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白剛

    1、呂不韋

    2、毛遂

    3、荊軻

    4、趙奢

    5、白起

    6、李牧

    7、項燕

    8、廉頗

    9、藺相如

    10、趙武靈王

  • 2 # 香茗史館

    戰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精彩的時期之一,期間曾湧現出大量風雲人物,如果要從中選出十大歷史名人,難度其實相當之大。個人認為,要評選十大名人,不僅要看其名氣和才能,還應該看其對戰國格局的影響力,同時應該將各國君主全部剔除,畢竟這些君主的影響力實在有些大。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僅以活動時間為序】

    1、商鞅:秦國變法,為秦國崛起奠定基礎。姬姓,公孫氏,衛華人,又稱公孫鞅、衛鞅。其年輕時便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曾師從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先於魏國擔任中庶子,後入秦國,在秦孝公的重用下,開始在秦國主持變法。其先後於前356年和前350年兩次頒佈變法法令,在秦國推行深徹變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他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他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從而使秦國在經濟、社會、制度、思想等方面確立了對山東六國的制度優勢,為秦國崛起,並最終一統一天下奠定了制度基礎。

    2、孫臏:兩敗魏國,戰國初期霸主魏國就此衰敗。本名不詳,為春秋軍事家孫武后代。曾與龐涓同窗,後因龐涓陷害而慘遭臏刑和黥刑,在齊國使者幫助下逃至齊國。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齊威王在段幹朋建議下兵分兩路救趙,田忌在孫臏建議下以“圍魏救趙”之計,大敗魏軍於桂陵,致使魏國霸業動搖。前342年,魏國進攻南韓,齊國再度出兵救援,孫臏又採用“圍魏救韓”之計,迫使魏軍回援,同時以“減灶之計”誘使魏軍進入埋伏圈,最終大敗魏軍主力於馬陵。歷經兩戰,魏軍主力損失殆盡,戰國初期霸主魏國就此衰敗。

    3、鄒忌:改革強齊,基本奠定了齊秦爭霸的格局。尊稱“騶子”,初為齊桓公田午時大臣,後於齊威王田因齊時期,以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命為相國。擔任相國期間,在齊國推行改革,透過鼓勵進諫、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從而使得齊國國力逐漸增強,一舉奠定了魏國之後,齊秦東西稱霸的格局。此外,稷下學宮便是在鄒忌擔任齊相期間修建完成,這為齊國招攬人才提供了極大便利。

    4、公孫衍:身掛五國相印,首倡合縱抗秦。也稱“犀首”,雖為魏華人,但自前342年便入秦國參軍,並先後在秦攻魏岸門、秦攻韓宜陽和“雕陰之戰”中立下大功,獲封大良造,後因張儀深受重用,公孫衍心灰意冷之下出走秦國。為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公孫淵首倡合縱,並促成了前318年的魏、趙、韓、燕、楚五國伐秦,此次伐秦雖然失敗,但卻使得秦國意識到了危險,於是短暫放棄東出,改將戰略重心放於南北兩端,對於山東六國則以外交為主。前311年,隨著秦國再度東出,山東六國恢復合縱聯盟,公孫衍出任縱約長,並同時擔任齊、燕、趙、韓、魏五國相邦。合縱可以說是戰國中後期,山東六國對抗秦國的主要手段,而公孫衍作為此策略的提出者,可謂功不可沒。

    5、張儀:以“橫”破“縱”,為秦國崛起爭取時間。張儀曾師從鬼谷子學習遊說之術,後入秦國,先任客卿,在“濮陽之戰”後,因勸說魏國與秦國交好立功,得以出任相邦。在公孫衍于山東六國推行合縱的同時,張儀倡導推行連橫策略,以“橫”破“縱”。尤其是第一次“五國伐秦”之後,秦惠文王擔心山東六國合縱對秦國威脅太大而放棄東出,轉而將戰略重心放在南北兩端,而張儀則主要負責破壞六國合縱,為秦國爭取外交空間,從而為秦國贏得了難得的崛起時間。

    6、匡章:攻破函谷關,聯軍伐楚,楚國就此衰弱。又稱章子或者匡子,曾師從孟子,後於齊威王末年成為齊國將領。齊楚本是聯盟,但張儀卻以“商於六百里”說服楚懷王,楚國背盟連秦,齊國則與韓、魏聯盟。前302年,質秦的楚太子橫殺秦大夫後逃回楚國,秦楚聯盟破裂。前301年,以齊軍為主的秦、齊、韓、魏四國聯軍出兵伐楚,“垂沙之戰”楚國慘敗,楚都被攻破,與此同時內亂爆發,楚國就此衰弱。楚國衰敗後,秦國又開始頻繁向三晉用兵,齊、韓、魏恐秦繼續擴張,於是在前298年再度發起合縱攻秦,由齊國大將匡章統率齊、魏、韓聯軍攻秦,後趙、宋兩國也參與合縱,此戰歷經三年,匡章最終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歸還了魏、韓土地,此後秦國東出步伐再度被迫放緩。

