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03575588504
-
2 # 樂樂161773083
推算出的。以一個簡單的例子證明: 挖一個豎井,就可以得知,隨著井深的遞增,溫度也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比如冬天地表面是負10°攝氏,而乾井地下35米處的溫度就約為攝氏30°。
-
3 # 金星w
地球是空心的,大約在2900km以下,是地下海洋,地下海洋到地心是空氣。這是從地震波在2900km到地心,只有縱波沒有橫波,只有水和空氣不能被剪下,所以不能產生橫波,經分析得出的結果。根據太平洋赤道暖池的溫度,推測地下海洋的溫度,大約在30-35度。因為赤道暖池的水是從內海洋因地球自轉離心力而冐上耒的。王致平的觀點
-
4 # 地質說
要想知道一個物體的溫度,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溫度計,不過拿來測量身體、空氣、地表這些可以,如果拿來測量地球,就行不通了。那麼科學報道上的地球內部溫度怎麼來的?肯定是推測出來的,但這需要建立在較為可靠的科學模型基礎才行,下面來詳細講一講如何推算:1、對於較淺的部位,如地殼(地表—33km深),主要為固態物質,也就是堅硬的岩石,其溫度會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這種變化通常是線性的,地質科學家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數表示為地溫梯度。不同地點地溫梯度值不同,通常為(1—3)℃/百米,火山活動區較高。地溫梯度可以透過直接測量、人工地溫法和地熱流量法三種方法測得,具體就不詳細贅述。在得到地溫梯度後,透過線性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地表下33km深度範圍的溫度了。
2、進入深部位,如地幔、外核和核心,其物質形態有半熔融狀態、熔融狀態和固態,比較複雜,上述方法就不適用了,此時需要利用地震波資料。地震波可以穿過幾萬公里的地球內部,並且地震波的速度顯示了它們所過之處物體的化學和物理屬性,這兩個特性可以被利用來推算溫度。其做法簡單來講就是將地震波資料與礦物質物理屬性的資料進行擬合匹配,例如A代表地震波,B代表礦物的物理屬性,C代表溫度,已知C=B,如果測得地球內部某一深度時的A=B,那麼就可推測A=C,即該深度時的溫度。當然這是計算模型的簡化,實際工作中需要更復雜和更全面的資料綜合處理。總之,地球內部的溫度是不可能實際測量的,我們所談論的溫度只是透過科學模型計算出來的,這個溫度與實際溫度肯定有偏差的,不過這已經是目前科學家能用到的最可靠的方法了。
-
5 # 清明的星空
直接測量是不可能了,目前人類在地球上打的最深的孔——科拉超深鑽孔,也不過才12262米,與6371千米的地球半徑相比,就是薄薄的的“一層皮”。那地球內部的溫度是如何測算的呢?
人們很早就發現,雖然地表溫度是隨著環境溫度而變化,但到達一定深度以後,溫度就不受外界溫度影響而變化了。這一深度被稱為常溫層。常溫層的深度一般根據維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當不斷向地下深處挖掘時,溫度也會隨著升高,就是越往深處溫度越高,這種現象可以從礦山,溫泉以及火山等的存在得到一些證實。經過試驗測算,在常溫層以下,每深100米,溫度就升高1℃,但在深度3公里以下後,每深入100米溫度會升高2.5-3℃,在地殼以下15公里後,地熱增溫幅度再次逐漸減小。在接近地殼與上地幔的邊界(約40公里深度),溫度上升到約1000℃。
地殼以下的地球內部結構基本都是靠地震波來分層的,
在地表以下數十到數千公里深處,特別是在地核深處,物質的形態與溫度的關係不是像在地表那樣。透過地震波反饋的資訊表明,地球擁有一個固態的地核,在通常條件下,我們常見的岩石在2000℃左右會熔化,而鐵在1500℃就開始熔化,顯然,2000℃以下這樣一個無法讓岩石熔化的溫度卻可以使鐵核熔化,所以,單憑這些無法告訴我們在核-幔邊界以及地核深處的溫度有多高。因為岩石與鐵的熔點是隨著壓力的增大而增高的,而壓力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升高的。一些實驗表明,隨著壓力的增加,鐵的熔點似乎比溫度上升的要快,這樣的話,在地核最中心的約120公里的範圍內,主要由鐵組成的核變為固態的“核心”,因為巨大的壓力(地球核心中的壓力可達約370萬個大氣壓)使得鐵的熔點變得非常高,以至於地核內部的高溫也不足以使其熔化。
所以,為了確定地核內部溫度,科學家發明了一些新技術,將幾微米大小的鐵微粒置於兩塊金剛石的尖端,模擬高壓環境,並透過鐳射來進行加熱,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力來模擬地核內部環境,用這種技術進行測定的結果表明,在地幔與外核之間的壓力條件下,鐵的熔點約為4500℃;而在外核與核心之間的環境下,鐵的熔點高達7300℃。當然,地核不完全是由鐵單一元素組成,比如地核中的硫元素可以使地核的熔點降低1000℃,透過實驗測算,科學家估計地核外部邊界的溫度約為因此,科學家們估計地核外部邊界的溫度為3500℃,內外核交界處的溫度約為6300℃,而地球正中心核心的溫度高達6600℃,這要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1000℃。
