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恰當的比喻、生動的形象,表現了公元前8至前6世紀的社會情況。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對弱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頗強,富有教育意義,深受讀者喜愛。但人們對《伊索寓言》的作者也存在疑慮。
從《伊索寓言》的寫作風格來看,各篇寓言時間跨度大,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有人據此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應當看做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
他們的根據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阿維阿努斯、馬克西姆斯—普拉努底斯教士等人的作品中都曾出現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支援此觀點的人還認為,最早是伊索或者某一個像他那樣的人,以簡潔、明快的風格講述所收集的寓言故事。後來,具有伊索風格的這些寓言經一代代口頭流傳下來,最後都被視作出自伊索的手筆。
他們認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歷史上才沒有關於伊索的精確記載。因為伊索不是具體的歷史人物,而是作為寓言的同義語所虛構出來的傳說人物,所以後來人都無法準確地描繪出伊索的具體面容和生平事蹟。
但也有人認為,《伊索寓言》就是伊索所著的。伊索是古希臘的寓言作家,他非常善於講寓言故事,常用寓言故事來揭示權貴的殘暴和貪婪,後又將寓言故事編成《伊索寓言》。
近幾年來,有人對於《伊索寓言》的作者又有了新的猜測:伊索不是別人,而是非洲衣索比亞的寓言家阿克曼。因為“希臘人把衣索比亞的寓言翻譯成為希臘文,並以伊索署名,其含義是衣索比亞人。這大概是因為譯者將Ethiop錯讀成Egop,於是,衣索比亞人(Ethiopian)寓言成了伊索(Aesop)寓言,作者阿克曼也就成了伊索了。”但這僅是一種推測,還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
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爭論仍在繼續,而謎底卻留在了歷史回憶中。
但丁何時開始寫《神曲》的1265年,但丁?亞利基利出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城,他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用義大利方言託斯坎尼語寫成了三行體長詩《神曲》。《神曲》辭藻華美,想象豐富,設計巧妙,內容奇特,含義深刻,這些都是眾所周知、舉世公認的。但是對於這部名作的寫作年代,專家學者們卻意見不一,看法各異。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薄伽丘認為,《神曲》是於1300年開始寫的,也就是在但丁被逐以前。但薄伽丘同時認為,但丁被放逐之後,在整理那些未完成的舊稿時,可能又將之全部加以改寫。
薄伽丘的這一觀點來自於但丁的《新生》。在《新生》的末尾,但丁用文字說明自己夢見貝德麗採在天堂。按照《新生》成書的年代來說,這夢應該是1292年的事情,這時的貝德麗採是但丁心目中的“淑女”。1310年以後,但丁再對舊稿進行整理,心情卻發生改變,因此將本來預定讚頌最光榮女性的詩篇改作對政治社會的批評作品,於是貝德麗採不再是“愛情”的化身而成了“信仰”的象徵。
不僅僅是對但丁寫《神曲》的年代有疑問,關於但丁和《神曲》的其他方面,人們也有不同意見。
首先是關於但丁改寫《神曲》的時間。有人認為,1313年“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死後,但丁才動手改寫《神曲》。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但丁改寫的年代應該在1305~1306年之間。
另一方面,人們對《神曲》各部分的脫稿時間也有不同看法。有人透過對但丁的政治主張和《神曲》內敘述的故事的研究,肯定地認為:《地獄篇》開始於1308年以前;《煉獄篇》則在1308年—1312年,《天堂篇》應在1314年以後。
但另一些人卻認為,《地獄篇》完成於1308年,《煉獄篇》可能完成於1313年,而《天堂篇》則只不過是在但丁去世時剛剛完成的“初稿”而已。
還有一些人認為,但丁去世的時候,《天堂篇》最後數章並未脫稿,現在我們所見的最後13章實際上是但丁的兒子約各伯續寫,並非出自但丁之手。
由於缺乏確鑿的歷史證據,但丁何時寫作《神曲》一謎無法定論,關於但丁和《神曲》的爭論也將無休止地繼續下去。
