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敬墨齋

    不會,對於一個將書法融入人生的人來說,會將蘭亭真跡視若生命一樣珍惜,何況是千古女皇、萬千氣象的武則天,她又有極高的書法造詣,不會遵從李世民的遺詔,將真跡葬入昭陵。應該會用當時名家的摹本,去應付已作古的唐太宗。

  • 2 # 臨池管窺

    史傳溫韜是“背叛大師”、“賊星”。據《新五代.溫韜傳》中記錄:他為節度使時,盜掘了歷代唐陵十八座中的十七座。

    在他盜至昭陵時,因其堅固挖不開,最後從陵墓中的下水道進入墓室。見墓室中富麗宏偉,不似人間。正中為寢室,東西兩廂室有石床數列,床上有石函,石函中又套有鐵函,其中秘藏有前世的圖書及鍾繇、王羲之的真跡,紙墨如新。隨後溫韜“悉取之”,從此流傳人間。後在發掘乾陵時,因風雨大做,只有作罷。至使乾陵儲存至今,未遭破壞。

    在前人留下的一些隻言片語的記載中,據說被盜物品“清單”中並沒有具體記錄有《蘭亭序》,因此推測“蘭亭”真跡並沒有隨葬於昭陵。又因乾陵還未發掘,據此推測“蘭亭”真跡還保存於乾陵之中。

    此推測的根據是,李治和武則天卻極好書法。很可能被他們“調包”。而據現今對乾陵的考古物探發現,以地宮規模比例判定至少隨葬品多達500餘噸,不排除《蘭亭》真跡就存於其中,這也是世人對發掘乾陵最觀注的原因之一。

    而反回來說,在唐太宗駕崩時,曾留遺囑要求把《蘭亭序》陪葬,唐高宗李治也遵照了,而另一說法是:唐人劉餗在《隋唐嘉話》中記載:“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筆者認為,不管哪種說法,都指向了“蘭亭序”是隨葬在了昭陵。古人“視死如生”,唐高宗李治不可能為了本字帖而違逆父親的遺願,再說還有大臣們的監督呢?

    極有可能的結果是:《蘭亭序》真跡秘藏於昭陵的另一極隱秘之處,在溫韜等眾人進入地宮搶掠時,因人員混亂匆忙、黑燈瞎火,沒有仔細搜察,至使“蘭亭”真跡倖免於難,至今還靜靜躺在昭陵。

    而另一種可能則是“蘭亭”真跡已被溫韜盜得,因某種如私藏或不識真寶等原因而遺漏了。此推斷“蘭亭”真跡已流於人間收藏,或因戰亂遺軼,灰飛煙滅?或還存於世間某一鄉村、古剎之中。。。?靜待重現光耀於世。

  • 3 # 智慧包裝

    <蘭亭序>第一書法神品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臨摹本沒有真跡,但<蘭亭序>十之八九不會在李世民的墓裡,可能在也微乎其微。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作<蘭亭序>到唐太宗找到<蘭亭序>,<蘭亭序>都經歷了好幾百年,我都懷疑,是否是真跡,即使是真的,在672年唐太宗病危,立下遺囑要蘭亭序陪葬,埋入唐太宗墳墓昭陵裡,自此“天下第一行書”終長眠地下。這麼多年了不會自然毀掉嗎?再說唐末盜聖溫韜把昭陵給盜了,<蘭亭序>說不定早就被盜出來了。但是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於是有專家推斷,李世民的墓裡十有八九沒有<蘭亭序>,或<許蘭亭序>就藏在李治和武則天的寢陵——乾陵裡面了。

    李治也是個蘭亭序迷,把蘭亭序放在自己墓裡不是不可能。

    <蘭亭序>最終成了謎案!

  • 4 # 大相無形

    很遺憾,真跡不在李世民墓中!因為昭陵早在五代十國時就已被被盜。

    問題是《蘭亭序》從此之後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再無任何蹤影!這就意味著千年中無一人收藏《蘭》,因為富不過三代,只要有收藏就會有賣的那一天!家中無寶的人都會安心度日,只有藏有寶、或巨寶的家才敗的更快!因為有巨寶可以變現這個底線。

    若武夫溫韜真的沒見《蘭》,就另有一個可能:當初就根本沒放進昭陵!誰有這個豹子膽竟敢不遵先帝遺詔?!我認為,只有李世民去逝前遺詔輔政的中書令褚遂良嫌疑很大!李世民去逝後籌辦葬禮這段時間是竊取《蘭》千年難得的良機!一旦被陪葬昭陵、或日後陪葬乾陵,都將與褚遂良無緣了!中書令的本職工作職責和遺詔輔政的保護傘、在葬禮分散舉朝注意力時,簡直是天賜良機!做為大書法家的褚遂良,焉不知《蘭》的份量?就如同嶽不群獲悉《葵花寶典》焉能不動心?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5 # 漢周讀書