當然,隨著未來更先進的探測技術的出現,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情況會有更深一步的瞭解,對於地球內部的溫度,也能更精確的估算,這有助於幫助人類瞭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放射性物質在地球內部是如何分佈的。
-
6 # 開心快樂的明天
地球的結構科學家們也掌握的不準,不然就不會那麼多人死在地震中。其他更不用說了。需要科學家們深研細判,徹底掌握第一手資料造福人類。
-
7 # 牧舟川士
地球內部結構如今也是隻知道個大概,很多細節的地方仍然是未知!這就是現在有點匪夷所思的,腳下的還沒了解透徹,反而卯足勁往太空探索!至於溫度是人類自己定義的,以一定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100℃,冰點為0℃,並據此製作溫度計等儀器測量溫度。
-
8 # 任我行162458367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內部的分層結構,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的鑽孔也不過12公里,連地殼都沒有穿透,那麼,科學家又是如何知道地球的結構和溫度的呢?
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的震波,從而在一定範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這種現象全球每年約發生500萬次,是極其頻繁的,但大部分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科學家是透過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發,來推測和分析地球內部的秘密,
當人們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底下33千米左右深處,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處等會發生巨大突變,這表明地下有兩個介面,且介面上下物質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這是奧地利科學家在1909年發現的,簡稱“莫霍面”,這個發現讓人們逐漸認識到地球內部有可能的結構變化,至於地球內部溫度是在地震波速資料基礎上,推測不同深度地球內部物質的賦存狀態,聯絡實驗岩石學中得出的相應岩石在相應壓力下的熔融溫度來反推測出地球內部溫度,
-
9 # 科普書閣
測量室內溫度和體溫,我們可以用溫度計和體溫計測量,然而想要用同樣的方法去測量地球內部的溫度卻是萬萬做不到的。那麼我們知道的太陽溫度和地球內部溫度又是怎麼測量得到的呢?是科學家的猜測,還是真實測量得到的資料呢?若是真實測量,測量者又是用的什麼方法?
人們很早就發現,雖然地表溫度會隨著環境溫度而變化,但到達一定深度以後,溫度就不再受外界溫度影響而改變,這一深度被稱為常溫層。常溫層的深度一般根據維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當不斷向地下深處挖掘時,溫度也會隨著升高,越往深處溫度越高,這種現象可以從礦山、火山等的得到一些證實。
經過試驗測算,常溫層以下,每深100米,溫度就上升1℃,但在深度3公里以下後,每深入100米溫度會上升2.5-3℃,在地殼以下15公里後,地熱增溫幅度逐漸減小。在接近地殼與上地幔的邊界,約40公里深度,溫度上升到約1000℃。
另外還可透過地震波來測量。地震波可以穿過幾萬公里的地球內部,並且地震波的速度顯示了它們所過之處物體的化學和物理屬性,這兩個特性可以被利用來推算溫度。
地震波的速度與波透過鐵的速度非常接近,而且由於波的速度也取決於鐵的溫度,所以憑藉測量波透過地核所花費的時間,我們就能大致得知地球內部的溫度。知道波有多大變化,也知道要產生那麼大的變化的鐵有多熱,由此就能夠計算出地核的溫度大約為5260℃。
隨著科學發發展進步,我們能夠測量地球內部的方式越來越多。比如,透過熱物體的顏色來測量物體溫度。這是物理現象,類似灼熱的鐵繼續被加熱的時候會由紅色變成白色。不同熱度的物體呈現出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回覆列表
已知地球的半徑是6371.2公里,科學家只能根據地表到深度6000米之間溫度的變化差再乘以相應的遞增倍數,得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