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冠朝
-
2 # 夢幻天使6913
在古代由於網路通訊不發達,甚至沒有,多種數民族青年男女為溝通和交流情感都會相約在一些特殊的節日,三月三就是一個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顯得尤其重要。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或者山坡上對歌,藉此表達年青男女雙方的好感,是少數民族同胞們談情說愛的重要節日是非常受重視的節日之一。
農曆三月三在古代受重視的還有一個厚因,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也是一個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
在很多省份,三月三還是廣西壯族、瑤族、侗族、苗族、漢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這一點也是很被重視的。
本人認為,在中國,將“三月三”應定為傳統節日,能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充分尊重,也有利於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有利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也是順應民心,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
-
3 # 清綏姑娘
三月三是個熱鬧的節日,據說這一天是黃帝的誕辰,民間會舉辦各種活動,很是重視。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曾寫過這樣一句:“三月三日天氣清,長安水邊多麗人”。由此可瞭解到,三月三還是個踏青的好日子。
實際上到了宋代,這個節日就開始不怎麼“流行”了。清明節和三月三靠得很近。宋代當朝統治者認為,清明掃墓過後,再進行一個三月三的喜慶節日,不太妥當,有傷風雅。於是,上巳和花朝、寒食等節日統統被清明收編了。
從此後,這個節日漸漸被人們淡忘了,這一天,成了普通的日子。
現在,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倒是比較重視這一節日。這一天,人們會舉辦各色各樣的活動,很是隆重。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
今天是三月三,這一節日似乎又有重新“活”過來的跡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今漢服活動提倡恢復上巳,三月三,從今年起,同時也被定為漢服日了。我覺得,這個節日會逐漸重回到公眾的視線當中,與漢服共同發展起來吧。
-
4 # 憤怒的石藥
就不談三月三在少數民族的情況了,不是很清楚現在他們還過不過,只知道在我們漢族,這個節日是沒落的。
上巳節是漢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
“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也被稱作女兒節,女兒們在此時要行成年禮。 上巳節的由來已久: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另外這個節日從春秋開始,也是男女之間進行感情交流的節日,從這個意義來說,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不再被人們重視。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我知道的就是這樣了,應該沒什麼問題。
-
5 # 旁觀者嵐
農曆三月三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節日,稱"上巳節",中國至今仍有許多民族在過三月三。有壯、侗、布依、瑤、黎、畲、土族,仍在載歌載舞,歡樂慶祝。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三月三,廣西全區放假兩天。
"上巳節"相傳是軒轅黃帝的生日,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民謠。早在周代就己有"上巳節",政府還專門設女巫主持,因此時節季交替,陰、陽氣交替,故人應在水邊洗滌,還有的考古學家認為是加入蘭湯沐浴。春秋至秦,風俗變化不大,至魏晉,上巳節己演變為皇室貴族及文人雅士的臨水宴飲,產生了另外一個重要的習俗一一曲水流觴。眾人坐於曲水旁,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水飄流,停到誰的面前,誰就要喝盡觴中酒,並賦詩一首,作不出來者,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最著名的"曲水流觴"就是王義之與其友在會稽南亭舉行的,王義之為此寫下了"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集序》,還有類似的流棗和流雞蛋的活動,主要是以飲宴為主。唐時皇帝也在曲江池宴會群臣。
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是祓禊,指去災病,唐宋流行泡溫泉,以前在河水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透過自己清潔消除致病因素。祈求降臨福祉。畔浴在水邊沐浴。另外,還有祈求生育、互贈香草去邪、郊外遊春、賞桃花的活動,女兒們這一天穿上漂亮的衣裳,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所以這一天又是"女兒節",這一天情侶們約會,又稱"中國的情人節"。《詩經》中有大量的詩歌記述。
宋以後此風俗開始減少,大概是因為清明休沐七天,很快又到上巳,不好再放假了。元又改為三月的巳日,即三月初六,有記載這一天有大量的美女出遊,男人們藉機獵豔。明朱元璋又提倡過一次,但效果不大,上巳節逐漸式微了。民國時期還有部分人在三月三沐浴。上巳節的沒落大約是因為和清明節太近吧!
