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表哥show

    1、語言文字方面

    在公元前後,大和民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只有口頭語言。後來經過漢文字的傳播,公元5世紀後,漢字開始在日本列島上正式使用。

    隋唐時期,伴隨著大量的使團、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其成員大多文化素養較高,對文化的理解度和吸收度較好,對於漢文字的學習也更深入。由此日本一些有識之士便著眼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在消化漢字的基礎上借用漢字的讀音來標記其語言; 借用漢字的訓讀音來

  • 2 # 江你的南

    第一位唐朝赴日使者是632年8月被唐太宗派遣的新州刺史高表仁,為唐朝四品官員,比前隋裴世清那個九品鴻臚寺掌客來看,可見當時唐朝對日本外交方面還是很重視的。

    但是這個高表仁卻不是個搞外交的人才,在日本與王子爭禮(應該是要日本行藩臣禮),一怒之下“不宣朝命”而返。

    表仁無綏遠之才,與王子爭禮,不宣朝命而還。——《舊唐書》

    那麼是因為唐朝赴日使者和歷史大背景沒關係,意義不夠嗎?

    當然也不是,唐朝派往日本的第二批到第六批使者所處的時代就更有故事可挖了,剛好是唐朝、新羅、高句麗、百濟、日本5國大亂鬥,最終唐羅聯軍消滅高句麗百濟的東亞國際戰爭時期。唐日大戰之後,唐朝使者赴日7年間次數多達5次,多的時候使團有兩千人。

    664年5月由百濟鎮將劉仁願派遣的朝散大夫郭務悰一行共30人到達日本。663年,唐軍採用火攻擊敗日本和百濟聯軍,消滅百濟國,也就是知名的白江口之戰。此時百濟鎮將遣使日本,無論怎麼說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事件。

    不過因為郭務悰他們不是唐朝中央派來的使者,所以被日本拒絕進入都城,書信也被退回。

    今見客等來狀者,非是天子使人,百濟鎮將私使。是以使人不得入國,書亦不上朝廷。

    ——《善鄰國寶記》

    第三位赴日唐使是665年9月前去日本的劉德高,使團共254人,上一次未被日本接納的郭務悰等人也在劉德高使團內。不過此次因為劉德高的身份是“唐國使”,所以成功被日本護送入京賜宴,並派人回送。

    壬辰,唐國遣朝散大夫、忻州司馬、上柱國劉德高等。

    是歲,遣小錦守君大石等於大唐云云(蓋送唐人使)。——《日本書紀 天智紀》

    第四位赴日唐使667年1月到達日本的熊津都督府下轄熊山縣令、上柱國司馬法聰也是百濟鎮將派遣,但他的任務其實主要是為了送還日本遣唐使。

    第五位赴日使同樣為百濟鎮將劉仁願派遣的李守真,於671年七月到日本。郭務悰也帶領使團第三次來到日本。

    那麼是唐朝赴日使節沒有什麼傳奇經歷嗎?這就更不是了,【太平廣記】所引【紀聞】一書就收錄了唐高宗時期遣日使的遭遇。

    這批使者奉命聯絡新羅與日本國,結果在離開新羅前去日本時遭遇大風在海上漂流數十日,最後漂到了一個食人族聚居地:

    忽風止波靜,至海岸邊,日方欲暮。時同志數船,乃維岸登舟,約百有餘人。岸高二三十丈,望見屋宇,爭往趨之。

    有長人出,長二丈,身具衣服,言語不通。見唐人至,大喜。於是,遮擁令入宅中,以石填門,而皆出去。

    俄有種類百餘,相隨而到。乃簡閱唐人膚體肥充者,得五十餘人,盡烹之...

    即便不提這麼驚悚的恐怖故事,遣日使們留下的記載也有很多傳奇之處:

    公元778年,唐代宗命宦官趙寶英等赴日以結鄰好。本來趙寶英他們要由揚州造船啟程,但因為船隻趕造工期不夠,最後就將使團分為3批,乘著正打算回國的遣唐使的4條船順路前往日本。結果路上趙寶英的主船被風浪打破,趙寶英等63人皆溺水而死。

    坐著三號船的使團判官孫興進一行人也遭遇險情“船僅得浮”,但在接力搶修之下勉強支撐到了肥前國橘浦。

    而最坎坷的是四號船的唐朝使團判官高鶴林一行,被風暴吹去了耽羅國,也就是今天南韓濟州島。當時耽羅還是個獨立的小國,大多數四號船的船員登岸後就被土著們抓了起來。其中一個叫南韓連源的日本錄事比較機靈,“陰謀解纜而去”,帶著四十多人成功脫逃。而高鶴林等5名唐朝使團成員就滯留濟州島,後來莫名其妙被新羅國相救,並和新羅使節一起到達日本。

