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才本末

    慈禧丟了江山是因為,她怕失去權力,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她才反對改革,反對維新,八國聯軍入侵他又不敢戰,怕被洋人趕下臺,她的意願就是不讓我下臺,怎麼樣都行!

  • 2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我覺得真的是冤枉慈禧了,要不是她挽救了一把,這個腐朽的清王朝得提前五十年完蛋。

    1861年咸豐去世的時候,大清是個什麼情況?南方的太平天國如火如荼,圓明園又剛剛被洋人放了把火。這個時候的清朝,要說是亡國之前夜,我覺得一丁點都不誇張。

    但是事實就是,清朝不但沒有涼,而且過的挺好。起碼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還是挺了過來的,甚至還把列強之一法國佬給揍了一頓。這一段時間,史稱“同光中興”。而這個中興的締造人,當之無愧的就是慈禧。

    那為什麼清朝還是涼了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是有它的國運的,三百年一般就是大限,這是玄學的角度。

    其次,從當時的世界大勢來看,民主和共和已經成了基本的走勢,這種君主獨裁製的國家是長不了的。清朝涼了以後不久,德國和沙俄也涼了。這兩個帝國主義國家比中國還要民主強大一些,都無可奈何的涼了,清朝怎麼會不涼呢?

    還有一點,就是慈禧老了,確實比不上之前了。在她年輕的時候,她還敢於不拘一格用人才,唯才是舉的選用人才。但隨著歲數的增長,她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安於現狀。別的國家在進步,中國不進反退,那就沒有不落後捱打的道理了。

  • 3 # 江郎說史

    晚晴為什麼那麼迅速的滅亡?很多人都說是因為慈禧貪權而導致的,但是晚晴如果不是慈禧壓制著,那麼清廷早就崩塌了。晚晴最主要的就是慈禧壓制著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然後把風雨飄搖的清廷硬是穩定了下來。

    咸豐帝去世的時候,南方的太平天國兵鋒直指天津,圓明園也剛剛遭到了英法的搶劫,此時的清廷已經是搖搖欲墜了。但是慈禧用鐵腕政策硬是讓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李鴻章去平定了捻軍,而之後搞洋務運動還讓清廷迴光返照了一下。雖說慈禧是有點貪戀權力,但是當時朝廷中沒有和慈禧打對立面的,清廷也在慈禧的手中苟活著。

    真正讓清廷走向滅亡的就是慈禧下的一道詔書,而這一道詔書也正是慈禧向十一帝國宣戰的詔書。當時的慈禧看到洋人紛紛要求慈禧換政給光緒,於是慈禧就下定了和帝國看戰的決心。當然了這個詔書並沒有傳出去,而是由當時的郵政大臣盛宣懷扣押了,只給了清廷的八大總督看,這個詔書就是清廷走向滅亡的前兆。

    詔書引起的反應無疑是巨大的,除了雲南總督象徵性的奉詔以外,以李鴻章、張之洞等漢人為首的七大總督紛紛表示不奉詔。李鴻章比較穩重給清廷回了一封信:“此乃亂命,粵不奉詔。”意思也就是這命令太胡來了,我兩廣總督不奉詔。而張之洞那裡就更離譜了,直接提出了一套方案:一旦北京胡來,那麼就推舉李鴻章做臨時總統來主持大局。

    李鴻章怕慈禧這麼一亂來,那麼幾千年的文明之邦有可能就毀於一旦,於是就聯合其他幾位總督,一起和洋人搞了一個東南互保出來。此時慈禧冷靜下來了,因為自己深知八旗騎兵不是李鴻章等人的對手,於是就擱置了此事。此事的意義無疑是重大的,首先它表明了清廷已經無力去平叛討賊了,它只能依賴著總督們來苟且偷生。而對於滿清來說,它意味著漢人想要造反,已經不聽老佛爺的命令了。

    慈禧生前這種平衡還能保持,而慈禧一死,這種平衡就不存在了。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就開始不斷的打壓漢臣,大力的提拔滿清權貴,大大的加劇了滿漢兩者的矛盾,而罷免袁世凱則是一個突出的表現。張之洞在病危的時候特意見了見載灃,當時張之洞說如果朝廷這樣堅持下去,那麼恐怕會激發民變啊。載灃一拍大腿說:“怕啥,咱有兵在。”一句話把張之洞氣的不輕,當晚張之洞就駕鶴西去了。

    此時滿漢之間的矛盾已經爆發了,但是罪魁禍首載灃卻宣佈自己不幹了,把軍政大權還給了袁世凱,自己扔下孤兒寡母回家頤養天年了。隆裕太后和溥儀自然不是袁世凱的對手,而滿漢之間的矛盾也就徹底的暴發了,最終在無奈的情況下,溥儀宣佈退位。在慈禧生前的時候清廷還能維持一段時間,而慈禧一死,攝政王載灃用了三年的時間把滿漢的矛盾引到了無可避免的地步,最終矛盾暴發,清廷滅亡。

