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快樂去感染周圍的人者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每個人身上的生活擔子都不輕鬆,我們沒有權利把煩惱與痛苦寫在臉上,而讓周圍的人來幫我們分擔,所以活得快樂就是對周圍人的一種責任,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生活就會充滿快樂;
人怎樣變得快樂,這是個費解的問題,一位澳洲心理學家寫了一本有趣的書,請讀一讀吧,或許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啟迪。
一、為現在而活
你所擁有的只是現在。內心的平靜,工作的成效,都決定於我們要如何活在現在這一刻。不論昨天曾發生過什麼事,也不論明天有什麼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現在”。從這個觀點來看,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小孩子最美妙的一點,就是他們會完全沉浸於現在的片刻裡。不論是觀察甲蟲、畫畫、築沙堡或從事任何活動,他們都能做到全神貫注。
高中生想到:“有朝一日,我畢了業,不必再聽師長的訓,日子就好過了!”他畢業之後,又覺得必須離開家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離家進入大學後,他又暗下決定:“拿到學位就好了!”好不容易領到文憑,這時他卻又發現,快樂要等找到工作才能實現。
他找了份工作,從基層幹起。不消說,快樂還輪不到他。一年一年過去了,他不斷把獲得快樂和心靈平靜的日期往後挪,直到他訂婚、結婚、買房子、換一份更好的工作、退休……最後在享受至高無上的快樂之前,他就去世了。他把所有的現在都用於計劃一個永遠沒有實現的美好未來。
你聽了這樣的故事,覺得心有慼慼焉嗎?你認識一些永遠把快樂留到未來的人嗎?快樂的秘密,說穿了很簡單,你的生活必須以現在為中心,我們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享受快樂,而不是把它留到終點才享用。
活在現在,也就是我們要從現在從事的每件工作本身找到樂趣,而不只是期待它最後的結果。如果你正在粉刷家中陽臺,刷子的每一筆,都該能令你感到愉快,幫助你學習如何做好這份工作。你該享受拂面的清風,聽院中小鳥歌唱,以及周遭的一切。
為了活在現在,我們該擴張自己的感官,體會現在這一刻的種種美妙之處。每一分、每一秒,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真正生活在現在,吸收周圍的一切,讓自己受感動、受影響。
二、不作無謂的等待
你可曾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在等一輛計程車時,它就是不出現?而且等其他的東西似乎也總是如此。因此俗諺有云:“時時掀蓋看,煮水久不開。”
同樣的,有時你覺得一通期待中的電話讓你等得不耐煩。在彷彿無數個小時的漫長等待後,你決定找點別的事做,果不其然,電話鈴聲立刻跟著響了起來。
碰到這種情況,有個處理的原則:“回去掌握你的現在,不要屏住呼吸等候奇蹟。”如果你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擁有‘它’才會快樂和滿足。”那麼你不能如願以償的機率就會大為增加。
少一分牽掛,你的等待就會早一刻結束。
三、寬宏大量
原諒自己或別人,基本上是朝向為現在而活的一個抉擇。
“為這件事,我永遠不原諒母親!”
“我沒法子原諒自己!”這種話聽起來耳熟嗎?我們不肯原諒某人,事實上無異在說:“我不想採取行動改善現狀,我寧可活在過去,而且把這結果怪到別人(或自己)頭上。”不肯原諒自己,就是讓自己一直沉浸在罪惡感之中,承擔不必要的心理折磨。
【原諒別人】
有些人對寬恕的看法與一般人正好相反。他們以為,如果不原諒母親對他們不夠好,母親就有麻煩了;事實上,母親不會有事,麻煩出在他們自己的身上!對別人不寬大,受苦的是自己。而被我們定罪的人多半根本不知道我們心裡在想什麼!罪人照樣快快樂樂過他們的生活,絲毫不受我們內心波濤起伏的情緒影響。
我的妹夫開聖誕舞會不請我,我不肯原諒他,受苦的是我。他不會得胃潰瘍,不會失眠,不會生氣,嘴巴不會發苦,會有這些反應的是我。無怪古聖先賢都勸我們:“原諒那些冒犯我們的人!”