-
6 # 博山廬
隨著西方文明的“入侵”導致了近百年的文化失真,中華文化在近代,甚至至今被很多人瞧不起,這其實就是大方面的原因。
上巳節在古代很受重視,因為大家都對華夏文化很認同,對傳承很重視。在現代不流形了,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支離了,有一些關鍵的東西沒傳承下來,先生要做的事情,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是儘自己的力量做一點修補。
就比如說,上巳節是啥?為啥要慶祝?沒有一些基本的知識背景很難明白。
上巳節相傳生日不僅有軒轅黃帝,還有太昊伏羲氏都是這天。為什麼呀?上巳節,三月初三,華夏文化是重“生”的文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三生萬物,源於華夏民族對生機的崇拜,方有三月三的各種傳說。三月三出生的小孩子都很健康^_^
-
7 # 梅里一了
謝邀,主要原因是中國從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人們的作習己由四時節令,變為週日雙休。中國是很早進入農業定居社會的國家,對四時季節的變化觀察得很仔細,對自然的力量很崇拜,由此把人類的作習活動與自然變化的規律緊密的結合起來,號曰"天人合一"。因此,古人節日的設立,是與節令變化,健康生活,心性調節息息相關的。譬如,三月三,古稱上已節,其主要活動為"祓除釁浴”,什麼意思呢?祓除就是清理掉災病的意思,釁浴就是用藥物香料洗個澡。在上古時代,人們依水而居,但沒有熱水器,要燒一桶水弄個浴池澡堂並非易事,但根據經驗,到了春天,長期不洗澡,易生皰瘡腫癰,引發疾病,因此沐浴洗澡是一件衛生大事。早春時節,河水刺骨,想洗也不行,只有到了暮春時節,河水漸暖,雖不如夏,總算扛得住了,人們傾城而出,不分男女老幼,跳進城邊的河裡把貓了一冬的陳垢清理乾淨,三月三,上己節就是每年第一澡的節日。春天也是百花爭豔,荷爾蒙颺升的季節,青年男女在一條河裡洗澡,哈哈,那叫共浴愛河,不作節日,老天都不答應。及至後來,社會複雜了,天性也就蒙沒了。現在我們這裡的三月三,殘存的習俗只保留了祓除的影子,弄把艾蒿和菖蒲掛在門上,據說可以除穢僻邪,買把地菜花煮雞蛋,吃了一年不會頭痛,估計這點孑遺,到了80後也將蕩然無存。至於集體到河中薰香沐浴,雲貴一帶,深山中的少數民族可能還保留著一些遠古的習俗,被理學教化到骨子裡的漢人,宋明以後,只能在《詩經》中體會古人的歡暢,而我們現代人住在一棟筒子樓裡都可老死不相往來,最大的快樂可能就是在衛生間裡淋浴頭下,孤獨的嗨歌。越是現代的生活,人越會離群而居,因為科技無微不至的滿足你的孤獨,節日也淪為一種天性壓抑的宣洩,已與健康的生活沒有多大關係。
至於託三月三定為黃帝的誕辰曰,以示重要,古人都沒幾個在意,這裡就不扯那麼遠了。
農曆“三月三”,俗稱“上巳節”,是紀念黃帝誕生的日子,又稱“女兒節”。我們在古代書籍中經常可以看到古人慶祝節日的盛景,如杜甫的詩《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有學者認為應該把“三月三”作為“中華聖誕節”,用來區別西方的“聖誕節”。
那為什麼現代社會,這個節日不流行了呢?
回覆列表
農曆三月三日,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一種說法是慶祝黃帝軒轅的誕辰,叫上巳節。另一種說法是給王母娘娘過生日。
我的記憶中,北方人三月三是給王母娘娘過生日。因為王母娘娘有七仙女,大家都是聽七仙女下凡的神話故事長大的,所以,王母娘娘的人氣是超爆的。紀唸的行式不是在家裡,而是到廟裡去給王母娘娘上香磕頭。由於這幾天香火旺盛,廟的周圍就積聚了許多賣吃食,賣香火的商販,就逐漸形成了廟會。
解放前,我在農村時,趕過幾次廟會,因為小,印象不深。只記得我們村的廟宇很壯觀,廟裡各位大神的塑像高大威武。吃過攤上的涼粉。剛解放,廟就拆了,神像也毀了。到了1950年,當時為了促進城鄉物資交流,又在廟的遺址上舉辦過廟會。每個廟會都要搭臺演戲。小孩子聽不懂,只注意戲臺下面的小吃。
因為廟會總是和神聯絡在一起,所以農村的廟會停了幾十年,最近幾年,提昌傳統文化,天津故文化街三月三舉行辦過幾次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