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己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公元前259年,邯鄲之戰爆發。
秦將白起率傾國之兵大破趙軍,一戰坑殺趙國降卒40萬,趙人震怖,白起奏請乘勝滅趙,再進一步吞併韓、魏、楚、燕、齊等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宏偉計劃。秦國雖然憑藉長平一戰而震懾六國,然而此時周天子尚在,六國國力尚存,秦國乘大戰之弊,只能奮其餘勇而已,統一六國秦王尚無底氣。結果此時範睢弄權,擔心滅趙之後白起功高,自身地位不穩,因此勸說秦王存趙,許趙、韓割六城以求和,趙國因此得到了難得的喘息時機。
(長平之戰)
當趙孝成王準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趙國其時人才濟濟,大臣虞卿認為割地與秦,秦勢更強,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如此趙將滅亡,因此建議以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
趙孝成王用其謀,派虞卿東見齊王建,商討合縱抗秦計劃。此時魏國使者來趙聯絡合縱,趙國因此又與魏國訂立了盟約。為了更廣範圍地爭取盟友,趙國又將靈丘(今山西省靈丘縣)封給了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同時對韓、燕亦極力交好。在國內則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準備 。趙國此時伐交、伐謀、伐兵,國際形勢大好,與一年前判若雲泥。這也與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已經不復當年王霸之國力有關,而其他各國見秦國勢大,不得不抱團取暖。趙國因此以在邯鄲屯以重兵,遣使遍告各國:趙國沒有屈服,趙國還在戰鬥。
秦昭襄王眼見趙國背約,氣惱不已,怒而興兵。於公元前259年,派遣大將王陵,徵發大軍20萬人進攻趙國。趙國兵力不敷使用,盡數放棄沿途要塞,收攏兵力,在邯鄲集結了10多萬人馬,據城而守。戰至第二年,秦軍仍不得取勝。秦昭襄王再次增兵10萬支援王陵,秦軍失五校,陣亡5萬人,戰至膠著。
秦昭襄王改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範睢於是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加強對趙的進攻。邯鄲城內糧食耗盡,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
(邯鄲之戰:趙國陷入危急)
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魏國是趙國的近鄰,又是姻親之國,所以趙國只得向魏國求援。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救鄰即自救,存趙就是存魏,趙亡魏也將隨之滅亡。魏安僖王王派晉鄙率軍10萬救趙,秦昭襄王此時派人威脅魏安僖王說:"諸侯中有敢於救趙者,敗趙後首先攻先救趙者"。魏安僖王恐懼,命晉鄙大軍暫停於鄴城觀望。
趙國形勢危急,催促的信使相屬於路,一波接一波,可是始終無法說動魏王。於是,平原君就派使者給魏國公子信陵君送信說:“我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信陵君被趙國平原君激將下,數請魏王,及賓客辨士說王萬端。可是魏王畏秦,始終不肯聽從信陵君。
(戰國四君子之首:信陵君)
信陵君一怒之下,帶著自家的賓客,約齊了一百多輛兵車,準備去和秦軍拼命。信陵君車隊出發走到大梁城夷門時,會見侯生,把打算去同秦軍拼命的情況和原因全告訴侯生。告別出發,侯生說:“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道去。”信陵君走了幾里路,心理不愉快,自忖道:“我對待侯生的禮節夠周到了,天下沒有誰不知道;現在我即將去赴難,可是侯生連一言半語送我的話都沒有,我(對他)難道有禮節不周到的地方嗎?”
這個候生,屬於先秦時期中國特有的一個人群——“士”。先秦文學,有大量文章對這個群體謳歌頌揚。“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士”往往身負蓋世之才而藏於巖窟陋巷,如隨和之寶藏於頑石,不遇明主不出,非良匠則不能識。上位者謙恭下士,則士傾全身以報,赴義死節,在所不惜。這些“士”人,一生所求,只是“用己”而已——用己以立身,用己以揚名,用己而不朽。一般的販夫走卒,朝秋溫飽、暮想榮華,隨時變化,與草木同朽,難入“士”人法眼。這些“士”人的人生追求、精神境界遠非一般人可想,窮居陋室,放浪形骸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巧遇“知己明主”,所謂竭盡心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明主知遇之恩。
這個候生,原本不過是一位看守城門的老者,對高居顯位的信陵君初訪,不受厚禮,再訪時坐上馬車上的上座,完全不以信陵君與自己的社會階級差別為意。信陵君手下的人都慍怒不已,而信陵君始終面色溫和恭敬。這時,侯生才解釋說:“這麼做是讓所有人都認為我候生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老頭子,而成全信陵君你的厚待士人的名聲啊”。信陵君以上客之禮待候生,候生也把在肉市販肉的隱士朱亥引薦給了信陵君。這個朱亥對信陵君的拜訪也是一副不愛搭理結交的樣子,一副謹守“君子固窮”的自尊,不樂意高攀的樣子,讓信陵君也感到很奇怪。
(仗義每多屠狗輩:朱亥)
信陵君被姐夫趙勝激將,既然在朝堂上做了那麼多“唇亡齒寒”的國家厲害分析,都說不通魏王,那就只好自己帶領門客援救趙國,與趙人死在一起,成全自己一生“仁義”之名。遇到候生,就義憤填膺地跟他說起這樣的事,大有一副慷慨就義的樣子。可是侯生卻表現淡然,全然沒有“士”的精神。這讓信陵君心裡不安:之前我信陵君折節下士,大宴賓客,給足了這個老者面子;如今我去赴死,老者一句話輕描淡寫?豈非太讓人心寒了嗎?即使不願同去,也應當表現出一副氣憤填膺,為壯士擊節的豪情?如此溫吞,豈不辜負當年我對他的盛情?
