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光翼採

    性格決定命運,沒什麼好的方法可以快速改變。性格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改,需要慢慢來,性急不得。吃上幾次虧,接受幾次深刻的教訓,也許能好些。

  • 2 # 語許

    是否性格是與生俱來、終生不變的呢?其實不然。 在瞭解性格之前有必要了解人格。人格在心理學上有時叫個性,是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徵,也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因此人格就表現在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行為能力、情緒反應、人際關係、態度、信仰、道德價值觀念等方面。一般地講,人的形成與生物遺傳因素有關,但是人格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所以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格包括兩部分:即性格與氣質。性格是人穩定個性的心理特徵,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上。從好的方面講,人對現實的態度包括熱愛生活、對榮譽的追求、對友誼和愛情的忠誠、對他人的禮讓關懷和幫助、對邪惡的仇恨等等;人對現實的行為方式比如舉止端莊、態度溫和、情感豪放、談吐幽默等。人們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模式的結合就構成了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性格。在性格這個問題上,恩格斯曾說,人的性格不僅表現在做什麼,而且表現在怎麼做。做什麼說明一個人在追求什麼,拒絕什麼,反映了人對現實的態度,怎麼做說明人是怎麼追求的,反映了人對現實的行為方式。性格從本質上表現了人的特徵,而氣質就好像是給人格打上了一種色彩、一個標記。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方面的特點,賦予性格光澤。同樣是熱愛勞動的人,可是氣質不同的人表現就不同:有的人表現為動作迅速,但粗糙一些,這可能是膽汁質的人;有的人很細緻,便動作緩慢,可能是粘液質的人。氣質和性格就這樣構成了人格。 性格可以雕塑 有人談到性格就說它與遺傳因素有關係,說生就的脾氣,長就的命,改不了了,其實不盡然。英國有個心理學家叫愛森科,他在人格理論方面主張人格緯度,緯度的一個極端是外向,另一個極端是內向,所以在緯度之間就有許多等次。他認為極端內向和極端外向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是綜合性的,或者偏內向些,或者偏外向些。愛森科的人格緯度理論的產生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認為人格是可以在緯度上移動的。 近年來,日本學者長谷川洋三則認為,透過行為可改變性格。這就給我們的心理治療和兒童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我們要培養人們尤其是兒童良好的行為,以此幫助他們改變性格上的弱點;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性格,孩子幼小時是培養良好性格的黃金時期。 性格是童年期慢慢塑造出來的,心理學家做過“情感剝奪實驗”: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兩組,一組放在鐵籠子裡,用奶餵養,什麼也沒有;另一組給它們用長毛絨做了個假媽媽,吃完奶它們可以在假媽媽身上玩。實驗結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長大後,沒有假媽媽的這一組膽子比較小,反應暴躁,不合群,與人不好接近;有假媽媽的這一組正好相反,不膽小,合群,與人容易接近。這說明在嬰幼時期特別是兒童時期剝奪了母愛就會使他們的性格扭曲,造成不好的行為和個性的表現。情感剝奪實驗說明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心理環境的撫育對一個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其次,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員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比如,一位母親是強迫症患者,她有一對雙胞胎,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來,總是馬上就給他們洗臉,洗腳,都洗完,放在床上,不許下地,不讓他們和鄰居小孩子接觸。她有潔癖,怕髒。強迫症是在完美性人格的基礎上產生的,完美性人格在醫學心理學中就是強迫性人格。這種人格的缺陷表現在愛思考、多疑、辦事很守規矩,平常擔心的時候多,放心的時候少,總有一種不安全感,辦事求完美。所以這種性格如果再受到一些心理刺激,就很容易誘發強迫性神經官能症。如果從小用這種方式培養孩子很可能導致孩子將來也成為強迫症患者。 性格定型後也非一成不變 60年代後有一種理論——“預限理論”,認為刺激超過了預限的值以後就可以使人的性格發生變化。孩子先天的個性、素質只是奠定了基礎,孩子以後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和以後的生活經歷也有關係。比如,一個孩子很膽小,不願與人交往,後來的工作環境是在軍隊裡,這是個集體,需要他與人交往,需要參加許多集體活動,甚至殘酷的鬥爭,這樣的環境就會使他變得堅強、開朗、豁達。又如一個很開朗的人,很愛笑的人,到了一個嚴密封鎖的環境中,不許他和別人相處,最後,他也可能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所以環境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同樣也影響著性格的形成。生活、環境、時間都是改變性格的最好的雕塑師。 每個人都應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自己要不斷反省,不斷完善,應該有追求良好性格目標的努力。