  • 4 # 看歷史的訴說

    晚清丟江山是歷史的必然,不管是什麼後人來管都挽救不了。改朝換代就是改變管理制度,不用老制度。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已經根深蒂固,晚清無論誰當選,都擺脫不了這一思想。

    而和晚清同一時代的西方,早已進入資本主義,他們的生產生活已經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了,而是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生產力比封建社會的滿清大大的提高。新舊體制同時存在地球上,落後的體制註定要被新體制替換,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晚清丟江山是,丟的是制度,封建社會已經不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被丟棄是必然的。比如光緒要改革,慈禧要保持老一套,這不是兩個人的鬥爭,是新舊事物的鬥爭。因為新,經驗少,所以當時暫時鬥不過舊勢力,新事物只有在鬥爭中等待時機!

  • 5 # 歷史三日談

    但至於說該付多少責任?付哪方面的責任?是不是就是因為慈禧太后的獨斷專權導致晚清丟了江山,這就難說了。

    一般認為“獨斷專行”這個詞必然趨向貶義,不管是統治者還是普通人,說到“獨斷專行”,似乎都意味著一個強權人物或者老頑固。

    但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有幾個皇帝開明?在“兼聽則明”的幌子下,哪個不是行的“偏聽則暗”的事實?

    慈禧太后之所以被稱為“獨斷專行”的典型,大概是因為她所處的時代與近代文明曙光靠的太近,以至於給人一種黎明前的黑暗的感覺,自然就容易得出慈禧太后“獨斷專行”勝於以往的結論或者印象結論!

    晚清是個亂局,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的時候,英法聯軍正在北京翻江倒海,而在南方,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慈禧太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權利之巔。

    從辛酉政變開始,慈禧太后啟用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晚清重臣,如果說曾國藩多多少少還是咸豐帝的功勞,那麼後三位則完全出自慈禧太后的手筆。

    自清朝建立以來,除了有名的漢臣――吳三桂,帝師翁同龢,單就啟用漢臣的數量和1質量來說,慈禧太后決定首屈一指,無人能出其右。

    有人說晚清苟延殘喘數十年,與晚清四大漢臣的功勞密不可分,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了他們背後的那個女人――慈禧太后。

    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鼎力支援,他們不可能在滿清的官場如魚得水。

    因此說慈禧太后的獨斷專行導致大清滅亡,這樣的說法是沒有事實依據的,也是站不住腳的!

  • 6 # 吉月文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分析慈禧對於晚清政治的影響。

    慈禧執政,是從辛酉政變開始的。這一年是公元1861年,慈禧在1908年去世。前前後後,將近50年時間。能夠執政這麼長時間,這就說明了慈禧的政治能力。所以不能用一種臉譜化的觀念來看待慈禧,認為她就只是一個禍國殃民的老妖婆。

    客觀的說,慈禧對於晚清政治的影響,是兩面的。

    從正面上看,慈禧有很強的政治操控能力,如果沒有她,晚清的政治局面會更加混亂。慈禧剛開始掌權的時候,南方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沒有結束,北方也時有動亂,慈禧透過重用以曾國藩為首的漢臣,穩定住了局面。但與此同時,慈禧始終將這些人安置在地方,不讓他們進入中央決策中心,透過這種方式來制約他們的權力。她以滿族親貴掌控中央機構,形成內滿外漢的權力平衡機制。

    慈禧在外部壓力下,也會順應時勢,做一些改革。比如執政早期的時候,為了解決銅錢緊缺的問題,推行以鐵代銅製度。中後期的時候,支援地方上的洋務運動。這些社會改革舉措對於中國當時而言是有正面意義的。

    從反面來看,慈禧始終將滿清貴族的利益置於整個國家民族利益之上。為了維護這個小團體的利益,慈禧不惜與外國簽訂大量的不平等條約,出讓了包括領土,礦產等眾多國家利益。戰爭賠款的數額越來越高,給整個國家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慈禧的政治才能在於挾制官員,在政治規劃這一方面就存在著嚴重短板。慈禧沒有意願去了解當時的世界發展潮流,自然也就沒有主動改革的意識。這就導致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滯後。

    慈禧耽於享樂,生活奢侈。在晚清拮据的財政狀況下,慈禧的日常花銷非常驚人。李鴻章為了取悅慈禧,挪用海軍軍費為慈禧修造頤和園。慈禧本人對此是默許的。消極影響在之後甲午海戰的悲慘結局中就體現了出來。

    總體來說,慈禧在幫助晚清穩定政局的同時,又加速了這個政權的腐敗。最後的結果實際上是讓清政府變成了被蛀空的大樹,辛亥革命的幾聲槍響,就讓這棵樹立即倒下了。也就是說,慈禧雖然幫助晚清保住了一個外殼,但是卻將內囊蛀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介紹下冰河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