惟有如此,才能常保快樂健康。記恨是疾病的主因,因為氣苦的心會導致病苦的肉體。
除此之外,只要我們一心認定錯的是別人,他們該負責使我們快樂,我們就不會自己擔起責任。怪罪別人不會有任何結果。從停止怪罪別人的那一刻起,我們才會採取改善的行動。怪罪別人是一個逃避現實的藉口——不行動的藉口。
選擇原諒,情況會循一條神奇的軌跡轉變。當我們改變了,別人也會跟著變。我們改變待人的態度,別人也會調整他們的行為。在我們修訂對事物觀點的同時,別人也會隨著我們的新期望作出反應。
【原諒自己】
原諒別人不容易,原諒自己更難。很多人一輩子都為一些自以為是的缺點,在心理與肉體上懲罰自己。有些人飲食過量,有些人故意捱餓,有些人喝酒喝得人事不省,有些人處心積慮毀掉所有的人際關係,有些人貧困一生或疾病纏身。在所有的這些痛苦後面可能都有一種信念,堅持認為:“我做了很多不應該的事”、“我有罪”或“我不配享有健康快樂”。對生病的人做個調查,你可能會發現.他們之中,相信自己應該活得健康快樂的人少得出奇
四、快樂是什麼
林肯說:“人快樂的程度多半是自己決定的。”人生際遇對快樂程度的影響,其實遠不及我們對事件的反應來得重要。
失業的時候,弗雷可能認為這是個嘗試新的工作、發掘新可能、獨立自主的好機會。但他的弟弟比爾,在相同情況下卻決定跳下20層高樓,一了百了。處境完全一樣,一個人興高采烈,另一個人卻自殺了!一個人眼中的災禍卻是另一個人心目中的契機。
快樂實在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東西。有時它可視為人生最大的挑戰,需要投入全部的決心、毅力、自制力。成熟代表為自己的快樂負責,把注意力集中於已經擁有的一切,而不是放在沒有得到的東西上。
一個人心裡想些什麼是別人無法控制的,因此,快樂與否的感覺操縱在你自己手中。別人不能把思想硬灌進你的腦子裡,要尋求快樂,必須專心思考快樂的事,但我們是否經常反其道而行之?我們是否經常不把別人的讚美放在心上,卻為一兩句不中聽的話生好幾天的氣?如果你容許不愉快的經驗或惡言佔據你的心靈,後果只能自己承擔。記住,你是自己思想的主宰。
大多數的人,對好話只記得幾分鐘,壞話卻能數年不忘。他們就像收集垃圾的人,把20年前人家丟給他們的垃圾揹著到處跑。
有時快樂需要努力去達成。就像維持家中整潔美觀——你得把好東西陳列出來,把垃圾丟掉。快樂就是搜尋生命中的好東西,有人看見美麗的風景,有人卻只見玻璃窗髒了。看見什麼,靠你自己用思想作抉擇。
五、完美與快樂
不快樂是因為生活與預期不符。我們的要求不能滿足,認為人生不是它“應該”有的樣子,我們就會快樂不起來。所以我們會說:“要怎樣怎樣我就會快樂。”但人生沒有那麼完美的。人生常出現憤怒、沮喪、成功、失敗,提出快樂的條件其實是自欺。
境由心生,快樂靠自己決定。很多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好像有一天他們會抵達一個名叫“快樂”的公車站。他們以為,有一天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得完全符合理想,到時他們可以喘口氣,說:“我終於找到快樂了!”所以他們的一生都可以用“只要怎樣怎樣,我就會快樂”作一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得作一個決定:我們是要每天提醒自己,時間有限,應該好好把握利用?或虛擲現在,空想有個美好的未來?
