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 1、周敦頤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 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 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2、程顥 程顥(1032—1085.7.9) 字伯淳,號明道,學者稱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舉進士後,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 程顥在北宋嘉祐年間考中進士,宋神宗時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反對王安石新政。 在學術上,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 3、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4、陸九淵 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南宋哲學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 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於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 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修軍城,穩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諡文安。 5、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來源:——宋明理學
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 1、周敦頤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 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 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2、程顥 程顥(1032—1085.7.9) 字伯淳,號明道,學者稱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洛學”代表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舉進士後,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 程顥在北宋嘉祐年間考中進士,宋神宗時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反對王安石新政。 在學術上,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 3、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4、陸九淵 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南宋哲學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 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於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 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修軍城,穩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諡文安。 5、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來源:——宋明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