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將心比心的去研究。

    夏朝的建立沒有詳盡的文獻記載,大多是以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

    堯舜禹時代中原人口集中,在堯的時代部落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從母系社會快速發展到父系社會。堯的母親有傳說,但是父親體系不是很清晰。

    堯禪讓給舜帝。舜帝推行重視祭祀,是祭祀自己的父輩,所以舜的父輩體系很完備。

    大洪水已經找到了黃河的積石峽堰塞湖的歷史遺蹟。

    堯舜禹只能在黃河下游泰山附近。因為這種規模的洪水,在中游陝西和山西,或者說河南的黃河沿岸都無法逃過這場劫難。

    鯀和禹父子兩代人負責治水。不同之處在於鯀的方式勞民傷財,為治水而治水。禹更具有智慧,他藉助蓮藕長在河岸邊的特點,讓人挖蓮藕作為食物。同時也把河岸挖深,起到了疏通河道的目的。

    息壤就是天鵝大雁休息的地方,也就是淺灘。

    華就是蓮藕的荷花,當時是粉紅色的蓮花,後期才有白色的蓮花。粉色的蓮花澱粉含量較高。完全可以長期食用。

    祭祀沒換來保佑,換來的是部落裡的怨聲。

    祭祀的舜群體和勞動的禹群體矛盾日益增長。

    洪水退去,土地平整,糧食產量增加,舜加大了祭祀規格,徹底激化了兩個群體的矛盾。

    舜被禹逼走,舜無法沿著黃河往西,也不能往北,東面是大海,只能向南再建屬於自己的新領地。結果客死異鄉。

    禹把舜帝的後代封在杞國,讓舜的後代在那裡單獨祭祀自己的祖先,並在那裡生活。

    禹的祭祀明顯規格要低,也簡單的多,這種簡樸的方式也讓後代留下來的東西不多。

    因為祭祀祖先的原因,必須是同一家的人來統治部落。

    禹把部落裡其他人都分封出去,自己留在泰山南麓。

    分封是按照大洪水後的地形地貌來制定的。

    後來黃河沿岸平坦肥沃的土地也被封出去了。

    分封出去的群體被土地固定住了。夏部落掌握著糧食種植的關鍵———曆法。什麼時間耕種,什麼時候收穫。

    各個分封的部落每年收穫前,由夏部落挑一塊地來收割,類似收稅。

    夏部落還掌握著鹽的供應。

    平常夏部落掌握著牲口和工具的供應。包括早期的青銅。遇到災難由夏部落負責調劑糧食。

    夏部落依山建城。流動性很強。後期各個部落可以用酒和其他物品代替糧食。

    商緊鄰夏部落。發展壯大起來。商是平原建城。

    夏在外收夏,商把夏都佔領後,把夏往最西分封。

    這就是周以夏為祖的原因。

    整個夏不太重視祭祀。商恢復了舜的傳統講究祭祀祖先。

  • 2 # 夏朝與詩經研究

    夏朝的建立,是各氏族部落對夏文化共同認同的結果

    (作者:趙輝)夏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夏朝就沒有華夏,沒有夏朝就沒有中華,可以說中華文明的本質與來源都來自夏朝的文化與文明。但就是這樣一個在中華文明中無可忽略的朝代,在至今的中國歷史文明史研究成果中,卻是毫無頭緒,以致出現了大量否定夏朝歷史存在的言論與觀點。

    那麼夏朝究竟是怎樣一個朝代?為何中國曆代各民族都以華夏民族自居,以華夏民族為榮,以中華民族為傲呢?這其中包含了夏朝的建立與夏朝高度的文明本質為中華大地上原始各部落普遍認同與接受的人類文明的普世價值觀,是華夏文明得以成為世界唯一延綿不斷的文明古國。

    “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故機械之心藏於胸中,則純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遠之所能懷?是故革堅則兵利,城成則衝生。”(《淮南子·原道訓》)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

    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為興事,慎乃憲,敬哉!”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史記·夏本紀》司馬遷)