    孫興進到達日本後,日本方面也立刻給予優待,卻遲遲不安排他們入京,原來是當年正好還有渤海國使在日本訪問,如果此時唐使入京,未免日渤兩國都要對唐使畢恭畢敬,這讓一向希望渤海對自己稱臣的日本如何接受呢?而在渤海人走後,日本朝野又陷入了另一個問題,雖然日本一向自視甚高,但面對體量巨大的唐朝自然難以與其爭鋒,因此朝中對是否要向唐使行藩國之禮展開大辯論,最後的結果就是大納言石上宅嗣為代表的“須用藩國之儀”派取勝,天皇“遂降御座”。

    所以說,唐朝遣日使者的故事的確精彩。

  • 3 # 萬家潔衛浴的故事

    中日文化交流之遣唐使

    中日文化交流之鑑真東渡

    過渡:除了來往日益頻繁的遣唐使,還有六次東渡日本的一位僧人為中日文化交流,

    1.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其中歷時12年,雖然雙目失明,但最終第六次達到日本。

    2.他在日本傳播佛經,傳播中國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

    教師總結:鑑真不畏艱險、持之以恆,終到日本,中日兩華人民的讚揚與稱頌更是表達對鑑真的崇敬之情。

    3.中印文化交流之玄奘西行

    過渡:鑑真的持之以恆,令人折服,在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同樣,組織“重走玄奘西行路”活動,創設情境,穿越歷史,重走西行之路。

    從《玄奘西行與歸國路線圖》中,可以看到玄奘西行路是貞觀初年,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過玉門關,最終到達天竺的那爛陀寺遊學。

    帶回大量的佛經並且主持翻譯佛經工作;

    4.玄奘口述弟子整理形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的重要文獻。

    玄奘促進了印度與唐朝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西行之路是促進文化交流、貿易往來。

  • 4 # 儒姐在北京

    1、語言文字方面

    在公元前後,大和民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只有口頭語言。後來經過漢文字的傳播,公元5世紀後,漢字開始在日本列島上正式使用。

    隋唐時期,伴隨著大量的使團、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其成員大多文化素養較高,對文化的理解度和吸收度較好,對於漢文字的學習也更深入。由此日本一些有識之士便著眼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在消化漢字的基礎上借用漢字的讀音來標記其語言; 借用漢字的訓讀音來表示與其意義相同的日本固有的語言,從而創造出日本語言的“萬葉假名”。

    2、文學藝術方面

    唐朝經濟繁容,為文學的興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出現了文學藝術的鼎盛局面,以唐詩最為突出。這一時期,詩人輩出,頂尖詩人眾多,流傳佳作燦如星漢。日本很喜愛唐詩,在來華學者中,小野箕、橘逸勢、管原道真等也都以中國詩文擅長,文人吸收了大量詩歌傳入日本,《經國集》中就收集了漢詩九百一十七首。

    並且在當時,兩國文人之間也交往甚篤,李白曾做詩《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遠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藉以寄託對阿倍仲麻呂( 漢名晃衡)的哀思之情,可見這種交往已經深入人心。

    3、宗教文化方面

    佛教發源於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後經北韓半島傳入日本。隋唐時期,王朝君主出於鞏固政權的考慮,對佛教多采取支援、保護政策。

    拿唐朝來說,唐朝的列位君王,除唐武宗大力滅佛外,其他君主對佛教基本上是扶植和利用為主的態度,雖然個別時期也有驅逐僧尼的舉措,但對唐代佛教的興盛幾乎沒有多大的影響。尤其在中國佛教史上,佛教在唐朝達到全盛時期,宗派林立,高僧輩出,經書浩繁,佛教文化昌盛,佛教傳播廣泛。

    唐代著名律僧鑑真為佛教戒律在日本的傳播,在經歷艱難曲折的連續5次東渡失敗之後,第6次東渡日本成功,在日本開始了長達10年的傳法授戒的生涯,為中日兩國佛教文化交流寫下璀璨篇章。

    4、習俗文化方面

    唐朝的經濟繁盛,人民總體生存問題得以解決,便興盛了眾多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打馬毬、角抵、圍棋等體育活動流行起來,亦先後傳入日本。另外日本的柔道,發源於一種唐朝搏擊術“唐手”,日本的劍道——日本的武士刀的形狀是“唐刀”(唐刀,細長,長柄,雙手執握砍殺)發展而來。

    中國的茶葉於奈良時期傳入日本, 當時只供藥用, 到磋峨天皇時期, 日本寺院和宮廷中已吃茶之風興起。而最值得稱道的是,日本人學習改進唐朝的飲茶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茶道,到目前,茶道在日本都是一門經典傳統。唐服傳入日本為日本人所喜愛,經改進為“和服”。唐代的菜式也傳入日本,是日本宮廷的鐘愛之選。端午節、重陽節等節令也在由唐朝傳傳入日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踏板125摩托車怎麼騎最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