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事天地
-
2 # 大畫兵器
不請自來。
第一代噴氣戰鬥機,技術上的特點是普遍使用了後掠翼,達到了高亞音速,武器主要是航空機槍和航炮,部分機型後期使用了空空導彈。代表機型有米格15,米格17,F-86等。F-86後期型裝載了最早的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但是對於噴氣式戰鬥機的氣動效能還處於初級探索階段。
第二代噴氣戰鬥機,當時正處於冷戰時代,各國的主要核攻擊手段是使用轟炸機或攻擊機投擲核彈,因此,第二代噴氣戰鬥機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在對方的轟炸機投擲核彈之前進行攔截。並且對噴氣機的空氣動力規律研究有了很大進步,所以,第二代噴氣機的飛行速度普遍達到了兩倍音速,而且在輕型和重型機型都有一批經典機型,典型機種包括:米格21作為一種前線殲擊機,側重輕快,在航程和載彈量方面有所取捨,米格25側重高空高速的截擊能力,達到了雙25效能(升限25000米,極速2.5馬赫),F-4“鬼怪”則走中間路線,既要制空,又要對面攻擊,屬於重型戰機,F-5“十字軍戰士”類似米格21的定位,但制空和攻擊能力的平衡強於米格21,“Phantom”III也在此列,此外,二代噴氣機還有幾個顯注的技術發展,變後掠翼技術,這個技術的出現是為了兼顧低空低速和高空高速而出現的,但缺點也很明顯,增加了飛機重量和機構複雜程度,典型代表是米格23/27,蘇17/22,F-14“雄貓”;機載雷達和中距空空導彈開始發展,典型代表是美製AIM-7“麻雀”,雖然技術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但是為未來的戰機和空戰戰術指引了方向。另外,由於當時電子技術的時代限制,制空和攻擊機往往分別發展不同機型,即使想要在同一機型上整合,也大多失敗,典型的例子就是F-111“渡鴉”。
第三代噴氣機,經過二代機的探索,噴氣機的發展趨向成熟,不再一味的追求高空高速效能,當然,此時冷戰即將結束,對戰機的需求也有所變化,開始強調戰鬥力的跨音速機動效能和多工能力,得益於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三代機大多有多種改型,可以執行多種任務,在同一機體上實現多種功能。典型機種包括:F-16“戰隼”,F-15“鷹”,F/A-18“大黃蜂”,米格29“支點”,蘇27“側衛”,Phantom2000等,它們都有著龐大的家族和各種改型,任務也包括了制空,對面攻擊,電子戰,非常全面。
噴氣戰鬥機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三代,其中包含了空氣動力技術,加工工藝技術,電子技術,人機功效等許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基本上全面代表了這幾十年間科技技術的發展面貌。
-
3 # 使用者5770541302
首先是第一代噴氣式戰機,這一代噴氣式戰鬥機是在經過早期的噴氣機(比如德國的ME262)發展後比較成熟的一代,因此被劃分為第一代噴氣式戰機。這時的噴氣式戰機和此前螺旋槳戰機並無太大不同,僅僅是在動力上換成了噴氣動力,並採用了後掠翼設計。但是在作戰樣式上並無太大改進,使用的主要還是機槍機炮等武器,打擊方式也依然是炸彈、火箭彈等這些武器。當然,後期型的一代機也有使用導彈類武器的嘗試,但是並沒有大面積使用。
到了二代機時代,現代戰機的很多特徵開始出現。首先是超音速飛行能力,二代機基本都能超音速飛行,有了更高的速度。同時,在武器上,二代機也開始將導彈作為主要武器,甚至出現過要導彈不要機炮的做法,但最終機炮還是迴歸成了戰機的必備武裝。此外就是雷達等電子裝置了,具有了更強的搜尋探測能力,超視距空戰也開始出現。
而三代機的主要特徵就是多用途,不再是單純的二代機追求的高空高速這些效能。三代機主要裝備有更先進的電子裝置,在機載武器上也有了更加的進步。後來三代機開始向多用途作戰能力發展,擁有了對地攻擊、電子戰、對海攻擊等多種作戰能力,同時又吸取隱身戰機的特點,採用了一些更先進的設計,此時的三代機又被稱之為三代半,在一些國家也被劃歸四代機。
-
4 # 軍武資料庫
說到點子上了,戰鬥機的發展代次實際上是人為的一種劃分,其中並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更多的這種代次的劃分是被應用於學術界。
先來個總表。
