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不假

    在很多影視劇和歷史書中,我們會發現穿著龍袍的帝王,腦袋上會扣一頂掛有珠簾的帽子,顯得非常拉風,有威儀。可我每次都有疑問,是不是不太實用啊?不僅遮擋視線,而且走起路來叮玲咣噹撞臉。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這頂帽子。

    其實,這頂僅前面掛有簾子的帽子叫做“冕”,“冠冕堂皇”、“無冕之王”等等詞語多有提及。此外,還有一種前後兩端都掛珠簾的帽子,叫做“旒”。這種穿戴禮儀,最早從黃帝時期開始,等到了周朝的時候才基本定型。

    《說文》:

    冕,大夫以上冠也。

    《荀子》:

    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

    《淮南子·主術訓》: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

    當然,我的顧慮是對的,這種帽子不是天天都戴的,只有大型場合或者祭祀活動時才用。不僅皇帝要戴,王公大臣們也要戴,不過等級規制嚴格區分。初始,它用12根五顏六色的絲綢繩子,這12根繩子又各自串著12塊玉石,每塊玉石間隔1寸。看起來太過絢麗多彩,一點兒都不莊重,搞得皇帝就好像是在粉墨登場似的。

    到了漢朝之後,掛簾就不再五顏六色了,而是統一使用漢白玉,莊嚴肅穆不少。隨著逐漸的演化,旒就慢慢發展成了只有皇帝才可以佩戴的帽子,所以“冕旒”也就專指帝王,成為了皇帝的代名詞。

    對於帝王來講,這頂帽子所蘊含的象徵意義可就大了去啦。“12”是古代的一種最高數,象徵著王權的至高無上,戴上禮帽的同時,就會遮擋住帝王臉部的表情而使朝臣難以揣度聖意。此外,帽子的兩側還有一些垂下來的零星飾品,正好附在耳旁,這是在告誡君王不要輕信讒言。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這頂帽子,它蘊含了深奧的哲學和複雜的政治,可以說是“帽中藏乾坤”。

  • 2 # 聾王異史

    小時候看歷史影視劇時,看到古代皇帝頭上戴個串珠門簾,覺得很可笑。猜測可能是皇帝長得醜,不想讓別人看到他的臉。後來才知道,串珠簾子很很多講究,皇帝也不能隨意戴。

    珠簾帽子專門“修理”皇帝

    這種帶串珠的帽子,叫冕旒, 設計很複雜,由冠圈、玉笄、冕綎、冕旒、充耳等部分組成。每個部件都有其高深的內涵。

    前後垂著的珠串叫旒,是用絲線串著朱、白、蒼、黃、玄五彩的玉石,提醒天子要明辨是非,明察秋毫。

    帽子兩側耳邊位置各有一塊黃玉,叫充耳,意思是天子應該所聞有所不聞,不輕信讒言,兼聽則明。

    最上面的木板,稱冕綖,上黑下紅、前圓後方,代表天圓地方。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提醒天子應俯視眾生,關心百姓疾苦。

    這種帽子分量很重,旒很長,戴上後必須兩手放在兩膝之上端坐,不能搖頭晃腦,左顧右盼,更不能發怒咆哮,一旦行為失禮,珠子就會左右晃動,讓戴帽子的人眼花繚亂,立刻淡定下來。

    透過帽子端正天子的禮儀,來約束君王的行為,就是這種帽子設計者的初衷。

    珠串數量代表不同地位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鷩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同時也是帝王的象徵。

    冕旒冠並不是像影視劇裡演的那樣君王天天戴,只有在登基、封禪、祭天等隆重場合才會戴,也就是中國的禮帽。有了周禮就發明了冕旒冠,滿人入關建立大清後,不再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線電測向運動的作用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