信陵君義氣為先,剛出發時春秋俠士精神附體的豪氣,此時對候生的不解與怒氣消減了大半。如同大軍出征要用美酒壯行,此時的候生不痛不癢的幾句話,卻似一盆冷水澆過來,讓人心裡凜然一緊,腎上腺素也消退了大半。停下車來細想,才有可能悟出其中一二。信陵君本身大智,是因為急於救趙赴秦,所以莽撞無謀。候生以極其沉著鎮靜的方式緩和了這種情緒,然後再獻奇策幫助公子奪兵符,並設想了其中的關鍵環節,一一都已經料算完畢。
信陵君兜轉回來時的心情,已經能夠聽的進奇謀了。而且,相信候生早已料算停當,因為平原君使者往返邯鄲與大梁已不止一日,邯鄲之戰,天下矚目,候生是城門守衛,不可能不知道。另外,候生在獻策時,還引出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關鍵人物:魏王妾室如姬和屠戶朱亥,而且信陵君因幫助如姬報得父仇深得如姬感激的情節也知之甚詳,可見候生是做足了功課的。
(侯贏:中國歷史上最牛的看門人)
可是侯生如果盤算出了問題,信陵君急公好義,沒有兜轉回來,豈不是奇謀不得用了?如此,我們寧願相信,候生可能早已安排朱亥在路上截住信陵君,還有可能會有一個錦囊呈上。候生所進的奇謀,無法保證必然成功,以“士”的精神,做事必然有始有終,他能選擇的只能是隨公子而行以死殉志,絕無坐等訊息的道理。然而,侯生已70多歲了,如果在路途中喪身,仍然不算為自己負責。
如果信陵君最終失敗,甚至在因此事喪命,候生雖倖存,但必然是一生臭名,雖死只是戴罪赴刑而已。那麼,侯生的選擇就能夠預料到了,他說:“我計算著公子的日程,公子達到軍營的那一天,我就面向公子的方向自殺而死。”這是候生的擔當,信陵君前途漫漫,相顧無言,天涯一別。
司馬遷有云,“死有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士”的精神是用己不為立身,揚名與不朽才是他所追求的境界。既如此,何貪生?自古以來,名士未絕。誰人不慎死?何人不貪生?此謂真名士自風流。
信陵君帶領魏楚聯軍連破秦軍,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白起稱病推辭。範睢此時勸諫秦王,稱白起該殺。武將掌兵,千軍萬馬盡在其手,從政治上考量,秦昭襄王最是忌憚白起。
一旦白起生有異心,做出不軌之事,秦國之內,何人能抵?利劍鑄成,傷敵痛快,自傷也不是不可能。因此範睢此言,正中秦昭襄王下懷。此外,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國40萬兵卒,人神共憤,山東六國恨白起,更甚於恨秦國。此時,秦軍連敗,聯軍勢盛,所以為了安撫山東六國之心,白起也不得不死。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回覆列表
侯夷生獻策本來就是利國害人的舉措!比如我們看到信陵君在竊符救趙後回到魏國時就被軟禁起來了,再也踏不出魏國,不久便鬱鬱而終。侯夷生那麼聰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信陵君是他的恩人,他在國與恩之間猶豫是很正常的。
當時的竊符難度大,這是國家重器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按理當罪誅九族。信陵君本來是王族公子,不竊符可以安享晚年,竊符被追責則全家遭殃。
其次,竊符救趙本身就是一步險棋。由於魏王沒有做救趙的想法,整個國家也沒有做戰爭動員準備。那麼一旦救趙失敗,魏國可能無法防備秦國對魏國的報復性打擊。
最後,侯夷生獻策牽扯了很多人,比如魏將晉鄙,這個人被直接殺死了。當時的將領並不是隨便就可以當的,都是朝廷望族,不管信陵君出於什麼目的殺了他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