    7、司馬錯:攻佔巴蜀,伐魏攻楚,為秦國奪取重要糧倉。司馬遷八世祖,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前316年,巴國、蜀國發生戰爭,皆向秦國求援,圍繞是否攻打蜀國,司馬錯與張儀發生激烈爭論,後司馬錯以“得蜀即得楚”之說說服秦惠文王。同年秋,司馬錯率兵攻打蜀國,同年十月攻滅蜀國,後又攻滅巴國和苴國,將蜀地納入秦國。此後,司馬錯還曾率兵平定蜀地叛亂,穩固了秦國對蜀地的統治。奪取蜀地,可以說是秦國全面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司馬錯功不可沒,此外,司馬錯還曾於前291年奪取魏國軹地、奪取南韓鄧地,又於前289年與白起率兵奪取垣城和河雍等六十一城,於前286年迫使魏國獻出安邑,於280年奪取楚國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漢水以北和上庸之地。

    8、樂毅:改革強燕,五國攻齊,齊國就此衰弱。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華人。燕昭王即位後,為圖強而招攬賢士,樂毅入燕輔佐燕昭王,透過改革內政、整頓軍隊、改善吏治、賞善懲惡等措施,使得燕國逐漸強盛。彼時,齊湣王憑藉國勢頻頻對外用兵,惹惱了周圍列國,又因攻滅宋國而與中原列國關係決裂,再加上暴政導致國內民怨四起,燕昭王遂派樂毅聯絡各國,意圖合縱伐齊。前284年,燕昭王起傾國之兵,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連下七十三城,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城苦苦堅守,齊國就此衰弱,徹底退出爭霸行列。

    9、白起:連破山東諸國,趙國敗後秦國一家獨大。白起從軍之時,秦國雖然已經極為強大,但面對山東諸國的合縱,秦國仍然難以大舉東進,而白起擔任秦將期間,接連大敗山東六國,尤其是其“以殲敵有生力量”為目的的作戰方式,導致山東六國元氣大傷。白起平生大小70餘戰,無一敗績,僅史料明確記載殲敵數量的戰役便有多場,如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前279年—前278年“鄢郢之戰”攻破楚都、淹殺鄢城百姓數十萬,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趙聯軍15萬,前264年“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前262年—前260年“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5萬。據不完全統計,六國僅喪生於白起手中的軍隊,便不下百萬,為此白起也得了“人屠”之名,而山東六國由於接連戰敗,再也難有抗秦之力,秦國開始一家獨大。毛主席更是評價道,“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10、魏無忌:兩敗秦軍,延緩了秦國滅國步伐。因受封於信陵,因而也被稱為信陵君,為“戰國四公子”之首。“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大損,秦昭襄王又於前257年發動“邯鄲之戰”,發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拼死抗秦的同時,接連向各國求援。信陵君竊取兵符之後,率兵救援趙國,與此同時,楚國也出兵十萬救趙,結果秦軍大敗,秦將王紇被迫率軍退往汾河,秦將鄭安平投降。秦國恢復元氣後,再度接連對魏國用兵,魏無忌於前247年派使者向各國求援,列國得知魏無忌出任上將軍後,紛紛出兵救援,魏無忌率領聯軍於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將蒙驁戰敗而逃,秦軍緊閉函谷關不出。此戰之後,魏無忌聲威震動天下。魏無忌兩敗秦軍,可以說對秦國造成了極大震動,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國滅國的步伐。

    雖說戰國時期人才輩出,例如李俚、吳起、龐涓、蘇秦、屈原、肥義、趙奢、藺相如、田文、田單、黃歇、趙勝、廉頗、李牧、王翦、呂不韋等等,其中有些人的才能或許在以上十人之上,但就對戰國格局的影響力而言,卻略顯不足。當然,李俚、吳起或許可以一爭,畢竟這兩位是戰國初期魏國稱霸的關鍵人物。

  • 3 # 六視角

    1、嬴政

    2、范雎

    3、趙武靈王

    4、吳起

    5、樂毅

    6、白起

    7、魏文侯

    8、呂不韋

    9、孟嘗君

    10、信陵君

  • 4 # 揮劍斬浮雲

    我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要是有名人排行榜,那“諸子百家”都應該榜上有名!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主要分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

    諸子百家代表人!

    道家:老子、莊子、楊朱

    儒家:孔子、孟子、曾子、子思

    法家: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

    墨家:墨子

    兵家:孫子、吳起、孫臏、龐涓

    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

    陰陽家:鄒衍

    雜家:呂不韋 淮南王劉安(西漢)

    農家:許行

    小說家:虞初

    這些人都應該榜上有名!