良好的人格有幾個特點:一是應該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觀;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勞動,能夠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廣闊的胸懷,不以自我為中心;三是富有同情心,能經常想到別人,不一時衝動感情用事;四是遇事能客觀冷靜地分析,正確理智地進行處理和判斷,不固執己見,不主觀;五是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沒有依賴性,勇於克服困難,善於解決矛盾。當然,這些是很完善的性格特徵,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我們一生中追求和完善的一個目標去努力,這樣就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康起來,還能使自己充滿魅力,有利於將不利的情況變為有利。健康的人格是人生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可以說,如果你有一個健康的人格你就獲得了一生事業成功的財富。 具備上述幾點完善性格的人可能外向型的人多一點。不過,內向型的人也不必氣餒,因為性格可以鍛鍊,您不妨從打招呼開始,見面點點頭,問個好,日久天長以後人們也會覺得某某變了,她和人說話了,這樣受到鼓勵以後,她可能也增強了人際交往的信心和能力。不必把自己性格內向或外向作為一個包袱,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有所長也有所短,只要在實際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克服自己的短處,你就可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不同的性格可閃耀不同的光芒 性格和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智慧的高低和事業的成就。不同性格氣質的人都可以成為某一領域的傑出代表人物。比如俄國的普希金,據心理學家分析,他是一個膽汁型特徵的人,克雷洛夫具有粘液質特徵,果戈裡具有抑鬱型特徵,他們都成為俄國偉大的文學家,在文學領域裡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對於氣質,希布格拉里很早有一個古典分法,即將其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這種分法直到現在人們還在延用。 希布格拉里的學說與後來的巴甫洛夫高階神經學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膽汁質相當於巴甫洛夫的興奮型,多血質相當於活潑型,粘液質相當於安靜型,抑鬱質相當於懦弱型。膽汁質表現為精力旺盛,態度直率,易激動,有時暴躁。這類人是由於神經活動具有很高的興奮性,因此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平衡。其工作特點是帶有周期性,能夠以極大的熱情去工作,克服困難,但一旦失去信心,有時會灰心喪氣。巴甫洛夫說,如果這種型別的人沒有這種平衡,只要他迷戀上一種事情,便會將自己的精力和資財揮霍無度,以致最後竭盡所能,消耗過度,直到真正感到忍無可忍之前才會善罷干休。多血質的人有很高的靈活性,善於交際,很容易適應新的環境,在集體生活中容易處事,朝氣蓬勃。巴甫洛夫說,多血質類的代表熱忱,多是具有顯著工作效率的活動家,但是他們持久興備只停留在感興趣的事上,如果對這個事業沒有興趣,他們就會感到無聊,在與興趣不符合的時候,很難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多血質的人往往智慧敏銳,對新事物敏感,能從事多樣化、多變的工作,他們的成績也是顯著的。粘液質的人最適合從事有條理、永續性的工作,其缺點是不夠靈活,有明顯的惰性。由於不夠靈活,故在集中注意力或轉移注意力到別的事情的時候就需要時間。惰性使他們的創造性差,比較守舊。巴甫洛夫說,這種人是安祥的,是平衡的、堅定的、頑強的實際工作者。由於其神經過程的穩定性和一定的惰性,使他們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埋頭苦幹,不為無關的事情分心。優點是細心、謹慎、感受能力強,在友好團結的集體中能和人融洽相處。所以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是不同的,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某個領域裡的好的活動家。 性格不同的人一直是文學家描述的物件。文學家抓住了最生動、最本質、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來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比如《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和潑辣的王熙鳳;《水滸》中有勇無謀的魯達;巴金的《家》中猶柔寡斷的大少爺……這些個性各異的人物因其性格的特異性在文學作品中閃耀著各自的光芒,散發著不同的魅力。

  • 3 # 四月牛

    說起來人的性格,因人不同,我認為稱為個性更為適合。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說明人的性格(個性)是不易改變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透過教育、工作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經歷了不同生活和情感經歷也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沒有什麼方法能快速改變一個人,人的性格複雜,保持初心,自我警省,做個好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茄汁五花肉藕卷的做法,茄汁五花肉藕卷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