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桑短笛
-
2 # 南山劉向雄
孔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可以從《論語》的記述來看。
首先是孔子的自我評價。最讓孔子得意的,不是他做過多大的官、多好的品格,而是‘‘好學’’。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十家大小的地方,也必然有像我一樣講究忠信的人,但卻不會沒有比我好學的人啊!還對子路說:‘‘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麼樣的人,子路回答不出,孔子就說:‘‘你怎麼不告訴他,我的為人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就連快要老去了都不知道!諸如此類。’’這即是孔子為之驕傲的‘‘學而不厭’’!
其次,是孔子弟子對老師的評價。子貢認為孔子‘‘溫良恭儉讓’’、如日月之高、如宮牆之高;公西華認為是‘‘智仁勇’’;顏回則認為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博大精深;子夏認為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還有沒有說是誰評價的‘‘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總歸來說,在弟子的眼中,孔子品德高尚,既有威嚴又為人溫和,總在不斷地鼓勵人上進。
第三,別人對孔子的評價。如,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把孔子當成一位才能出眾的聖人;又如,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認為孔子是個博學的人;(晨門)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認為孔子徒然奔波卻仍在堅持;還有隱士對孔子的態度,沒直接說到孔子的為人,但都在不斷地勸孔子不必棲棲遑遑地奔走於諸侯之間,還不如像他們一樣隱居起來。
以上,就是透過《論語》來看孔子的為人,但更多更集中體會孔子為人的在《論語•鄉黨第十》,沒有多少直接評價,但看完之後孔子的形象會躍然紙上。
記得的就這麼多了,不足之處,望大家補充!
-
3 # 高鳴點評性格
孔子作易傳,是世界文明的軸心人物。孔子的易傳被人們遺忘,又被人們廣泛應用。因為人們必須天天用易傳文化才能把話說明,把事辦通順,但忘記了這些文化來自易傳。而且人們用易傳文化也是用在表象上,不知內涵。風靡世界的文化一詞就是孔子造出來的,孔子在易傳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智慧和秩序井然都在大自然規律中,要向自然學習,自然做到了運動不止就是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文,人們做到自強不息就是化。易經有六十四個自然現象和三百八十四個社會爻象,孔子作易傳準確註釋內涵描述本義。孔子構建了四百四十八個社會生活常理,一直用到現在。社會生活常理從不過時,正如孔子說:“與時偕行”,“唯變所適”。孔子說文化讓這個世界有了存在的意義,他說:“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成天下之務”。通天下之志人們已經用網際網路實現了人類普遍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這是天下人的志向。定天下之業也已經由跨國公司實現為天下人做事情,事業關乎世界。斷天下之疑還沒實現,因為人們已經忘記了易傳文化智慧,只識字不識理了。重新學習易傳掌握社會生活常理,人們就能用智慧斷天下之疑。因為科學只能滿足生活需求,文化才能斷心靈疑問。成天下之務就是建設一個有“真善愛”的社會,真是學習大自然的真實,地球養育生命是大善,太陽無私奉獻光明和能量是大愛。這是全世界的任務,必須由全世界達成共識去完成。
回覆列表
孔子是怎樣一個人,這個蠻難準確表述的。說點我個人的感覺。
一、孔子的“家庭”
孔子父親是一個官,相當於今天的縣人武部長。不過他父親卻並沒有認這個兒子,是不願認、還是沒來得及認,就不得而知了。孔子幼年的時候,他這個父親就以接近70歲的高齡過世了。我個人更欽佩孔子的母親。未婚而野合生下孔子,獨自將孔子帶大,這本身就令人欽佩(注:野合或者是當時的風氣,或者普通家庭的女子無法拒絕的,歷史的眼光看,孔子的母親是沒有過錯的)。更令人欽佩的,是終身沒有攀附權貴、或者找男方負責。這份骨氣,令人不得不欽佩。孔子認父是孔子的個人行為,是在其母親死後的事,跟孔子的母親無關。
二、勤奮好學的學霸
與66歲的官員野合而生子,猜測家境是很寒酸的。至少,請不起老師,入不得學堂是歷史事實。“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證據。然而,家境的貧寒,並沒有阻礙孔子的學習。試想,被所有學校拒絕,還能學到研究生的水平,是多麼牛叉的一件事?用學霸來形容孔子,我都覺得低估了。孔子,應該是學霸中的學霸。無論孔子其後的作為,無論儒家是多麼的被人嫌棄,孔子的勤奮好學,都是無可爭議的客觀存在。先秦時期的儒家,以勤奮博學而著稱,跟創始人孔子有莫大的關聯。