從最下面的螺旋槳戰鬥機算作0代,然後以mig-15/F-86為代表的一代機、再然後是以Mig-21和F-104代表的第二代機、再再然後是mig-25和F5為代表的第三代機……再再再是su-27和F-14為代表的第四代機……再再再再是su-57和F-22為代表的第五代機。
從代表機型來看,不同的代次的戰鬥機分別都達成了不同的功能要點。
第一代戰鬥機是初步實現了超音速飛行(雖然很短)、和噴氣式發動機的真正應用。在速度上是螺旋槳飛機難以比擬的。
第二代戰鬥機將速度進一步提高,提出了高空高速的概念。而實際上第二代戰鬥機多為截擊機,主要針對的作戰目標實際上是對方的轟炸機。
到第三代戰鬥機顯著的概念就是能量理論,將空戰過程中動力/能量的轉換作為了一個要點。而實際上第三代戰鬥機就可以看作是高速度版的二戰螺旋槳戰鬥機,其機動性和速度是同比放大的。
說到四代機和五代機,實際上是有著相互的傳承關係的。在不斷的對空戰本質的探索過程中,戰鬥機逐漸出現了真正的多用途(四代)和高生存性(五代)。
至於到第六代戰鬥機實際上最主要要解決來襲導彈的威脅。
鐳射技術的不斷完善使第六代戰鬥機有擊落敵方空空導彈的能力
-
5 # 貞觀防務
既然沒說是俄標還是美標,這裡就按美標說說吧。
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代表就是F-86與MIG-15。這個時期因為高速後掠翼理論的完善,美蘇都在飛機上大量使用後掠翼設計。不過蘇聯人在這方面發展要比美國要慢一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能看到MIG-15的機翼上有翼刀而美國沒有。如果對跨音速飛行理論早期發展有了解的話就知道,跨音速理論發展的關鍵任務全是德華人和美華人,就找不到蘇聯人。
第一代戰鬥機也因為年代的限制,普遍沒有采用面積率等技術,所以無法超音速飛行。
(面積率,即機身截面積均勻過渡可有效減少超音速飛行時的激波阻力)
第二代戰鬥機在根據年代的不同,其技術水平也會有很大的差距。比如F-104,是第一款二代機。F-104的設計就沒有參考面積率,但是晚一些的F-4鬼怪,上面已經出現增穩控制系統了。
不過二代機最主要的一個特點,還是發動機技術進步很大。典型的二代機發動機J-79是一代機J-47的三倍。結果就是二代機輕鬆達到了2M級別的速度。另外二代機開始,戰鬥機開始具備了超視距空戰能力。多用途戰鬥機的概念也是在二代機上開始有萌芽的。即F-4鬼怪。美國的F-4鬼怪是除MIG-23外最成功的二代機,空戰也好,對地也好,想掛什麼彈藥就掛什麼。
最後說說三代機。二代機開始,飛機的最大平飛速度開始遇到一個瓶頸了。一方面是熱脹,另一方面是發動機高速喘震,2.5M是一個大檻,要飛過2.5M非常非常困難。
於是三代機開始將效能重點放在了亞音速機動效能上。三代機都普遍採用了放寬靜穩定度技術和邊條翼增升技術。當然少數較早的三代機是沒有這些的。
回覆列表
其實題主想問答案,都在這張圖上了。這是美國空軍對外說明文件中一頁,特別標註”非機密”,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查閱它。
我們可以看到,美軍的分類,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典型代表為:F-86和米格-15,核心提個點是採用了“渦輪噴氣發動機”,這時的戰鬥機只能稱得上是“噴氣”兩個字,無論是機體設計還是航空技術,都處在初級階段。
(米格-21的魔改版本之一 以色列改進款)
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就有了F-106和米格-21,核心要素有幾個:“超音速、機載雷達、可制導空空導彈”。雖然在米格-15到米格-19戰鬥機突破了“音障”,也加裝了機載雷達,同時F-86還取得了首個空空導彈格鬥中的空戰記錄。可本質上,從設計劃代分析,他們都是半路出家,而不是真正以這些機載裝置和任務目標為核心製造的,所以美華人把第二代劃分到了米格-21和F-106,說白了就是“截擊機時代”。
(F-4的第一代鐳射制導炸彈)
第三代就不同了,核心代表機型是F-4E和米格-23,核心要素為“多工、改良的機載裝置、第一代精確制導武器”。到了第三代戰鬥機時代,經過了前期大規模的噴氣式戰鬥機空戰,大家都瞭解了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多用途戰鬥機,在這樣的設計思路下外加上大規模積體電路的普及,使得雙方開始嘗試升級航空電子裝置,並衍生出了第一代空對地精確制導武器,並投入到了多個戰場上。此時,我們就進入了“多用途戰鬥機時代”
(米格-23雖然很多朋友對其有誤解,認為被擊落多,可實際上它確實是蘇系戰機里程碑之一:多用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