    大禹因成功治理遠古中華大地的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得到舜帝的帝位傳承,而成為萬民擁戴的萬國領袖。這其中不僅是對大禹為華夏大地消除常年水患的建立功勳的擁戴,更為重要的是對大禹及其代表的部落品德與文化的認同。在《淮南子·原道訓》中我們可以看到,夏禹之所以能夠得到萬國諸侯的擁戴,是因為夏禹“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體現了夏禹與萬國諸侯和平共處的具體行動與決心,消除了萬國部落的戒備之心,為華夏大地各部落和平共處,建立示範作用,為文明的形成與建立奠定了相互信任的基礎。

    大禹承繼帝位後,“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大禹之所以能夠成為“山川神主”,是因為皋陶的擁戴,“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認同夏禹行政的明度、文化認同的夏族聲樂。因此,大禹建立的夏朝,完全是以萬國諸侯認同的文明行政措施,文化上認同的先進文明聲樂形式,而非武力征伐建立的一統政權。這就與商朝與周朝的建立,是在武力征伐、武力統治建立朝代,形成了巨大反差,成為後世各部落、諸侯永遠懷念、追懷的文明社會,也是後世各民族以華夏自居的根本與根源。

    那麼,夏禹建立的是怎樣的行政文明與民生聲樂文化呢?

    “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哀公十年)“五年,巡狩,會諸侯於塗山。”(《竹書紀年》)。位於淮河流域、淮河岸邊的塗山,不僅是夏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之地,更是禹合諸侯於塗山,展現夏王朝各氏族部落大團結的標誌之地,也是建立夏朝世襲制的夏啟出生與成長之地,因此,夏朝的眾多歷史之謎就與塗山地區存在不可割捨的緊密關聯,是破解夏朝歷史、夏朝文化、夏朝國都的重點與關鍵。而目前中華夏朝歷史研究中,對夏朝歷史的毫無頭緒與一無所獲,也與研究者對塗山地區顯示的夏文明的漠視,存在對應的關係。可以說國家研究機構在夏朝歷史研究中的缺失,非方法與技術的原因,而是觀念、理念的短缺,這種觀念不改變,那麼夏文明的破解時間仍將持續下去。

    在淮河流域、塗山地區流行著一種地方民間藝術——花鼓燈,至今仍然是極具生命力的歌舞藝術,被稱為漢民族舞蹈的代表。花鼓燈的服飾、舞蹈動作、樂器、表演程式,無不透露出四千年前夏朝的文明與文化資訊,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真實內涵的寫實藝術。其內容之豐富、資訊之廣泛,本文只能簡單闡述一點,體現華夏文明藝術之所以能得到萬國諸侯認同的原委。

    在關於“夏”字的解讀中,夏朝人被認為是跳舞之人,而且是具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的人群,“夏”字的記載有五十多種,超出其他古文字異體型別的數倍。為什麼“夏”字會有如此多的寫法?這正是萬國諸侯在塗山聚會中對夏禹代表的華夏部落表演的花鼓燈舞蹈動作的不同印象,具體如下表:

    在關於華夏的研究成果中,關於“華”與“夏”的解讀,在花鼓燈藝術中,皆可以發現華與夏的內涵與本源。《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華”亦含有赤色之意,華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

    “華”古同“花”,這個“花”正是對花鼓燈這一來自夏朝藝術的簡稱。熱情奔放的花鼓燈藝術表演,充分體現了夏禹在塗山款待萬國諸侯的盛況,對萬國諸侯產生了強力的文化認可與認同,感受到了夏禹對萬國諸侯的禮儀之大,平等、和平共處的熱情,成為萬國諸侯學習、效仿的榜樣,產生了強力的心理文化認同。

    正是夏禹的“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夷納職”,“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為夏朝的形成奠定了豐厚的文化基礎,成為各地氏族部落共同的文化理念,開啟了夏啟開始的世襲制王朝的建立與形成,提供了夏文明王朝形成的華夏理念的基礎。花鼓燈藝術能夠延續四千年的傳承,更是華夏這一全民族理念傳承的充分體現,顯示了華夏文化的強大內聚力。(作者:趙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阿爾海默氏綜合症?有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