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獅

    這要看是己方士兵還是對方士兵了,如果是對方士兵的話,確切的說,應該叫做戰俘。

    先說日本人在二戰時期對待己方士兵如何吧,這個可以參考日本侵華老兵東史郎所著作的《東史郎日記》。在這本日記中你會看到日本軍方對待傷員的處理,有時候很殘酷,有任何很人道。先說殘酷,東史郎描述,在討伐中國守軍期間,日本士兵不允許休息,而是以急行軍的方式前往戰場進行作戰。很多士兵在受傷後,還要繼續跟隨部隊前進,必須要等到戰役結束後,統一進行處理。日本士兵大都來自同一個村或者同一個縣,因此會相互照顧,連揹帶託也要將自己的傷員兄弟帶入戰場中,而不會將其丟在半路上。

    至於為何不會丟下他們,是因為日本人害怕中國的游擊隊以及“紅槍隊”趁機偷襲受傷掉隊計程車兵,奪得武器和俘虜。東史郎曾描述在參加徐州會戰時,有四個掉隊的傷員失蹤,顯然是被游擊隊抓走了。

    不過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會這樣殘酷,在停戰期間,日本軍方對待傷員是非常呵護的,他們會將傷病員送到後方療養,每天吃非常精緻的食物,還有多種娛樂活動,在中國的土地上,這些傷員很多時候可以為所欲為。不過傷好後,需要立即回到原部隊,參與下一次的軍事行動。

    東史郎曾在山東戰場作戰時,感染上瘧疾,而後又被自己的刺刀柄撞傷腹部。在戰爭結束後,他被送到大連療養,每天可以吃到美味的橘子罐頭以及來自日本的食物,不但可以泡溫泉,每天還有自由外出時間,看電影去喝酒找花姑娘做什麼都可以。

    東史郎還說,為了能讓自己可以離開戰場,有些日本士兵會故意弄傷自己,他描述一個同縣計程車兵就曾自己將手臂割傷,從傷口中能看到青筋在裡面跳動。不過這個傢伙沒有得償所願,他被跟自己有過節計程車兵告密,不但捱了軍曹一通耳光,還不允許進入後方治療。這顯然是個悲催的傢伙。

    以上所說是關於日本士兵對待自己人的態度,但如果是被俘的敵方士兵,那麼就不存在什麼人道主義了。日本人根本不會將戰俘當人看,在他們眼裡,這些人活著就是浪費糧食的廢人,對待戰俘不需要有任何同情,可以用任何方式虐待或殺害。敵軍傷員對於日本人來說,更是累贅,因此他們會先行殺掉傷員。例如著名的“巴丹死亡行軍”,許多受傷的戰俘因為走路慢或者有怨言,當場就被射殺或砍殺。

    看過一部二戰老兵自述的紀錄片,其中有個日軍老兵,講述了他在二戰時期的故事,他說自己當時在東南亞戰場作戰,他的連隊俘虜了大量英軍士兵。他負責押送一小隊戰俘前往集中營。在路上,有個長相英俊的英國下級軍官因為腳氣病而無法快速走路,他為了在天黑之前將戰俘帶到指定之地,便將這個英軍軍官帶到一片小樹林,而後舉槍射擊。在開槍前,這個英軍軍官苦苦哀求,並且拿出自己與妻子和兩個孩子的合影照片給他看,他看了照片後遲疑了三秒,仍舊開了槍。戰後,他表示很後悔,但是卻說因為是作戰期間,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殺害戰俘是幾乎每個日本士兵都會做的事情。

  • 2 # 吾評武願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二戰時日軍對待受傷了不能行走計程車兵還是比較殘酷的,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國戰爭影線,裡面裡經常看到的場景就是美軍小分隊中如果有士兵受傷了,其他隊員看到他這樣,明知道受傷了是一個累贅的,甚至還會讓自己的部隊的任務遭到滅隊的危險,但是他們還是不拋棄自己的戰友,比如《阿甘正傳》《血戰鋼鋸嶺》這些影片都是這樣的,同時也能體現出美國軍隊的價值觀問題,不拋棄不丟下任何一名戰友,就算是屍體,也要帶回國內安葬。

    就像《血戰鋼鋸嶺》的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在太平洋戰場上跟日軍對戰,用一人的綿薄之力拯救了75名受傷戰友的性命,這樣的精神也體現了美國軍隊的價值觀思想問題,而太平洋戰場的日軍也被此深深震撼著,但是日軍對待傷員的做法跟美軍就是格格不入。

