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間戰略局局長
-
2 # 歷來現實
我的理由有這樣四點:
一、論內涵、意境,繁體字端莊大氣,易於表意,日本借鑑中國草書創造了平假名,借鑑漢字偏旁創造了片假名,算是把漢字簡化到一種極致了,但是,仍然保留1800個漢字,至今也沒有對它們再動手腳簡化,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廢掉一個字是小,丟失了這個字背後的文化資訊是大。南韓人沒有意識到,所以他們現在要飽受拼音文字困擾。
“愛無心,親不見“,正是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形象寫照。
二、論傳承,不用說,古文都是由繁體字書寫,如今改過來不過短短數十年,還有其他一些漢字文化地區沒有改簡,所以我們還能正常辨識大部分繁體字,再過幾十年呢?我們的下一輩還會做到這一點嗎?一代又一代人下去,他們讀古文時豈不是如讀天書!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對外驕傲宣稱,我們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斷層,不正是因為隨便一本兩千年前的古書拿來,小孩都能朗朗上口,而不是靠考古學家抓耳撓腮去猜麼!簡體改繁體,難在一時,功在後世!
三、論背景,首先,提一下簡化的背景,歷朝歷代,漢字經常被書寫者簡化,但國家層面上的統一簡化是新中國才開始的。簡體字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那個時代,文盲率高,印刷排版不便,書寫不便,簡化一些的字型有利於集中掃盲和書寫、排版,提高效率。
現代背景呢?時代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此一時彼一時也,現在的教育程度已遠非昔時可比,沒有了掃盲需求 ;現在有多少人在用紙筆書寫?大多數已經電腦手機上打字,從書寫便利這個角度出發,簡體字失去了積極意義;未來的無紙化辦公也是大勢所趨,印刷排版上的不便迎刃而解,老人隨時可以調大字型,便於瀏覽,簡體字失去了存在必要性,化簡為繁,此其時也。
四、論難度,誠然,維護簡體字的群體的意見也很直接,用習慣了,看著很順眼,再改動,太麻煩!
倉頡造字時也很麻煩,但造福了華夏後人;植樹造林也很麻煩,但可以蔭及子孫。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該這一代人去做的事絕不能留給下一代!
用心去愛人,親人天天見!
-
3 # 歐陽仕鳳34
感謝邀請!!個人認為沒必要改,但是可以學習。很多東西都是越來越簡單,而不是越來越複雜。今天改繁體,明天改甲骨文怎麼辦。雖然個人也挺喜歡繁體字的,但是沒必要要求每個人都喜歡,每個人都去學。還有一點,要想推崇中國語言和文字那就更不能改了……
-
4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其實繁體字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多寫幾筆罷了。不能因為不好寫簡化成太簡單的文字。這樣對文化傳承文化保護不利。這是我個人意見,希望大家一起探討。
-
5 # 樂觀146177742
把簡化字改為繁體字,逆向思維是可以的。但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發現的,退回去不能了吧!
現在中小學課程表裡都有一節書法課。隨著書法課程的開展,有興趣的孩子們自然會去探索繁體字的書法藝術性的表達。
漢字的演化過程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過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體……草書……行書。歷史傳承的文化太多,不僅僅是繁體字!
中華歷史文化博大精深,終究會生生不息!!
