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聊到巔峰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丨杜甫

    杜甫《登高》一詩,歷代名家批評無數,大體都作激賞之態,但總歸分成兩派。

    第一派是認此詩為古今第一七律者,如宋之劉克莊;明之張綖、胡應麟、周珽;清之楊倫等人。但很多人都是寥寥數字以附前人,只周珽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胡應麟之《詩藪》略作詳言:

    作詩大法,唯在格律精嚴,詞調穩契,使句意高遠,縱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體卑陋,雖一字莫移,何補其拙?如老杜”風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詩第一首。……“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憑此詩云:”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亦有識者。

    但實際上通篇顧左右而言他,虛空借喻如海底珊瑚、無人來學、字字皆奇者云云,但所謂奇在何處?不可學在何處?雲山罩霧不能得見。不過《詩藪》在別處提到前後以“飛揚震動”對結句“冷軟收之”,以得見“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尚是見地。

    至於周珽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雲:

    吳山民曰:次聯勢若大海奔濤,四疊字振起之。三聯“常”、“獨”二字,何等骨力!周珽雲: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筆戰。

    點“常”、“獨”二字,頗有見地,但依然汲汲於某聯、某句,未曾放眼全域性剖而分之。不過古典文學理論一例如此,過多強調“一言通萬言”,不曾微著互參,這點也是東、西方文學之同異。

    第二派則認為杜此詩仍是“白玉微瑕”。

    如明之王世貞:

    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明·胡震亨

    《唐音癸籤》無論結語膇重,即起處“鳥飛回”三字,亦勉強屬對,無意味。

    明·王夫之

    《唐詩評選》:盡古來今,必不可廢。結句生僵,不惡,要亦破體特斷,不作死板語。

    這部分是對此詩結局不大滿意。《登高》全詩四聯皆是對仗。而結句較之前文之萬里悲秋、無邊落木,便看起來“微弱無力”。但實際上第七句開始便整合全篇,“繁霜鬢”呼應“常”、“百年”之語。“艱難苦恨”則將前文列舉之景全翻作“己身之經歷”,可謂一字一頓;但唯有結句“潦倒新停濁酒杯”玩味再三,終略拖沓累贅。但老杜另一首亦作對仗結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卻神來妙筆,相較之下,登高第八句還是略作刻意。

    以上,便是古今詩話對於《登高》一詩的大體態度。

  • 2 # 老街味道

    問題:被冠為七律之首的《登高》歷代詩話中又是如何評價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前言

    杜甫的這首《登高》是盛唐七言律詩的代表之作,不過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說好,就有人說不好。下面看看歷代詩話中是如何評價的?

    一、古今第一

    1、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清代的楊倫在《杜詩鏡銓》中評價:

    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2、古今七言律第一

    古今第一的說法來自於明代胡應麟撰《詩藪》:

    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律第一也。元人評此詩云:“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識者。

    明代胡應麟說,這首詩如果說是唐人七律第一就貶低他了,應該是古今七律第一。推崇道:前無昔人,後無來學。章法、句法、字法都爐火純青。

    二、對仗的特點 八句皆對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陸深曰:杜格高,不盡合唐律。此篇聲韻,字字可歌,與諸作又別。蔣一葵曰:雖起聯而句中各自對,老杜中聯亦多用此法。

    雖起聯而句中各自對,老杜中聯亦多用此法。指的是”句中對“,例如風急對天高; 渚清對沙白 。

    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清代詩人查慎行 《初白庵詩評》:

    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前四句寫景,何等魄力。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也說:

    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這首詩的第一聯也對仗 ,不過因為首句是仄起平收押韻的句式,所以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平仄不對仗: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其他三聯比較工整。

    三、批評的聲音

    幾個批評都是指詩的結尾,《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起、結皆臃腫逗滯。

    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

    太白過散,少陵過整,故此詩起太實,結亦滯。

    《藝苑卮言》:

