠熠生輝。
回覆列表
謝悟空邀請!在古人在思鄉懷人時,不正面寫自己如何“為伊消得人憔悴″,而是從對方入手,想象親人朋友對此情此景會是怎樣,把對方的苦苦思念寫得情真意切,也就反襯出了自己思念的深切,這種從對面入手藉此寫彼,曲折表意,把真摯的情感表達得含蓄委婉、深切感人的手法叫“對寫法″。
這類詩詞常以曲折有致,情韻悠長之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用了這種“對寫法″。這就比尋常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不能參與更顯得深情且富有新意。
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首句設問提起,一問一答,一實一虛,表現出詩人對妻子強烈的思念之情。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看出,運用“對寫法″的詩詞,由此及彼,虛實相襯,含蓄曲折,而透過詩作抒發的情感,更加真實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