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古云:"仙近於天,聖近於地."  李白的浪漫詩風與杜甫迥然不同.  公元744年,杜甫與李白初次相逢於洛陽,兩位詩壇泰斗一見如故,同飲同醉,攜手同遊,度過了一段彼此難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節度使嚴武的幕客時,生活還算安定。閒暇時常想起與李白相處的日子,這時他們闊別已經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難忘的好時光,杜甫總感慨不已,頗為懷念。  如今正是仲春時節,蓉城景色秀美,心曠神怡,李白若能來此同遊,那該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詩仙,在這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將棲息於何處?想到這裡,詩人不禁提筆做詩,寫了一首五律《春日憶李白》,開頭四句是: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杜甫在詩中對李白是這樣讚許的:庾信的詩清新而不俊逸,鮑照的詩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詩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的。  但李白與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及價值取向。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來比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二、 風格:李白經常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抒發出熱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社會實況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於浪漫,杜甫偏向於寫實。  三、 擅長的體裁:兩人都能寫各種體裁的詩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詩和絕句寫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李白的詩更能表現盛唐文人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而杜甫的詩則更能反映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李白天才放逸,詩歌自成一體,是天授的奇才;杜甫當世英才,詩歌兼備眾體,是人能的極致。李白的詩對於後代愛好豪放詩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詩人有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鍊的詩人影響更大。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兩人都是中國偉大的詩人,兩人的詩,是各有長處的。  關於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之間的比較,在歷史上,已經多如牛毛。百家意見各有特色,而且有其獨到之處。對於李白與杜甫,我也有一點見解,在這裡就作一個簡單的探討。李白少年好學,喜歡文學。“一生好人名山遊”,青年時即離家漫遊祖國的大江南北。後被唐玄宗召為文學侍從,但當時政治日漸腐敗,不滿兩年,便因得罪權貴,憤然離去,繼續漫遊各地。這一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亂後,李白遭遇不幸,最後在貧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傳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飲、劍術和球技,可謂德才兼備、文武兩長。李白,身為一唐代的詩界巨人,被後世推崇為詩仙,已經可見他的才華橫溢。所寫的詩篇也充分的表達了他的豪邁性格。  杜甫的詩風格迥異,杜甫的創作沒有李白那麼奔放,相反杜甫的詩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經驗,嚴格遵照各種格式來表達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樣一揮而就的神來之筆。  杜甫對於作詩是一種嚴謹的態度,這也是因為他終生潦倒,顛沛流離。經常為生計而奔波於權貴府邸,靠著自己做的詩詞歌賦來換取一些錢財,我理解為只有結構嚴謹才能博取賞識的緣故。杜甫的處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  杜甫的抱負可以從他前期作品可以看出。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的才華可以說不下於李白,甚至比李白更為卓越,但是杜甫的評價為什麼沒有李白高,大概也是因為他過於嚴謹的態度而喪失了奔放的風格。如果杜甫一開始就象李白那樣冠蓋滿京華的話,那麼杜甫的風格也許會完全不同。因為杜甫年少就與李白相逢,從杜甫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對李白的推崇。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 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辨驚四筵。  杜甫之所以能夠為後人敬仰,很大的程度他的詩是結合了前人的經驗,為晚唐以後詩人的創作風格奠定了一個基礎,他寫的詩成了一種學習的資料。也就是後人模仿他的風格以及對文字的錘鍊方法來發展風格。下面是資料(從唐詩的發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杜詩是唐詩發展的一個轉折。由於杜詩兼備眾體而又自鑄偉辭,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藝術經驗,有許多的層面,也就為後來者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中唐以後,白居易、元稹繼承了杜甫緣事而發、寫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夾敘夾議的影響;韓愈、孟郊、李賀則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煉字的影響;煉字在晚唐更發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隱的七律得力於杜甫七律的組織嚴密而跳躍性極大的技法。他們都學杜甫的一枝一節,而開拓出新的詩派。宋以後,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詩史上的影響,歷千年而不衰。 )  從以上一段文字來看杜甫對後世的影響關鍵在於他作詩態度的嚴謹,而這也是因為他要靠這些詩來受賞識,以此來養家餬口,文字錘鍊極盡所能,對仗工整竭盡全力,所以前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才間接地造福了後人。  當然杜甫因為需要養家餬口,不得不屈從一些權貴,寫一些違心之作,這個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詩人同樣在與權貴交往中憤恨這些不知黎民疾苦的蛀蟲,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佳句。  這裡就肯定有人會提出既然杜甫那麼高尚不應該屈從權貴,說他有媚態,自然有人會斷章取義拿來批判。  我說的是詩人的人格高尚是不容置疑的。詩人歷盡千辛得以擺脫窘境,被任為左拾遺,這也是詩人第一次在中央為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後於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試想詩人一生貧苦好不容易剛得到聖上賞識,卻因為援救好友差點觸怒聖上而遭殺身之禍。我個人理解可以說從此時開始詩人開始了自己顛沛流離的一生。詩人放著手中的榮華不享卻仗義執言遭貶斥,而且這是詩人剛剛開始擺脫貧困。所以詩人的人格是異常高尚的。  說到這裡不由再提一下李白,說李白的詩是充滿激情,充滿藝術性,充滿觀賞性,那麼杜甫的詩是憂國憂民,充滿愛國的思想。  從現在的欣賞角度來講杜甫詩篇的工整,杜甫的韻律其實不是極具有觀賞性。至少這隻侷限於古文專家的眼裡,當然更多的人對杜甫的詩不是從格式方面來觀賞的。杜甫的詩除卻以上因素真正打動人的是他的精神,憂國憂民的精神。身處貧境,仰人鼻息卻時刻抒發著自己的愛國情懷。這裡想提一下詩人唯一的一首一揮而就的詩作。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整首詩洋溢位來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這首詩作於安史之亂平定時。詩人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初聞的激動,到放歌縱酒慶祝,正是詩人有那種愛國之情,才會喜極而泣,樂極放歌縱酒。但是接下來的發展是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國家的動盪。詩人後半生更是悽苦,原本的憂慮重新湧上心頭,在詩人後期作品中可見一斑。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是對詩人一生的寫照,經常漂泊寄人籬下,悲從中來。詩人的境遇令人同情,感懷身世黯然淚下。  前面那麼多文字的敘述,最主要的目的是說明詩人的一生坎坷貧苦,對於詩人的詩作欣賞這是一個方面。詩人一生屢逢磨難還能寫出如此文章,首先我們應該予以敬仰。從《望嶽》的年少抱負,到《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時的喜悅自以為國家安定後一展抱負,卻落得《登高》中描寫的“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晚年境遇。詩人一生的坎坷催人淚下,一生的嚴謹做文卻沒有換來生前的榮華,到了晚年潦倒時的詩作更是登峰造極。對於詩人應該崇敬,對於詩人的境界只能歎為觀止。一生做學問的態度沒有因為境遇而改變,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大起大落不影響他對於自己的要求。這是儒家學者,這是儒家文化下的學者。  如果前期作者形成風格是為了受到賞識,那後期作品的超越就是一種風格的堅持。一種不屈不撓的堅持,堅持一貫的嚴謹,堅持一貫的作風,堅持總結前人經驗發展新的風格,堅持試圖超越自己。  也許說到現在有些跑題,但是此篇文章單單從詩人的身世以及作風角度分析,寫得也不一定正確。以後或許會加上自己的理解從愛國角度進行詮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車下雨天不走了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