    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結語 關於盛唐氣象

    乾隆十五年御定《唐宋詩醇》:

    氣象高渾,有如巫峽千尋,走雲連風,誠為七律中稀有之作。後人無其骨力,徒肖之於聲貌之間,外強而中幹,是為不善學杜者。

    盛唐之氣象,不僅僅在於”聲貌之間“,更在於”骨力“,即剛健雄勁的風格具有感發之力,能夠讓人引發感想和共鳴。

  • 3 # 亦有所思

    古人說:“但恨平生意,輕了少陵詩。”

    也有人說:“餘年二十而讀此詩,年八十而於枕上得此解,為之一快。”(此處的此詩指的不是登高)

    讀杜公詩,沒有一定經歷或感悟是讀不出來其中味道的。我從不喜歡杜詩到瘋狂推崇杜詩也是心有慼慼。若是換上那些顛沛流離,命運多舛的人,他們絕對會更有發言權。

    據我所說,這首詩讓很多人哭過!

    藝術上,這首詩是律詩大成之作。句句對偶,甚至詞詞對偶,偏偏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感。至於某些古人或今人發出微薄的質疑之聲,樓主千萬不要當真,阿貓阿狗能懂得什麼是詩?

    所謂化境,這一首絕對是典型!

    處處寫實,結構精簡質樸,你甚至連煉字的痕跡都看不到。杜公煉字水平天下第一“白花簷外朵,青柳檻前梢”“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而在這一首詩裡,你看不到任何斧鑿之痕,直接就是最佳答案,是妙手天成。這一首絕對不是煉出來的,而是真正如杜公所說“渾漫與”,一氣呵成,天人合一。

    首聯蒼涼悲壯,頜聯終極萬物,頸聯人世合一,尾聯餘味炸裂。

    而杜詩的“沉鬱頓挫”更是展現無餘,首聯高,哀,白,回,哪怕那個白字按現代發音讀起來都像一座大山擊在你的心靈之上。頜聯落,蕭,江,滾,無一不備 ,無一不妙。杜詩的音律境界在這一首詩上達到了巔峰,哪裡還需要什麼配樂,這首詩讀起來自帶交響樂效果。

    杜公寫這首詩時,他已經得上了風溼,而且耳聾,還患有肺病,胃病,頭髮也是疏落不堪,一個佝僂的老人,一個連官兒都不是的普通人,孤獨地站在高山之巔,極目懷遠,感傷世事,不用寫詩,僅僅是這一幅畫面就可以冠絕千古了。

    我已經極盡讚美了,但還是感覺贊得不透,不通,不到位,不極致,彷彿隔靴搔癢,撓不到舒爽之處。

    牛逼如王安石,也曾改過杜詩,結果被後世文人一陣嘲諷。那些質疑的聲音,好比一隻螻蟻面對一條巨龍張牙舞爪,理之做甚?

    要知道,不好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讀不懂,讀不進去,才認為有瑕疵。

    這個時代真操淡!像我這種一知半解的人也可以煞有其事的談論詩詞,真特麼是諷刺!

  • 4 # 音姐姐助眠

    這是詩聖杜甫在年過半百之後,生活極其窮苦時,在夔州寫出的七律八句詩,這首詩句句都是對。

    古人寫詩所說之對是用《水平韻》來說的,如果用現代的韻律去讀,這首《登高》確實不押韻。

    五十多歲的杜甫,經歷了國破家亡之痛,而仕途也不如意,生活更是常年寄人籬下,這種國愁,鄉愁之下,他做出了一首問鼎唐朝的七律之詩,這首詩中的每一個字都體現了杜甫無與倫比的文字才華,將詩做到這種程度足以說明杜甫詩聖之稱是多麼的貼切與何事。

    我寫過一篇關於杜甫登高的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662640116965573134/

    關注西域部隊,學習中華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有哪些步兵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