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北宋五子”指的是:宋代理學宗祖周敦頤,北宋哲學家邵雍,北宋哲學家張載,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程顥,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程頤五人。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五人的簡歷。
周敦頤(1017~1072),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因宋英宗名趙宗實,故此為避宋英宗名諱,改名為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即今湖南道縣)人。晚年定居廬山蓮花峰下,以家鄉營道一條小河“濂溪”命名自己堂前的小溪和書堂,因此人稱他為濂溪先生。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字堯夫。生於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於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歲。他出生於河北范陽,後隨父遷居到共城,晚年在洛陽隱居。有人把他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相提並論,說他無論才幹和品德來講,都不亞於諸葛亮。只因為長期隱居,名字不被後人知曉。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之一)。因他是鳳翔郿縣(今陝西省眉縣)橫渠鎮人,故人稱其為橫渠先生。嘉佑年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他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認為“氣”是充塞宇宙萬物的實體;宇宙萬物是由於“氣”的聚散變化,才形成了各種事物現象。他的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後被編入《張子全書》中。
程顥(1032~1085),宋代理學家、教育家。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河南府(即如今河南洛陽)人。他和程頤是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他家屬於世代官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親程珦官至太中大夫。因此,程顥從小即深受家學薰染,在政治思想上尤其受父親程珦影響較大,一直以詆譭、誹謗“王安石變法”著稱。
程頤(1033~1107),宋代教育家。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河南府(即如今河南洛陽)人。是程顥的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他和胞兄程顥一樣,自幼秉承家學傳統,推舉其父反對王安石新法乃“獨公一人”,又說其兄程顥對王安石之說,“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極加稱許。與其兄程顥不但學術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也極其一致。
五子的基本觀點包括如下幾項:
1、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
2、理一分殊,認為萬事萬物各有一理,此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一;
3、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視為人慾,是封建綱常與宗教的禁慾主義結合起來。
程朱理學,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它極大地適應了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發展的轉變,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增強的需要。他們以儒學為宗,吸收佛、道,將天理、仁政、人倫、人慾內在統一起來,使儒學走向政治、思想和哲學化,為封建等級特權階層對人民的統治、奴化提供了更為精細、更為理想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作用。為封建統治者在思想上專制、固化人們的行為,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們的思想、理論,贏得了當時統治者的接受和高度讚賞,逐漸成為南宋之後的官學。
後來,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緻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體,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準。朱熹在人性論上,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源於太極,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有別。朱熹還把“理”推及到人類社會歷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們應當“去人慾,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範。朱熹學說的出現,標誌著理學已經走向成熟。
在其後的南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都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推崇、扶植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因此,程朱理學也成為後來統治者要求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準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
在以後的600多年裡,“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它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也有著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不切合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和亂想,也成為了束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教條和枷鎖,成為統治階級“以理殺人”的工具,反映出它的階級性和時代的侷限性。
所謂“北宋五子”指的是:宋代理學宗祖周敦頤,北宋哲學家邵雍,北宋哲學家張載,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程顥,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程頤五人。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五人的簡歷。
周敦頤(1017~1072),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因宋英宗名趙宗實,故此為避宋英宗名諱,改名為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即今湖南道縣)人。晚年定居廬山蓮花峰下,以家鄉營道一條小河“濂溪”命名自己堂前的小溪和書堂,因此人稱他為濂溪先生。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字堯夫。生於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於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歲。他出生於河北范陽,後隨父遷居到共城,晚年在洛陽隱居。有人把他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相提並論,說他無論才幹和品德來講,都不亞於諸葛亮。只因為長期隱居,名字不被後人知曉。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之一)。因他是鳳翔郿縣(今陝西省眉縣)橫渠鎮人,故人稱其為橫渠先生。嘉佑年進士,歷授崇文院校書、知太常禮院。他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認為“氣”是充塞宇宙萬物的實體;宇宙萬物是由於“氣”的聚散變化,才形成了各種事物現象。他的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後被編入《張子全書》中。
程顥(1032~1085),宋代理學家、教育家。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河南府(即如今河南洛陽)人。他和程頤是同胞兄弟,世稱“二程”。他家屬於世代官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程遹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父親程珦官至太中大夫。因此,程顥從小即深受家學薰染,在政治思想上尤其受父親程珦影響較大,一直以詆譭、誹謗“王安石變法”著稱。
程頤(1033~1107),宋代教育家。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河南府(即如今河南洛陽)人。是程顥的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他和胞兄程顥一樣,自幼秉承家學傳統,推舉其父反對王安石新法乃“獨公一人”,又說其兄程顥對王安石之說,“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極加稱許。與其兄程顥不但學術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也極其一致。
五子的基本觀點包括如下幾項:
1、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為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
2、理一分殊,認為萬事萬物各有一理,此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一;
3、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為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與天理相對立。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視為人慾,是封建綱常與宗教的禁慾主義結合起來。
程朱理學,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它極大地適應了封建社會從前期向後期發展的轉變,封建專制主義進一步增強的需要。他們以儒學為宗,吸收佛、道,將天理、仁政、人倫、人慾內在統一起來,使儒學走向政治、思想和哲學化,為封建等級特權階層對人民的統治、奴化提供了更為精細、更為理想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作用。為封建統治者在思想上專制、固化人們的行為,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們的思想、理論,贏得了當時統治者的接受和高度讚賞,逐漸成為南宋之後的官學。
後來,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緻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體,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準。朱熹在人性論上,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源於太極,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有別。朱熹還把“理”推及到人類社會歷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們應當“去人慾,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範。朱熹學說的出現,標誌著理學已經走向成熟。
在其後的南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都把“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推崇、扶植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因此,程朱理學也成為後來統治者要求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準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
在以後的600多年裡,“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它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也有著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不切合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和亂想,也成為了束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教條和枷鎖,成為統治階級“以理殺人”的工具,反映出它的階級性和時代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