下面這段文字是一位85歲,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老先生寫的,很值得一讀。
“如果我能重活這一生,我要嘗試犯更多的錯誤。我不會那麼刻意求完美。我要多休息、隨遇而安,我處事不會像這次那麼精明。其實世間值得去斤斤計較的事少得可憐。我會更瘋癲些,也不那麼講究衛生。
你知道,我就是那種一天又一天、一個鐘點又一個鐘點,過得小心謹慎、清醒合理的人。哦,我也曾放縱過,如果一切能重來,我要享有更多那樣的時刻——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一切能重來,我要在早春赤足走到戶外,在深秋竟夜不眠。我要多坐幾趟旋轉木馬,多看幾次日出,跟更多的兒童玩耍,只要人生能夠重來。
但是你知道,不能了。”
人生有限,應善加利用。這位老先生知道,要活得更快樂、更充實,不需要改變這世界。世界已經夠美了,需要改變的是自己。
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我們不快樂的程度取決於現實跟它們“應該是”的樣子之間有多大距離。如果我們不凡事苛求完美,快樂這檔子事就簡單得多了。我們只需要決定自己比較喜歡事物朝哪個方向發展,即使不能如願,我們還是可以快樂的。
用自己的快樂去感染周圍的人者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每個人身上的生活擔子都不輕鬆,我們沒有權利把煩惱與痛苦寫在臉上,而讓周圍的人來幫我們分擔,所以活得快樂就是對周圍人的一種責任,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生活就會充滿快樂;
人怎樣變得快樂,這是個費解的問題,一位澳洲心理學家寫了一本有趣的書,請讀一讀吧,或許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啟迪。
一、為現在而活
你所擁有的只是現在。內心的平靜,工作的成效,都決定於我們要如何活在現在這一刻。不論昨天曾發生過什麼事,也不論明天有什麼即將來臨,你永遠置身“現在”。從這個觀點來看,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小孩子最美妙的一點,就是他們會完全沉浸於現在的片刻裡。不論是觀察甲蟲、畫畫、築沙堡或從事任何活動,他們都能做到全神貫注。
高中生想到:“有朝一日,我畢了業,不必再聽師長的訓,日子就好過了!”他畢業之後,又覺得必須離開家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離家進入大學後,他又暗下決定:“拿到學位就好了!”好不容易領到文憑,這時他卻又發現,快樂要等找到工作才能實現。
他找了份工作,從基層幹起。不消說,快樂還輪不到他。一年一年過去了,他不斷把獲得快樂和心靈平靜的日期往後挪,直到他訂婚、結婚、買房子、換一份更好的工作、退休……最後在享受至高無上的快樂之前,他就去世了。他把所有的現在都用於計劃一個永遠沒有實現的美好未來。
你聽了這樣的故事,覺得心有慼慼焉嗎?你認識一些永遠把快樂留到未來的人嗎?快樂的秘密,說穿了很簡單,你的生活必須以現在為中心,我們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享受快樂,而不是把它留到終點才享用。
活在現在,也就是我們要從現在從事的每件工作本身找到樂趣,而不只是期待它最後的結果。如果你正在粉刷家中陽臺,刷子的每一筆,都該能令你感到愉快,幫助你學習如何做好這份工作。你該享受拂面的清風,聽院中小鳥歌唱,以及周遭的一切。
為了活在現在,我們該擴張自己的感官,體會現在這一刻的種種美妙之處。每一分、每一秒,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真正生活在現在,吸收周圍的一切,讓自己受感動、受影響。
二、不作無謂的等待
你可曾有這樣的經驗:當你在等一輛計程車時,它就是不出現?而且等其他的東西似乎也總是如此。因此俗諺有云:“時時掀蓋看,煮水久不開。”
同樣的,有時你覺得一通期待中的電話讓你等得不耐煩。在彷彿無數個小時的漫長等待後,你決定找點別的事做,果不其然,電話鈴聲立刻跟著響了起來。
碰到這種情況,有個處理的原則:“回去掌握你的現在,不要屏住呼吸等候奇蹟。”如果你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擁有‘它’才會快樂和滿足。”那麼你不能如願以償的機率就會大為增加。
少一分牽掛,你的等待就會早一刻結束。
三、寬宏大量
原諒自己或別人,基本上是朝向為現在而活的一個抉擇。
“為這件事,我永遠不原諒母親!”
“我沒法子原諒自己!”這種話聽起來耳熟嗎?我們不肯原諒某人,事實上無異在說:“我不想採取行動改善現狀,我寧可活在過去,而且把這結果怪到別人(或自己)頭上。”不肯原諒自己,就是讓自己一直沉浸在罪惡感之中,承擔不必要的心理折磨。
【原諒別人】
有些人對寬恕的看法與一般人正好相反。他們以為,如果不原諒母親對他們不夠好,母親就有麻煩了;事實上,母親不會有事,麻煩出在他們自己的身上!對別人不寬大,受苦的是自己。而被我們定罪的人多半根本不知道我們心裡在想什麼!罪人照樣快快樂樂過他們的生活,絲毫不受我們內心波濤起伏的情緒影響。
我的妹夫開聖誕舞會不請我,我不肯原諒他,受苦的是我。他不會得胃潰瘍,不會失眠,不會生氣,嘴巴不會發苦,會有這些反應的是我。無怪古聖先賢都勸我們:“原諒那些冒犯我們的人!”
