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壠田

    杜甫與蘇軾的共性是,他們都是儒家文化的傳承人,杜甫用詩,蘇軾用詞表達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懷。蘇軾用詞反映社會矛盾的同的,以道家情懷品味生活,廣交好友,寄情山水,熱愛生活,創造許多飲食精品。杜甫觀注社會,用詩批判政治黑暗,反映下層人民疾苦

  • 2 # 筆談偶拾

    蘇軾的經歷和杜甫不同,蘇軾出身於名門世家,本人也是身兼詩詞大家和政治家,既曾身居高位權貴,也因捲入朝廷政治派別鬥爭而被流放寒苦之地,一生跌宕起伏,造就了他天性豁達、胸懷寬廣的政治家個性和豪放派詩詞風格。而杜甫不同,一生雖有宏大抱負,卻終究不得施展,只好以詩抒懷,且不乏憤世嫉俗、為民而呼之作,故有‘’三吏‘’‘三別‘’流傳於世,因為身世與個人經歷天壤之別,對社會及人生的理解和態度必然不同,所以詩詞風格不能簡單類比。

  • 3 # 梅月竹風

    (一)杜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杜甫雖然生於河南鞏縣城東二里的瑤灣,但他的祖籍是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所以他常常以“杜陵布衣”自稱;而且他的家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又自稱“少陵野老”。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晉代名將、當陽侯杜預,從那以後歷代都有人做官。他的曾祖父做鞏縣縣令,從此世居河南鞏縣。他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他的父親杜閒做過兗州司馬、奉天縣令。

    他在三十五歲以前,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又處在開元盛世,所以是他最為快意的時期。讀書,壯遊。南遊吳越,北遊齊趙。打獵取樂,飲酒賦詩。和高適、李白結識。這時候的他,還不像後來那樣接近人民,深入現實。

    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從小立下大志。李白說杜甫“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李白以大鵬自況,杜甫以鳳凰自況。都是心存大志,有偉大政治抱負,準備將來輔國安民的人。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這十年,是安史之亂的前奏期,朝中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當權。杜甫的抱負落空。過起窮困而屈辱的生活。

    困守長安十年,經受著飢寒的煎熬的杜甫,有時甚至想退隱。生活折磨了杜甫,生活也讓他看清楚現實的殘酷,人民的痛苦,統治階級的罪惡,這使他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四十五歲以後,安史之亂,國家處於危難之中。人民陷入水火,長安淪陷,胡人燒殺搶掠,慘象不忍卒睹。

    這一時期,《春望》、《北征》、《洗兵馬》和“三吏”、“三別”的愛國憂民的作品不斷問世。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儒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在不在其位都要謀其政。他的政治熱情從不衰退,成為政治性最強的詩人。也是最苦的詩人。

    直到公元770年冬,死在從長沙到岳陽的一隻破船上。

    (二)蘇軾:政治上是儒家思想,生活上傾向道家。

    在政治上,他從儒家思想出發。但他又喜歡佛、道兩家的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灑脫。對他來說,他的思想在儒道釋上既矛盾又統一。

    他在少年時代就喜歡讀《莊子》。後來又喜歡和僧人來往。

    我曾說過,李白遨遊名山大川,是自己浪遊。蘇軾卻是因為被不斷地貶職、謫遷,也到過不少有名州郡。一個是主動浪遊,一個是被動遊歷。

    神宗初年,王安石變法,他上書反對。於是把他從中央調到地方。在地方接觸到現實,他又在詩裡諷刺新法,惹怒了當朝,被丟進了號子。他的政敵想置他於死地。虧了太后說了話,神宗把他給放了。貶到湖北當了個小官。

    哲宗即位,招他回京,做了翰林學士。

    剛過了幾天安生日子,遇上司馬光要廢除一切新法。蘇軾又主張新法也有些條條有好處,不該全盤廢掉。結果又受到舊派的攻擊,把他一腳踢到地方,先後出任杭、穎、定三州。

    當新黨再度執政,他卻一貶再貶,先是嶺南,後是海南的瓊州。

    他弟弟說:哥哥在海南啃紅薯,“華堂玉食之念不存於胸中”。

    又說哥哥蘇軾的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可見他是一個樂觀曠達的人。幾起幾落,打不倒他。