注:辨析一下“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最可能含義。
儒家總把“三人行必有我師”吹捧為孔子好學,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孔子確實好學,但孔子絕不敢以“三人行必有我師”來標榜、炫耀。在文憑是就業的敲門磚的今天,有人會明明有學歷、有畢業證書,但卻否認有學歷,堅稱自己沒有上過任何學校嘛?絕不可能!沒有學歷,就無法就業。喝西北風去?同理,在哪個極端尊重師承的年代,師從跟現代的畢業文憑大約是一個意思。
孔子無師從(也就是沒有畢業文憑),但同時孔子又博學。在哪個隨時論戰的年代,有師從反而論戰中敗給孔子的,或者自覺學識不如孔子的,勢必屢屢發生。而失敗者唯一能拿來為難孔子的辦法,就是責難孔子“師從者何”了。就相當於現代的網路上,說不過的往往噴對手沒文化一樣。沒有真實水平,只能拿學歷、文憑說事。而這句“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回覆、反擊師從責難的最好辦法。沒有之一。
三、自學有自學的短
社會是由人(或者說家庭)組成的。分封制是時代的背景,而人的慾望則是“春秋無義戰”,戰國時期“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的根源所在。孔子及其儒家,把這些歸咎為“道德崩潰”,可謂是一針見血。孔子及其儒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原因,認識的最為深刻、徹底。但拿出的治病之方,卻又是極不靠譜的之一(另一個是墨家)。
墨家以兼愛、非戰而著名,可能很多人忽略了墨家治國的辦法----上(尚)同。簡單的說,就是下級無條件服從上級。誰是上級呢?奴隸主是奴隸的上級,士大夫是一族的上級,君王是士大夫的上級,老天是君王的上級(原文太長太複雜,而且比我說的這些更加恐怖,讀來令人毛骨悚然)。尚同最終以天意說了算,這不僅愚民、而且扯淡。崇尚尚同的墨家,第二代就分崩離析,說來很是搞笑。
儒家用道德教化救社會,同樣是荒誕而愚民。道德是一種人的內心活動(或者說狀態),即便21世紀的今天也無法準確探知,近現代的測謊儀是個貶義的存在。公元前能準確衡量人的道德嘛?更不可能。孔子或者儒家,最精準的發現了社會的弊病所在,卻開出了一個最不靠譜的藥方。後世西方哲學家把孔子思想界定為“人間智慧”,可謂恰如其分。儒家思想距離智者、距離哲人,有明顯的差異。而智者、哲人之上的,則是老子。“《道德經》距離世界真相差一張紙”,同樣也是西方哲學家的評判。
四、語言上的巨人
孔子及其儒家,在語言上、口號上是高大上的存在的。諸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等,可謂震聾發聵。但是,歷史上的孔子、孟子是被時代普遍拋棄的。孔子、孟子沒有實際的成就,是不爭的事實。說孔子是行動上的侏儒,很多儒家或者崇尚儒家者會臉紅脖子粗。但事實上,確實如此。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被儒家及其崇尚者一再推崇。但是,三十歲的孔子而立了嘛?六十歲的孔子耳順了嘛?恰恰相反,“孔子適鄭”的故事記載了六十歲的孔子,徘徊在鄭的城門口,“茫茫如喪家之犬”(茫茫如喪家之犬的典故,就是來自“孔子適鄭”的故事,史書上白紙黑字)。六十歲的孔子,還在追逐著“學而優則仕”,甚至哀求君王們: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再犯魯國的錯的(五十六歲在魯國任司寇,三年後失敗被趕出魯國)。歷史上的孔子,既沒有“三十而立”、也沒有“六十而順”。
說出千古名言“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孟子,比孔子也沒好多少。周遊列國、一次不就。金庸先生的“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商是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摘自《射鵰英雄傳》)不僅取笑了孟子寓言故事的脫離實際,更取笑了儒家忠君理論的虛偽。推崇忠孝的孟子,不去輔佐周王這個君,反而去魏國、齊國這樣的臣哪裡推崇儒家思想,是忠君、還是助臣反叛?
行動上的侏儒,是儒家怎麼洗地也無法改變的歷史事實。
總之,孔孟,是被儒家吹捧出來的。
在網路上,說對儒家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比比皆是。但真正舉例儒家精華的,哪怕是一條精華的,我從未碰到過。連一條精華都舉例不出,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豈非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