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城影隨
-
2 # 瘋哥哥l
相似的人物,在歷史上可以找出好幾位。曹植、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柳永、王勃……
這些都是響噹噹的大才子,但是除去文學上的成就,政治上都乏善可陳。這些都是有出世之心的人,都想在相應的社會里,做出一些為國為民的事情,雖然文學成就上很高,但都沒有太多施展的機會。自然是要鬱鬱寡歡的,總結一下,可能有這些原因:
1.持才放狂,不會藏拙,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2.理想化,不夠務實,率性而為;
3.政治手段不好,缺乏做事的毅力和恆心;
4.沒有明確的政治抱負;
5.有志無才(治世之才);
6.太善良,太感性。
大概列這幾個。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讚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授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悽慘。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234年),明帝曹叡繼位八年後,為避母名諱,遂改為《洛神賦》。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后認定成洛神了。
當然,此賦不僅僅寫小情愛,也借洛神之戀,表達自己的情緒、思想和情懷。
他原本心懷國家,滿腔熱情與政治報復,這從他前期的詩歌《白馬篇》等中可以看出,因受曹丕父子排擠,鬱郁不得志。
曹植(192-232)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人,曹操第三子。少聰慧,深得曹操寵愛,幾立為太子,最後為曹丕所擊敗。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代漢稱帝后,曹植名為王侯,實為囚徒,兩度被貶爵移封。曹初七年(226)曹睿繼位後,繼續遭受猜忌和打擊。最後移封陳王,卒諡思,故世稱“陳思王”。曹植的思想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他的前期作品主要表現了“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政治抱負。如《白馬篇》透過讚美“遊俠兒”武藝高超、勇敢機智和赴邊衛國的獻身精神,抒發了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自我犧牲的忠勇之情。另如《薤露篇》,也同樣表達了他要在有限的人生裡追求建功立業的積極進取精神。他的後期作品則主要反映了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控訴了曹丕父子對他的迫害,抒發了自己備受壓抑,有志不得伸的滿腔悲憤情緒,表現了自己不甘階下囚的生活,希冀用世的強烈願望。如《贈白馬王彪》就是詩人“憤而成篇”之作。此詩作於曹初四年,抒發了詩人對曹丕殘害手足的滿腔悲憤、對任城王曹彰含冤而死的沉痛哀悼,吐露了朝不保夕的不安心情。反映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另如《野田黃雀行》、《七哀詩》、《怨歌行》、《鰕蟮篇》、《雜詩》等,也都是詩人後期的“憂生之磋”。除此之外,曹植也有一些直接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詩篇,如《泰山樑甫行》、《送應氏》等,反映了軍閥混戰、社會亂離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曹植是建安時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他的詩現存約80首。大部分是樂府詩。曹植一生重視向民歌學習。他的《美女篇》就直接脫胎於漢樂府民歌《陌上桑》。所不同的是,他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又按照封建文人的面貌進行了加工、改造和提高,使之呈現出文人所特有的風格與情調。此外,曹植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五言詩,把五言詩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並使之達於成熟。他的五言詩,敘事、抒情相結合,格調雄渾而不卑弱,文辭華美而不雕琢。尤其是注重語言的提煉和修辭,特別留意於文句的整飭和韻律的和諧。除詩歌之外,曹植的章表、辭賦也十分出色。他的賦今存40餘篇。代表作《洛神賦》以傳說中關於宓妃的故事為題材,刻畫了洛神的美麗形象,表現了人神戀愛而終因人神殊隔不能結合的惆悵之情。以此寄寓了自己有志難遂的苦悶。他的散文今存近百篇,以前期《與楊德祖書》和後期《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為代表。前者在內容上主要闡述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和對文學的見解;後者在內容上抒發了自己受限制受打擊的無限悲痛,渴望明帝消除疑忌,給自己以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機會。感情真摯強烈,催人淚下。曹植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