《伊索寓言》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恰當的比喻、生動的形象,表現了公元前8至前6世紀的社會情況。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對弱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頗強,富有教育意義,深受讀者喜愛。但人們對《伊索寓言》的作者也存在疑慮。
從《伊索寓言》的寫作風格來看,各篇寓言時間跨度大,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有人據此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應當看做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
他們的根據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阿維阿努斯、馬克西姆斯—普拉努底斯教士等人的作品中都曾出現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支援此觀點的人還認為,最早是伊索或者某一個像他那樣的人,以簡潔、明快的風格講述所收集的寓言故事。後來,具有伊索風格的這些寓言經一代代口頭流傳下來,最後都被視作出自伊索的手筆。
他們認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歷史上才沒有關於伊索的精確記載。因為伊索不是具體的歷史人物,而是作為寓言的同義語所虛構出來的傳說人物,所以後來人都無法準確地描繪出伊索的具體面容和生平事蹟。
但也有人認為,《伊索寓言》就是伊索所著的。伊索是古希臘的寓言作家,他非常善於講寓言故事,常用寓言故事來揭示權貴的殘暴和貪婪,後又將寓言故事編成《伊索寓言》。
近幾年來,有人對於《伊索寓言》的作者又有了新的猜測:伊索不是別人,而是非洲衣索比亞的寓言家阿克曼。因為“希臘人把衣索比亞的寓言翻譯成為希臘文,並以伊索署名,其含義是衣索比亞人。這大概是因為譯者將Ethiop錯讀成Egop,於是,衣索比亞人(Ethiopian)寓言成了伊索(Aesop)寓言,作者阿克曼也就成了伊索了。”但這僅是一種推測,還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
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爭論仍在繼續,而謎底卻留在了歷史回憶中。
但丁何時開始寫《神曲》的1265年,但丁?亞利基利出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城,他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用義大利方言託斯坎尼語寫成了三行體長詩《神曲》。《神曲》辭藻華美,想象豐富,設計巧妙,內容奇特,含義深刻,這些都是眾所周知、舉世公認的。但是對於這部名作的寫作年代,專家學者們卻意見不一,看法各異。
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薄伽丘認為,《神曲》是於1300年開始寫的,也就是在但丁被逐以前。但薄伽丘同時認為,但丁被放逐之後,在整理那些未完成的舊稿時,可能又將之全部加以改寫。
薄伽丘的這一觀點來自於但丁的《新生》。在《新生》的末尾,但丁用文字說明自己夢見貝德麗採在天堂。按照《新生》成書的年代來說,這夢應該是1292年的事情,這時的貝德麗採是但丁心目中的“淑女”。1310年以後,但丁再對舊稿進行整理,心情卻發生改變,因此將本來預定讚頌最光榮女性的詩篇改作對政治社會的批評作品,於是貝德麗採不再是“愛情”的化身而成了“信仰”的象徵。
不僅僅是對但丁寫《神曲》的年代有疑問,關於但丁和《神曲》的其他方面,人們也有不同意見。
首先是關於但丁改寫《神曲》的時間。有人認為,1313年“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死後,但丁才動手改寫《神曲》。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但丁改寫的年代應該在1305~1306年之間。
另一方面,人們對《神曲》各部分的脫稿時間也有不同看法。有人透過對但丁的政治主張和《神曲》內敘述的故事的研究,肯定地認為:《地獄篇》開始於1308年以前;《煉獄篇》則在1308年—1312年,《天堂篇》應在1314年以後。
但另一些人卻認為,《地獄篇》完成於1308年,《煉獄篇》可能完成於1313年,而《天堂篇》則只不過是在但丁去世時剛剛完成的“初稿”而已。
還有一些人認為,但丁去世的時候,《天堂篇》最後數章並未脫稿,現在我們所見的最後13章實際上是但丁的兒子約各伯續寫,並非出自但丁之手。
由於缺乏確鑿的歷史證據,但丁何時寫作《神曲》一謎無法定論,關於但丁和《神曲》的爭論也將無休止地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