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然風57778401306
-
2 # 山水1320
細菌作為最古老的生物,雖然是最小的生物,但卻是生物界種類最大最多的群體。細菌遍佈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它能在熱的溫泉生活,也能在寒冷的冰川落窩,即使再苦鹹的鹽湖也能安家。總之細菌能棲息的地方,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正因為細菌遍佈天下,天下所有東西都成為細菌的載體。
且不說食草食肉的各種動物,每天吞掉多少細菌。單就是人類每天透過面板接觸和食用的各種食物,就可以吞食數不清的細菌。一次浪漫的接吻就會有近300多種細菌相互交換,幾千萬個細菌被互吸。所以有很多疾病的發病原因和細菌有關。但是也不要過於擔心。因為細菌對人體來說基本有益,致病的細菌畢竟是少數。人們也在食品釀造,醫藥製造,廢水處理等方面利用細菌。並在生物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
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幾乎每個生物都吃細菌,細菌存在於植物和動物身上和體內。因此,任何吃植物或動物的動物都是在吃細菌。從草履蟲等單細胞生物,一直到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生物都以細菌為食。
以草履蟲為例,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屬於原生動物,所以它不是植物或動物。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進化和發展了非常簡單的防禦、基因交換和移動方法。 草履蟲有幾種不同的種類,但都是纖毛原生動物。它們利用纖毛在水中游泳,它們的一個複雜細胞,一個真核細胞,傳導生物體的所有基本功能。它不像動物一樣在不同的組織或細胞之間分工。相反,每隻草履蟲都有有氧交換的能力,類似於呼吸、無性繁殖、攝取營養素、以及排出廢物。
由於草履蟲大約有0.5毫米長,最好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它的膜外面是細小的、跳動的毛髮,稱為纖毛。纖毛一起移動,就像船上的一排槳,在液體中移動。它們甚至足夠“聰明”,能夠繞過障礙,走向食物。 當草履蟲遇到食物時,它會旋轉以將食物移入它的體內咽喉。食道是一個像嘴一樣的小開口。它與其他纖毛排列在一起,幫助“吞下”所吃的有機或腐爛物質,如其他單細胞生物或細菌。食物將繼續沿著食道儲存在食物液泡中,直到細胞需要能量。
細菌被許多種類的貝類、蠕蟲、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魚類和哺乳動物吃掉。事實上,有數百萬種動物把細菌作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細菌存在於人們吃的普通食物中,如饅頭、麵包、酸奶和乳酪。細菌對許多物種消化系統的功能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分解植物等食物。
-
4 # 魅力科學君
細菌會被什麼物種吃掉?還會怎麼消失?
上圖中這個傢伙就是專吃細菌的,它的名字叫做“噬菌體”。
1915年,英國細菌學家弗德瑞克.特沃特在實驗中首次發現了這種“物種”。為什麼要在“物種”二字加上引號呢?原因是科學家發現噬菌體其實就是一種病毒,而病毒究竟能不能算是一種生物,目前科學界還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
噬菌體的頭部是一個20面體結構,在這裡面裝著它們的遺傳物質,大多數噬菌體都有一條長著腿狀纖維的“長尾巴”,在頭部和尾部之間由一箇中空的針狀結構連線。這樣的造型讓它們的樣子很科幻,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病毒常見的正多面體結構(正多面體是最簡單的多面體結構,分為4、6、8、12、20面體五種,在體積一樣的情況下,20面體是最節約材料的)。
噬菌體在地球上分佈極廣,可以說凡是有細菌的地方就有噬菌體的存在,而且其數量常常比細菌還要多出不少。不過我們也不必為此擔憂,因為雖然噬菌體是一種病毒,但是它們對我們人類沒有一點“興趣”,它們的攻擊目標只是細菌(“噬菌體”這個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噬菌體一般都是“術有專攻”,一種噬菌體通常都只會選擇同一種類型(或者非常相似)的細菌,當它們遇到自己喜歡的“菜”時,會利用尾部的纖維固定在細菌的表面,在此之後,它們會將自身中空的針狀結構刺進細菌的表層,然後將自己的遺傳物質“注射”進細菌體內。
(上圖為噬菌體正在向一個倒黴的細菌體內注射遺傳物質)
噬菌體的遺傳物質進入某個細菌體內之後,根據噬菌體的種類不同,這個細菌會有兩種不同的遭遇。
第一種是烈性噬菌體,遇到了這類噬菌體,這個細菌就會很快完蛋。烈性噬菌體的子代會在細菌的體內透過複製的方式迅速增殖,當這些新的子代噬菌體佔滿了之後,它們就會產生一種能打穿細菌細胞膜的酶(內溶素),這會使細菌內部的壓力不斷增加,當內部壓力超過細菌能承受的極限時,這個細菌就會“嘭”的一聲裂開(如果能聽到的話),於是新的噬菌體就被釋放出來了,接下來,它們又會去尋找下一個目標,並將上述的過程再來一次。
第二種是溫和噬菌體,當它們的遺傳物質進入某個細菌體內之後,不會像上述烈性噬菌體那樣迅速複製,它們的基因會整合到這個細菌的染色體上,並跟著細菌的染色體一起復制,科學家將其稱之為“前噬菌體”。然而這種狀態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前噬菌體也會脫離該細菌的染色體,然後在細菌體內自主增殖,最後這個可憐的細菌還是會“嘭”的一聲……
由此可見,噬菌體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細菌的天敵,正是有噬菌體的存在,地球上的細菌數量才得到了抑制。然而生命自有生存之道,細菌並沒有“束手待斃”,在過去的幾十億年的時間裡,細菌也進化出了一些功能來對自己的天敵進行反擊,其反擊方式主要也分為兩種。
第一種反擊方式是合成一種能夠降解外來遺傳物質的酶(限制性內切酶),當噬菌體入侵時,這些酶可以有效地將其降解。
第二種反擊方式類似於我們人類的免疫機制,在細菌的基因組內,有一段名為“CRISPR”的重複序列,噬菌體正是將自己的基因整合在這裡。針對這一點,細菌進化出了一種被科學家稱為“CRISPR-Cas9”的系統,利用這個系統,細菌可以儲存在過去曾經遭遇到的噬菌體的基因組片段,當再次遇到這種噬菌體時,細菌就可以對其進行識別,然後透過一種名為“RNA干擾”的方式來阻止噬菌體的複製,甚至直接將噬菌體的基因從自己的基因組中移除。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細菌這兩種反擊方式非常有效,但是噬菌體也不是沒有辦法,作為一種病毒,它們的“拿手好戲”就是不停地變異、再變異,直到你認不出我為止。可以想象的是,噬菌體變異了,細菌也會跟著做出相應的改變,但始終會“慢一拍”,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面,即細菌的個體數始終都維持在某個數量級,而噬菌體這個細菌的天敵也不會“餓死”。就這樣,細菌和噬菌體在地球上爭鬥了幾十億年,直到現在也沒有停止。
回覆列表
很小的微生物個體,沒有吃得了它的物種,只有它吃別的物種。細菌容易被強酸腐蝕,乙醇殺死,高溫燒死,所謂酒精和高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