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fgcff

    看到了落月、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聽到了鐘聲,啼烏。看到了這些景色,襯托出了夜的靜謐,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聽到的,則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和寂寞惆悵的思想感情。《楓橋夜泊》出自於唐代詩人張繼原文如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白話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整體賞析: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總起來看,作者心潮起伏,思慮深沉,在詩中抒發了歲月如流和前路漫漫的感慨,以“欲說還休”的姿態,寓壯志欲伸的期待,基調是高昂的。此時的楓橋,青山悠悠,綠水長流;烏啼聲聲,遺響千年;月升月落,亙古如斯;夜半鐘聲,永恆不變。什麼都沒有改變,月亮還是那月亮,鐘聲還是那鐘聲,改變的是人,曾經的青春年少如今已是垂垂白髮,步履蹣跚的老詩人。改變的是心情,意氣風發轉換成悽清冷寂,無限惆悵的心情。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裡,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孩鼻子有黑頭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