    在二戰前期的日本對待傷員還是比較負責任的,會對傷員進行全力救治,比較嚴重的傷員會想辦法運回國內去救治,而到了戰爭的中後期,日軍的殘忍不僅表現在的敵人身上,同時也暴露給了自己在戰場上相依為命的戰隊,像那些受傷的軍人基本都是簡單包紮,而對於那些不能行走的軍人,日軍的做法真的是有違背道義。

    因為隨著戰線的拉長,時間的拉長,日軍的戰備資源匱乏,藥品也越來越少,為了節約資源,日軍的領導高層做出了一個慘無人道的決議,對那些嚴重的傷病員直接處死,美曰這就是戰爭,帝國幫不了你了,為了讓你不那麼痛苦,只能讓你去見祖宗,其實這是物資缺乏的表現,不願在自己的戰友身上浪費資源,而且還怕這些傷員被俘虜洩密,才做出這種慘無人寰的決定。

    而且這也造成了二戰時日軍傷員的一個現象,就是受再重的傷,也要拖著病體堅持著行走走路,這也真的是讓人既可笑又深思。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時期日軍是如何處理傷兵的呢?其實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戰局佔有優勢的時候,對待傷兵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士氣,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軍隊均是儘量地搶救傷兵的,除非重傷員自己已感到無救,那麼這些傷員會主動的放棄救治或轉移的機會,讓戰友留下儘量多的彈藥抵抗到最後一口氣。戰死的日軍連死人都是要搶回的,火化後把骨灰裝在瓦罐中有同鄉揹著帶回後再送回國,其目的主要是安撫士兵,讓生者感到戰傷戰死部隊會決不丟棄,如此士兵才能為之拼命。 可是在二戰中後期,日軍處於戰略劣勢之後,這個瘋狂的國家對待傷兵的態度就來了一個大轉彎,受傷計程車兵如果不能走路。部隊為了安全轉移或者及時完成任務,就會把拖後腿的傷員殺掉。那時日軍在遇到一起行動的隊友負傷且確認喪失行動能力時,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慰或者醫治,而是會毫不猶豫的給他來一刀以了結其性命,之所以選擇用刀而不是用槍,理由居然不浪費子彈。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措,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在戰場上負傷的戰友將會成為日本軍隊最大的負擔。這其中包括託運傷員運輸成本、救治傷員的醫藥成本、照看傷員的人力成本等諸多方面的付出,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後期日本兵員不足,有很多士兵從南韓,北韓,菲律賓其中還有咱們自己國家等周邊國家強徵而來,這樣的傷兵更容易成為棄卒。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也不會像美華人那樣經常去看內外科醫生或者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對弱者的關照對日本人來說很明顯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前菲律賓上校軍醫哈羅魯得.格拉特里曾經在中國臺灣被監禁了三年,他在講述自己的戰俘經歷時曾說:“美軍戰俘獲得的治療條件要比日軍好。在戰俘營中,盟軍的軍醫可以照顧彼此的戰俘,而日軍卻幾乎沒有一個軍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給日軍看病的唯一的醫務人員就只是一個非專業的下士,到後來變成了一箇中士,而這位中士自己每年最多也只能見到軍醫一兩次。” 在戰爭後期,因為物資的匱乏,前線日軍已經沒有了訓練有素的醫療隊伍(這也是我們在看有關二戰的戰爭影片中,極少看到日本軍隊有軍醫和醫療兵的原因),能夠在紛飛的戰火中搬運傷員,並進行最及時的搶救,也沒有一個系統的醫療設施,例如前線救護所、後方野戰醫院以及在遠離前線的地方建立一些康復醫院等,至於醫療藥品的補給就更不用說了。在一些緊急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帶來麻煩,乾脆就會直接把傷病員幹掉。尤其是在菲律賓和新幾內亞,日軍往往會在傷病員還沒來得及被轉移的情況下,就不得不從還有臨時醫院的陣地上撤退,而在敵人即將佔領這個陣地的時候,日軍醫院的負責人就會開始執行所謂“撤退計劃”。其實這種計劃就是在臨走時將傷員全部殺掉,或是給傷病員留些手榴彈讓他們自殺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中有“跌跌撞撞,迷迷糊糊,生死輪迴,命運碰觸,”叫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