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平線HOA

    僅以膚色為標準的話,黑人可以分成這麼幾類——

    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人,又可以分成東非和西非-南非兩大類,東非黑人身材相對纖細,西非黑人相對比較壯實。

    南印度的維達人等原住民,身材矮小,五官特徵介於澳洲人和普通印度人之間。

    安達曼島原住民,長相和非洲黑人比較接近。

    東南亞的尼格利陀人,身材矮小,五官與東南亞人比較接近,膚色不是非常黑。

    居住在新幾內亞島和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原住民,身材比較矮小,五官和非洲黑人區別很大,有些接近南印度的原住民,有些接近東南亞人。

    前殖民地國家,比如北美和南美的黑人,多少經過混血,不同於非洲的黑人,部分可能接近衣索比亞人。

    非洲各地的黑人,可以看下他們的平均臉——

    衣索比亞型(Ethiopid)

    介紹:廣泛分佈的型別,適應了乾燥炎熱的生活。衣索比亞型別的特徵非常深的膚色、細長高挺的鼻子以及纖長的身材。衣索比亞型與早期高加索人群有些關係,典型型別是東衣索比亞型與北衣索比亞型別

    北衣索比亞型(North Aethiopid)

    介紹:撒哈拉型別和中部、東部衣索比亞型別之間的過渡型,體態多變,中高身材。典型代表是提格雷人,常見於埃及南部、蘇丹東北部、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北部的貝扎人、努比亞人等族群中,在安姆哈拉人、埃及人中也有體現,在古埃及歷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後與外來的阿拉伯型別、葉門型別人群發生混合。(個人感覺古埃及的雕像很多類似於某種衣索比亞型別和埃及型)

    東衣索比亞型(East Aethiopid)

    介紹:典型的衣索比亞型別,擁有高而窄的鼻子,以及長而窄的臉型,身材高大,可能混有一些阿拉伯型別成分。常見於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東部。

    中衣索比亞型(Central Aethiopid))

    介紹:衣索比亞中央高原地區的型別,膚色有深有淺,擁有高而窄的顱型,下巴較為寬闊,中高身材。中衣索比亞型別是混合了高加索和黑人型別的產物,其中高加索人的影響相對更多。常見於衣索比亞各地及周邊。典型代表是奧羅莫人,在其他庫希特語族群,例如錫達莫人、索馬利亞人種也較為常見。

    達納基爾型(Danakil)

    介紹:達納基爾地區位於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吉布地的交界之地,是世界上最炎熱的地區,年平均氣溫超過34攝氏度。這種型別常見於當地的阿法爾人和一些南部的族群之中,具有非常深的膚色和相對柔和的五官。

    西衣索比亞型(West Ethiopid)

    介紹:從新石器時代撒哈拉沙漠尚未形成之際就廣泛分佈於撒哈拉西部地區的人群,隨著15世紀以來的伊斯蘭化,如今他們和摩爾人、豪薩人、富拉尼人等族群廣泛融合。

    撒哈拉衣索比亞型(Saharan Ethiopid)

    介紹:新石器時代撒哈拉沙漠尚未形成之時就廣泛分佈於尼日到查德等地的人群型別,典型代表是Tibesti山脈的Toubou人,隨著人口的流動,和卡涅姆人、贊德人、圖阿雷格人等發生了廣泛融合。

    奧莫型(Omotic)

    介紹:得名於奧莫河谷,是衣索比亞西南部和肯亞北部較為隔絕的人群型別,可能屬於古衣索比亞族群的遺留。大部分說奧莫語(著名的唇盤族就屬於此類)。

    南衣索比亞型(South Aethiopid)

    介紹:受黑人影響較多的衣索比亞型別,膚色較深,嘴唇較厚,鼻翼較寬,通常有螺旋狀的頭髮,體格高大。常見於維多利亞湖和坦噶尼喀湖周邊的盧安達、蒲隆地等地,在烏干達、坦尚尼亞和剛果東部也有分佈,典型代表是盧安達的圖西人,在祖魯人、赫雷羅人等族群中也有體現。

    原始衣索比亞型(South Aethiopid)

    介紹:在衣索比亞人到來之前就居住於厄利垂亞低地的古代型別,可能代表了人類初次走出非洲時的形態。如今在安姆哈拉人、提格雷人、奧羅莫人、貝扎人中還能發現這種型別。原始衣索比亞型人群有時會呈現出某種偽澳洲人的特徵,擁有深棕色的面板,強健的骨架、發達的眉弓和較小的腦袋。

    馬賽-桑布魯型((Massana-Sambururu)

    介紹:與圖西型和南衣索比亞型相關的古尼羅特型別。他們膚色較深,體毛稀少,身材高大。典型代表是塞倫蓋蒂草原的馬賽人和桑布魯人,常見於坦尚尼亞和肯亞(在關於非洲的紀錄片中經常能見到馬賽人,題圖也是馬賽人)