    戰國十大名人排行榜:

    第一名:秦始皇帝嬴政

    戰國二百多年大亂世的終結者!掃六合一,使天下大一統成為中國歷史主流。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車同軌書同文,修建直道(最早的高速公路),南征百越,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保證華夏文明中心安全發展壯大!創立中央集權制度,促使華夏文明領先世界幾百年之久!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故稱秦始皇帝!

    第二名:鬼谷子王詡

    鬼谷子,名王詡,又名王禪,道號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楚華人,曾任楚國宰相,身懷曠世絕學,智慧卓絕,精通百家學問,是縱橫家的鼻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法家、名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建立中國古代第一座軍事學校——“戰國軍庠”。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尉繚子;縱橫家:蘇秦、張儀、毛遂;被譽為商聖的范蠡等。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

    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崩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谷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道家之代表。鬼谷子核心思想: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鬼谷子同時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高徒都是戰國時代可以攪動風雲的人物!故稱之為鬼谷先生!

    第三名:商鞅

    商鞅 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又名衛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滅。結局“作法自斃”。後世評價:“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這個評價是切合實際的。韓非子說商鞅“舉法明教,秦人大治”。西漢桑弘羊贊商鞅“功如丘山,名傳後世”。宋代王安石賦詩:“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功績,永垂青史。

    第四名:李悝

    李悝 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師從子夏,魏文侯以為相國,主持變法事宜。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餘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彙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現已失傳。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李悝號稱“戰國變法第一人”。

    第五名:吳起

    吳起 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現僅存一卷:有《圖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六篇,同《孫子兵法》一起豐富了古代軍事理論。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因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成為武廟十哲之一。宋徽宗時,追封廣宗伯,成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就是吳起精挑細選的戰國特種部隊!

    第六名:戰神白起

    白起 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後代。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熟知兵法,善於用兵,與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交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後因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不得不說的是白起一生大小70餘戰無一敗績。位於“戰國四將”之首。白起英勇善戰,善於用兵,是不可多得的兵家奇才。另外,白起一生征戰,殺敵一百五餘萬,被世人稱為“戰神”,又稱作“人屠”。他為世人津津樂道的代表作長平之戰,更是奠定了秦統一華夏的基礎!

    第六位:趙武靈王趙雍

    趙雍

    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

    趙雍 即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於趙國都城邯鄲,15歲即位。

    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國力不強,受中原大國欺侮。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也不時騷擾,鄰境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頒佈命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國勢大盛。趙雍率將士攻擊匈奴,佔領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雲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築趙長城以抵禦胡人。前296年吞併中山國。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國都被齊國、中山國攻破,趙武靈王扶植燕昭王回國即位。

    趙雍晚年傳位於子趙惠文王,自號為“主父”,公元前295年的沙丘宮變中被圍困活活餓死於沙丘宮(在今邢臺廣宗),諡號為武靈王,趙武靈王墓位於今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

    趙武靈王趙雍開創了趙國“胡服騎射”的先河,是戰國時期少有的大有為之君主,奠定了戰國時代趙國成為超級軍事強國的基礎!

    第七位:孫臏

    孫臏 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華夏族,孫武后代。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

    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孫臏的代表作“圍魏救趙”為後人所熟知!孫臏和師兄龐涓的這一對師兄弟之間軍事造詣上的博弈也成為戰國初期一場大戲,最主要的是孫臏把他的戰術戰略思想寫成一部兵書《孫臏兵法》流傳!在很長時間裡麵人們都把孫臏當做《孫子兵法》的作者!直到上個世紀考古出土出了《孫臏兵法》的問世,才解開了這個千古歷史謎團,雖然孫臏和孫子不是同一人,可見孫臏軍事造詣不在孫子之下!

    第八位:蘇秦

    蘇秦 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著作有《蘇子》31篇,收於《漢書·藝文志》,早佚。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遊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見於現存傳世古籍。前284年,被人刺殺,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合縱論

    是戰國時代政治軍事形勢不斷變化,特別是戰國中後期七雄紛爭導致當時“國際關係”(華夏文明圈內諸國)出現重大變化的產物。戰國早期,七雄並立,彼此旗鼓相當,相互制衡。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併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宗旨的合縱戰略。

    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

    第九名:張子張儀

    張儀 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公元前309年,張儀去世。張儀的代表作“張儀戲楚”張儀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崩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

    第十名:戰神李牧

    李牧 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

    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在一系列的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其殺害。

    李牧軍事造詣極高,可惜生不逢時,天妒英才,如果生在和平年代李牧肯定會有好的軍事著作流傳於世,這就是戰國時期的可歌可泣之處!

    總而言之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既有“戰國四大名將”的戰場廝殺,又有蘇秦張儀這樣縱橫家的外交斡旋,還有高漸離這樣的音樂家和荊軻這樣的刺客信條,有李冰父子和鄭國這樣的水利大師!實在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教大家一個法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