    唐太宗畫像

    唐太宗李世民喜歡書法,非常崇拜晉朝書法大家王羲之,對他存世的作品簡直就像著了迷似的。

    王羲之創作的《蘭亭序》真跡,珍藏在他的七世孫智永和尚的手裡,智永和尚圓寂之後,就把《蘭亭序》傳給了大弟子辯才,辯才和尚把寶貝藏在了房樑上,從不輕易示人。

    《蘭亭序》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在紹興撰寫。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李世民得知訊息,先後三次召見辯才和尚,讓他把《蘭亭序》獻給朝廷,實際上就是想把真跡搞到自己手裡。辯才和尚捨不得,就矢口否認,說根本就沒這事兒。

    尚書僕射房玄齡看皇上得字心切,就給皇上出主意,說監察御史蕭翼這個人啊,十分聰明,他一定能想出辦法,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弄來。

    蕭翼是江南大族子弟,梁元帝的曾孫,為人機智善辯。李世民召見蕭翼,說出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蕭翼回答說:“陛下,若讓我以朝廷公使的身份去,這是根本行不通的,請陛下先給我一些王羲之的雜帖,讓我以私人身份前往。”

    蕭翼脫下官服,換上了書生打扮,隨同一艘商船來到了山陰永欣寺。蕭翼一直拖延到太陽落山,才緩步來到寺內,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欣賞寺廟的壁畫。

    蕭翼信步來到辯才的房門前,故意停下來,辯才和尚發現此人氣度不凡,就上前施禮。

    兩人搭上了話,辯才和尚請蕭翼進入禪房喝茶,兩人非常投緣,彷彿久別重逢,一起彈琴下棋,談經論史,飲酒賦詩。聊了一宿,第二天蕭翼拜別,辯才有些依依不捨。

    蕭翼和辯機

    過了幾天,蕭翼帶著美酒,看望辯才和尚,如此多次往返,蕭翼隻字未提關於書法的話題,辯才和尚逐漸放鬆了警惕。某一天,蕭翼拿出曾祖父梁元帝寫的《職貢圖》書帖,請辯才指教,辯才和尚對梁元帝的書法讚歎不已。

    蕭翼聲稱自己還珍藏著王羲之父子的書帖,辯才和尚十分興奮,當他看到“二王”書帖果然是真跡之後,撇了撇嘴說:“真跡倒是真跡,不過這不算佳作,貧僧倒是藏了一副書帖,那才是王大師的絕世之作——《蘭亭序》。”

    蕭翼見辯才和尚上鉤了,暗暗偷笑,表面上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說:“晉朝以來,數經戰亂,王羲之的蘭亭帖咋會傳下來呢?”

    辯才怕蕭翼不信,就從房樑上取下《蘭亭序》給蕭翼看,蕭翼卻一口咬定,說這帖子是假的,後人臨摹的作品而已。兩人爭執不休。

    辯才也許是氣暈了,他把《蘭亭序》和其他書帖一起放在了書桌上。次日,辯才外出做客,蕭翼趁機盜取了《蘭亭序》,轉身離開了寺廟。

    《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得到了《蘭亭序》,就來到永安驛,向驛長陵愬[sù]亮明監察御史身份,讓他派人召見辯才。辯才聽說御史召見,趕緊前往驛站,抬眼一看御史,恍然大悟。

    蕭翼向辯才說明,到寺廟取《蘭亭序》是奉皇帝旨意,希望師父能理解。辯才氣暈了,口吐白沫,倒在了地上。等他緩過氣來,蕭大人早沒影了。

    唐太宗得到絕世珍寶《蘭亭序》之後,欣喜若狂,大擺宴席,請蕭翼和一些大臣飲酒慶賀,當場賞賜房玄齡錦彩千尺,晉升蕭翼為員外郎。

    辯才犯有欺君之罪,本應加刑,唐太宗念其年老體衰,赦免無罪,賞糧谷三千石。辯才受到驚嚇,一病不起,一年後就圓寂了。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了墨寶,整天愛不釋手,死後遺詔,將《蘭亭序》“隨仙駕入玄宮”,永遠埋藏在了地下。

    《蘭亭序十三跋》殘本

    唐朝之後,再無人見過《蘭亭序》的真跡,這也使更多人相信《蘭亭序》隨葬乾陵的說法。

    《蘭亭序》真跡的下落問題,成為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的一個歷史文化之謎。

  • 6 # 禪緣85230

    所謂王義之蘭亭序真跡並不存在。如此蘭亭真跡之說,豈非空穴來風?非也。世傳馮承素摩神龍本蘭亭序即王羲之真跡也。何故將其冠以馮承素雙勾臨摩之名?不過是欲掩人耳目,以防匪人爭奪獨佔毀壞罷了,此權宜之策也

  • 7 # 杜喇李

    在不在和我沒關係,我又不是搞書法的,再說了不發掘還能留個念想,發掘了保護不好就什麼都麼有了(兵馬俑剛發掘時有部分還是彩色的,最後保護不到位全部氧化褪色了),專家也不是萬能的,保護不好就說技術沒達到,好了就成了收費的工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快速賺到一萬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