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七哥2019

    漢武帝把儒家作為治國理政的思想而不把道家作為正統思想,是與當時的國情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在戰國時代,秦國重用商鞅迅速使國家強盛,最終在秦始皇時統一六國。商鞅代表的法家,主張用法典和重刑來治國。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嚴酷的刑法和高壓的政策已經怨聲載道,加上各種苛捐雜稅,最終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成了壓垮大秦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秦二世而亡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也基本上把秦國的制度和法典繼承了下來。文景之治讓漢朝得以修養生息,老百姓也過上了稍微安穩的日子。漢武帝執政後,吸取了秦國亡國的教訓,不滿足只開疆拓土,也想把帝國的思想進行統一。因為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各種思想都有自己的市場。這些有思想的人物在某一國受到重用之後,極有可能讓這個國家強大起來。漢武帝考慮到為了避免這些縱橫家在帝國內部搞分裂,所以只有把人們的思想統一起來。在聽取了董仲舒的建議後,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進行推廣,讓天下人特別是讀書人都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為什麼選取了儒家思想,而沒有選擇道家思想呢?這與當時的漢武帝的治國思路和個人愛好有很大關係。漢武帝登基之初,尊皇太后竇氏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為皇太后,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竇太后把持朝政,推崇道家學說,漢武帝要想奪回權力,就要在國家指導思想上佔據主導權,推出自己的觀點,獨尊儒術實乃爭權奪利,培植自己的勢力,打擊守舊勢力,不得以要與道家作對。這時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已經與時俱進了,董仲舒又對儒學加以改造和發揮,提出了“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首倡“獨尊儒術”,適應了當時政治的需要。而道家卻沒有正確的進行調整,黃老之學的精髓就是要讓民眾休養生息,是一種消極無為的政策,這種政策不符合漢武帝的胃口,過去的法家思想又已經不完全適應鞏固政權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漢武帝時,諸侯問題繼續威脅著中央政權。漢武帝為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徹底解決諸侯問題,需要一個符合實際的統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而儒學的“大一統”的思想正符合。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自漢武帝將儒家作為立國思想後,後世的各個王朝也紛紛效仿,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整個封建社會的結束。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持續了中國封建社會近2000年,不能不為漢武帝獨特的眼光和做法所折服。

  • 2 # 被打扮的歷史

    自從秦始皇消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國後,中央集權成為一個主要的中國封建社會形式,所有的一切權力屬於皇帝。相對於這一歷史趨勢,道家的個人修行成仙,更多的強調個人的修行,而不是堅定的向中心看齊,自然無法獲得統治者的青睞。相比於道家,儒家堅定的正統一側,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嚴格階級關係,無疑對於強化皇權的權威有著極大的作用,同時使人民在某種情況下甘於服從統治階級,也便於統治。

  • 3 # 半枕流年

    漢武帝獨尊儒術,前因後果比較複雜,在此簡要歸納總結如下:

    首先,商鞅三見秦孝公,出君王三策,帝道,王道,霸道。秦王選霸道而強秦。商鞅認為民族與帝王的權利是像矛盾的,因此崇尚嚴刑峻法,無底線剝削民眾,具體可參考<<商軍書>>,裡面關於愚民,弱民,疲民,勞民,傷民有專門的說明,而且嚴明,五法不治者,殺之。另外就是主張毀商。因此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民眾生機,生產受到極大影響。

    接下來漢初高祖稱帝,為了恢復民眾生機,恢復生產,經濟。確立了漢初的指導思想,既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事事的意思,而是國家層面,政府要給予民眾寬鬆的生存環境,不輕言戰事,不大興土木,輕徭役,重生息。大量士兵解甲歸田。讓民眾按照自然規律勞作休息。在這一思想下,漢初經高祖,文帝,景帝,社會生產得到恢復,人口增加,使得民眾生機恢復,國家基礎實力上升,壞處就是軍隊戰鬥力羸弱,因此,漢初在對外族作戰方面,長期處於劣勢。

    到漢武帝時期,國家基礎積累基本完善,劉徹獨尊儒術,原因頗多,但是最核心的原因在於他要加強中央集權,在削藩的同時,增強民族凝聚力,充實國家戰鬥力,舉全國之力征伐匈奴。儒術對於武帝而言是他進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工具,利用儒家的綱常倫理,約束民眾,確定自己至高的地位,即君權神授,同時統一思想,積極擴充軍備,以達到舉全國之力征伐匈奴的目的。在儒家思想的治世之下,武帝時期,權利集中,政令下達執行效率極高,軍力大幅提升,民眾一心,響應政府號召,全民飼養戰馬,且在政府的引導下,統一輿論,民眾對於匈奴恨意空前高漲。最終武帝打敗匈奴,一改往日戰略防禦態勢,甚至遠征漠北。確立了強漢的地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武帝本人是不喜歡儒家那一套的,他本人深得法家的霸術和兵家的詭詐之術的精髓。儒家思想還有一眾儒家官員只是他強軍的工具。比如董仲舒,當董仲舒用天人三策告誡他要反思自己的德行時,他就動了殺心。主父偃完成削藩之後,為平息宗室之怒被滿門抄斬。

    道家也好,儒家也罷,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統治階級,只是根據自己的政治需求選擇其一以完成自己目的和報復而已。

  • 4 # 沐易楊

    儒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卻是最適合的。道家講究無為而治,一切順其自然,道士更是常常隱居避世以求長生,要是百姓人人都如此,那國家誰來種地,君王又來統治誰?

    儒家講究忠、孝、禮、義、廉。忠排在第一位。忠誰?當然是忠君、忠國家,這樣思想下的百姓、士子才適合統治。

  • 5 # 旅途中的行者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質疑宗教,反對迷信的人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司馬遷之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評價古代道家為易行難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學派中,道家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有那麼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拓展資料:

    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透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後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 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東漢末年道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1.統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用思想上的統一來進行政治上的統一,於是弘揚儒學,打壓其他學派,這是正統思想存在的必要;

    2.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喜歡周遊各國,廣收弟子,他在遊學的時候把儒學的思想傳播到全國,使儒學思想深入人心;

    3.後來的繼承者如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加進去了一些思想,比如仁政、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仁合一、禁慾等,這些思想從國家的大套上進一步束縛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在思想上逐步認同儒學,最終選擇儒學;

    4.儒學倡導和平,不主張戰亂,這與從古到今的人民熱愛和平的願望相吻合,更易得到人民的支援;

    5.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

    二、儒學簡介: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活生生把自己“作死”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