    哈扎型(Khadzied)

    介紹:坦尚尼亞草原的古老型別,是奧莫型,桑達維型和科伊桑型的遠親。膚色很深,臉較寬,嘴較大,鼻子相對較小。身材矮小,主要見於坦尚尼亞的哈扎人,數量非常稀少。

    桑達維型(Sandavid)

    介紹:一種古老的東非型別。屬於馬賽-桑布魯型和科伊桑型的過度。與他們的班圖人領居相比,有更多接近南非的科伊桑人的特徵。普通身高,主要見於坦尚尼亞。

    桑型(Sanid)

    介紹:桑人或科伊桑人是非洲南部,尤其是卡拉哈里沙漠地區的原住民型別。臉部很平,鼻子扁平,眼睛細長,有內眥贅皮,赭黃色的面板,螺旋狀的黑髮,深褐色的眼珠,看上去有點像蒙古人種型別。他們身材矮小,常見於波扎那,那密比亞東部和南非的沙漠地區。

    霍屯督型(Hoid)

    介紹:散見於南非和那密比亞的原住民型別,和桑人相近,臉部平坦,寬鼻,窄小而常帶有內眥贅皮的眼睛,身材矮小。(霍屯督人的一個特徵是女性屁股特別大~桑人和霍屯督人的語言非常特別,帶有奇特的吸氣音,看過上帝也瘋狂的可能會有印象~)

    科薩型(Hosaid)

    介紹:南非常見的型別,屬於桑人和班圖人的混合型別。典型代表是南非的科薩人,身材矮到中等。(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科薩人)

    蘇丹型(Sudanid)

    介紹:在非洲中北部廣泛分佈,特點是非常寬的鼻翼和突出的嘴唇,大大的嘴和小小的耳朵,他們頭骨狹長,前額窄且傾斜,體格高大。常見於西非稀樹草原,特別是塞內加爾、布吉納法索、查德南部。

    幾內亞型(Guinesids)

    介紹:西非的型別,特點是寬臉,寬下巴,鼻子扁平,嘴唇豐滿,眼睛大多為杏仁眼,中等身材,經常和蘇丹型混合,成為混合型別。常見於從塞內加爾延伸至奈及利亞的西非沿海。

    伊博型(Igborid)

    介紹:一種混合型別,面板顏色較淺,身材中等偏高,常見於奈及利亞和喀麥隆。

    尼羅特型(Nilotid)

    介紹:非洲中部常見的型別,特點是腿長,臉長,下巴較為寬闊,身材非常高大,膚色非常深(屬於世界上最黑的型別之一)。常見於蘇丹南部,烏干達和肯亞西北部,典型代表是丁卡人,努爾人和圖爾卡納人。(NBA中來自蘇丹的球員,比如馬努特波爾,索恩梅克,魯爾鄧等都屬於這種型別)。

    西尼羅特型(West Nilotid)

    介紹:西非典型的尼羅特人型別,他們和東非的型別關係更緊密。特徵是面板非常黑,身材較為高大。常見於喀麥隆北部,查德和奈及利亞東南部。

    北尼羅特型(North Nilotid)

    介紹:尼羅特型和努比亞型的混合型別,膚色比普通尼羅特型淺,鼻子更窄長,身材高大。常見於查德和蘇丹西部。

    剛果型(Kongolizid)

    介紹:非洲中部的型別,特點是圓頭顱,頭型較短,寬臉,顴骨較突出,鼻根較低,鼻頭多肉,嘴唇較厚,身材中等偏高。常見於剛果盆地。

    北剛果型(North Kongolizid)

    介紹:剛果型和幾內亞型的混合型別,但受到了更強的蘇丹尼羅特型影響,圓頭顱,面闊而低,深褐色面板,普通身高。常見於中非、喀麥隆北部,蘇丹南部。

    班圖型(Bantuid)

    介紹:非洲最為常見的型別之一,班圖人來自喀麥隆和奈及利亞,數千年前開始擴張,他們與蘇丹型,剛果型,幾內亞型和伊博型有共同的祖先,如今是非洲南部最常見的型別。在非洲的東南部,尤其是尚比亞,莫三鼻克和辛巴維(威)比較常見。

    西姆布蒂型(West Bambutid)

    介紹:適應中非熱帶雨林生活的俾格米人,混有一些班圖人的成分。身材相當矮小,常見於喀麥隆,加彭和剛果(姆布蒂人是世界上最矮小的部族之一。平均身高大約1.4米,人類星球中採蜂蜜的一家就是姆布蒂人)

    東姆布蒂型(East Bambutid)

    介紹:東非的俾格米人型別,適應熱帶雨林的生活,與西姆布蒂型類似,同樣屬於世界上最矮的族群,他們可能和哈扎人有關係。常見於剛果河東部流域的熱帶雨林,尤其是剛果,烏干達和盧安達東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楚霸王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