惟有如此,才能常保快樂健康。記恨是疾病的主因,因為氣苦的心會導致病苦的肉體。
除此之外,只要我們一心認定錯的是別人,他們該負責使我們快樂,我們就不會自己擔起責任。怪罪別人不會有任何結果。從停止怪罪別人的那一刻起,我們才會採取改善的行動。怪罪別人是一個逃避現實的藉口——不行動的藉口。
選擇原諒,情況會循一條神奇的軌跡轉變。當我們改變了,別人也會跟著變。我們改變待人的態度,別人也會調整他們的行為。在我們修訂對事物觀點的同時,別人也會隨著我們的新期望作出反應。
【原諒自己】
原諒別人不容易,原諒自己更難。很多人一輩子都為一些自以為是的缺點,在心理與肉體上懲罰自己。有些人飲食過量,有些人故意捱餓,有些人喝酒喝得人事不省,有些人處心積慮毀掉所有的人際關係,有些人貧困一生或疾病纏身。在所有的這些痛苦後面可能都有一種信念,堅持認為:“我做了很多不應該的事”、“我有罪”或“我不配享有健康快樂”。對生病的人做個調查,你可能會發現.他們之中,相信自己應該活得健康快樂的人少得出奇
四、快樂是什麼
林肯說:“人快樂的程度多半是自己決定的。”人生際遇對快樂程度的影響,其實遠不及我們對事件的反應來得重要。
失業的時候,弗雷可能認為這是個嘗試新的工作、發掘新可能、獨立自主的好機會。但他的弟弟比爾,在相同情況下卻決定跳下20層高樓,一了百了。處境完全一樣,一個人興高采烈,另一個人卻自殺了!一個人眼中的災禍卻是另一個人心目中的契機。
快樂實在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東西。有時它可視為人生最大的挑戰,需要投入全部的決心、毅力、自制力。成熟代表為自己的快樂負責,把注意力集中於已經擁有的一切,而不是放在沒有得到的東西上。
一個人心裡想些什麼是別人無法控制的,因此,快樂與否的感覺操縱在你自己手中。別人不能把思想硬灌進你的腦子裡,要尋求快樂,必須專心思考快樂的事,但我們是否經常反其道而行之?我們是否經常不把別人的讚美放在心上,卻為一兩句不中聽的話生好幾天的氣?如果你容許不愉快的經驗或惡言佔據你的心靈,後果只能自己承擔。記住,你是自己思想的主宰。
大多數的人,對好話只記得幾分鐘,壞話卻能數年不忘。他們就像收集垃圾的人,把20年前人家丟給他們的垃圾揹著到處跑。
有時快樂需要努力去達成。就像維持家中整潔美觀——你得把好東西陳列出來,把垃圾丟掉。快樂就是搜尋生命中的好東西,有人看見美麗的風景,有人卻只見玻璃窗髒了。看見什麼,靠你自己用思想作抉擇。
五、完美與快樂
不快樂是因為生活與預期不符。我們的要求不能滿足,認為人生不是它“應該”有的樣子,我們就會快樂不起來。所以我們會說:“要怎樣怎樣我就會快樂。”但人生沒有那麼完美的。人生常出現憤怒、沮喪、成功、失敗,提出快樂的條件其實是自欺。
境由心生,快樂靠自己決定。很多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好像有一天他們會抵達一個名叫“快樂”的公車站。他們以為,有一天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得完全符合理想,到時他們可以喘口氣,說:“我終於找到快樂了!”所以他們的一生都可以用“只要怎樣怎樣,我就會快樂”作一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得作一個決定:我們是要每天提醒自己,時間有限,應該好好把握利用?或虛擲現在,空想有個美好的未來?
下面這段文字是一位85歲,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老先生寫的,很值得一讀。
“如果我能重活這一生,我要嘗試犯更多的錯誤。我不會那麼刻意求完美。我要多休息、隨遇而安,我處事不會像這次那麼精明。其實世間值得去斤斤計較的事少得可憐。我會更瘋癲些,也不那麼講究衛生。
你知道,我就是那種一天又一天、一個鐘點又一個鐘點,過得小心謹慎、清醒合理的人。哦,我也曾放縱過,如果一切能重來,我要享有更多那樣的時刻——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一切能重來,我要在早春赤足走到戶外,在深秋竟夜不眠。我要多坐幾趟旋轉木馬,多看幾次日出,跟更多的兒童玩耍,只要人生能夠重來。
但是你知道,不能了。”
人生有限,應善加利用。這位老先生知道,要活得更快樂、更充實,不需要改變這世界。世界已經夠美了,需要改變的是自己。
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我們不快樂的程度取決於現實跟它們“應該是”的樣子之間有多大距離。如果我們不凡事苛求完美,快樂這檔子事就簡單得多了。我們只需要決定自己比較喜歡事物朝哪個方向發展,即使不能如願,我們還是可以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