    不論如何艱難曲折,經受多少磨難挫折,他始終沒有放下對於文藝的執著追求。

    由於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前輩的薰陶和自己的努力,使他在青年時期就儲備了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他的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無不精通,造詣深厚,成績斐然。

    杜甫和蘇軾,相同的是在各自時代,在文學上堪稱巨匠,領軍。在文學風格上,杜甫風格多樣,但以沉鬱文主。蘇軾的詩清新豪健,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錢鍾書先生說:

    李白之後,大約沒有人能趕上蘇軾這種豪放。

    這也許跟他們各自的天性和後天形成的性格有關係。蘇軾的灑脫和曠達,是受到佛家和道家的影響,特別是受到莊子的影響,很有關係。

  • 4 # 蘆葦luwei

    杜甫和蘇軾都是中國文化史上偉大的先賢,其影響力遍及古今中外,所以,將他們兩個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我覺得只要在對比中不犯“關公戰秦瓊”的錯誤,就談不上對錯的問題。

    下面我想簡單談一下我自己心中的杜甫和蘇軾。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自號少陵野老。

    蘇軾(1037~1101),字子瞻,祖籍河北欒城,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

    兩人雖相差三百多年,但經歷上卻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兩位的出身半斤八兩,蘇軾家境豐厚,而杜甫則基本上就是一個官二代。所以二人在年輕時衣食無憂,意氣奮發。四十歲以後兩個人都開始不同程度的嚐到了生命的苦澀,並且兩人都經歷了喪子之痛,晚年都是在滿懷希望的迴歸途中黯然離世。

    蘇軾當年在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夾縫中求生存,杜甫則於李林甫楊國忠的淫威下討生活。“烏臺詩案”讓蘇軾一貶再貶,“安史之亂”令杜甫流離失所。

    歷盡坎坷,雖然表現為一個“沉鬱”一個“豪放”,但相同的是兩人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最後,引用王國維《文學小言》裡的一段話:“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莊子、陶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知有也。”

  • 5 # 亦有所思

    一個是在香港紅堪體育館載歌載舞的張學友歌神

    一個是在天津火車站門口拉三輪車的白芳禮先生

    怎麼比?

    怎麼可以這樣比?

    東坡生活在太平年代,衣食無憂,少年成名,家國無缺,文載天下,是人見人愛的天皇巨星。

    杜公奔波於戰亂時期,三餐無繼,疾病纏身,親人分離,壯志難酬,是擦肩而過的路人甲丁。

    如果換過來,東坡處在安史之亂,杜公生於太平之世,會如何?

    可想而知,東坡會放下書法,放下繪畫,放下烹飪和棋琴,然後四處奔走,寫詩抨擊腐敗,怒罵不平,或者棄筆從戎,上陣平逆。

    可想而知,杜公雖然性格木訥,但也會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在國子監或翰林院窮首皓經,閒暇時一飲小酒,或許也會吟哦風月。

    竊以為,古代名人只能橫向比,比性格,比才學,比際遇,比文筆,比心胸,比什麼都可以。但不能縱向比,因為時代不同,環境不同,你無法要求杜公遊長江然後寫出一篇赤壁賦,比一比誰寫得漂亮。同樣也不能要求東坡夜宿荒村,吟一首石壕吏,比一比誰寫得更傷痛。

    誠然,命運是由性格所決定的,但性格卻是由環境所支配的,如果杜公也是衣食無憂,天賦驚人,少年成名,那麼杜公會如何,顯然,憑杜公的初心和耿直照樣會貶來貶去,不得安寧。弄不好一樣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反之,如果東坡同樣困居長安十年,每天四處投簡歷卻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當上一個倉庫主管又辭職回家,結果一進家門發現小兒子被活活餓死。試問東坡如何豁達起來,又如何瀟灑起來。然後安史之亂就來了,東坡也會帶著老婆孩子四處逃難。你讓東坡如何寫得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氣勢之作。

    所以,小可認為,這種比較是錯的!因為如果換過來,東坡可能會變成半個杜甫,而杜公可能會變成半個東坡。

    之所以只是半個,性格使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木有什麼手機軟體可以在手機圖片上面自己新增文字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