-
6 # 老樂160608971
若繼承傳統文化當然要知道古人說了什麼,讀懂古籍需要學習簡體字。目前我們知道的古人論述都是翻譯過來的譯本,同樣一部書翻譯的譯本很多,取捨之間就容易混亂。
你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社會科學,現代政治等。大量的概念都是用簡化字敘述的如果改成繁體字就會失去概念。我們的傳統文字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概念,沒有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性做出清晰和準確的描述,如一個"道"字就有多個解讀,什麼是"道"道的內涵外延,至今還爭論不休。現在用的簡體字含有大量的外來語補充了傳統文字的不足,比較能夠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特別是科技方面。同樣,恢復繁體字,用繁體字代替簡體字,也需要再翻譯,翻譯的版本不同,取捨之間又是混亂。
混亂的問題還會導致民族文化的分裂。
-
7 # 孤獨的精靈5
謝邀!繁體字中華文化的含金量大,文化底蘊強,簡體字書寫方便實用性強,兩者互有利弊。建議這兩種字型我們同時學習,把兩者有益之處都運用起來。平時為方便書寫就仍然大多使用簡體字,在某種特別的場合或特別的時候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繁體字書寫。在學校教學時也是兩種字同時學,學習時重點在繁體字上,使用時重點在簡體字上。兩者相輔相成,各自承擔著它們各自的任務。
-
8 # 無中生有hz
漢字是中華民族最值得驕傲的魁寶,是世界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使用人口最多的書面語言。漢字目前除在中國使用外,在日本、南韓、馬來、新加坡等國家也不同程度地使用。
目前中國大陸使用的是簡體漢語,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使用繁體漢語。簡體漢語多年來一直受到質疑,如近來的一些代表性批評建議:
2009年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偕同中國知名歌手宋祖英等人共同提案,要求以十年為期,逐步恢復使用繁體字。
近幾年流傳的總結性例證: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云無雨,開關無門,鄉里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但為簡體字辯護的似乎同樣有理有據: 漢字簡化後, 愛有友,護用手,灶生火,顯明明,龜有甲,筆有毛,寶有玉,眾有人,網像形,滅無需水,呼籲有口,號非虎嘯,體制為人也是為本,戰為佔有不宜單人,晝乃日出一尺高,蟲不是越來越多是越少越好,而佛仍為佛,神還為神,信還為信,仁還為仁,善還為善,美還為美,福還為福,喜還為喜。
適逢現代漢字簡化潮百年之際,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幾個主要節點。
1920年,錢玄同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唯一主張”是:減省筆畫。
1922年,錢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
1934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1936年,教育部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廢止。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
1950年8月,教育部舉行工作座談會,商定了選定簡體字的四條原則。
1956年1月,《漢字簡化方案》釋出。
1964年5月,審定透過《簡化字總表》。
1986年重新發表經少量修訂後的《簡化字總表》 。
1919年錢玄同等人是把繁體字視為中國落後捱打的罪魁,和孔子等被列為整打物件的。49年建國之時就再次提上議程,一是新華人民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不識字,簡化字有利於他們學習。二是當時的國家語言文學委員會負責人吳玉章是錢玄同那次的積極參與者,繼續未竟事業。
如果說這兩次漢字簡化浪潮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時至今日當年的理由均已不復存在,但支援簡化的人仍然大有人在。隨著中國的繼續騰飛,民族自信心的進一步增強,相信華人使用了數千年的漢語,一定會以其最合理最優美的形式去譜寫華夏民族的萬代芳華。
-
9 # 小草lch
簡體字是1955實行的,特點是書寫方便,容易記憶。簡體字已經普及到人民群眾,成為文化主要載體,是不可能在改變的。繁體字的文化底蘊強,可以學習作為專業研究所用。簡體字和繁體字互相補充,對傳承中華文化的作用更加強大。
-
10 # 國學守望者
我個人認為現在的簡體字沒有必要再改回以前的繁體字。中華文化是需要傳承和弘揚的,與其字型的繁、簡關注不是很大,幾十年來簡體字己深入人心,再改回繁體字既不順應人心也不符合現當代國家發展的需要。
文化自信,我們是繼承和發展同步的,不應泥古,而是師古,這才是大勢所趨啊!
現在我們抒寫和閱讀的書籍的字型是簡體字,是1955年由國家統一實行的,其特點是書寫方便,容易記憶。簡體字已深入人心,已經普及到人民群眾,成為文化主要載體,不可能因為專家學者們的提倡而讓歷史的腳步倒退。
繁體字可以作為專業研究使用,書寫簡體字和辨別繁體字並不矛盾,對於傳承中華文化來說是互補的,如同方言和普通話,詩詞中的平水韻和新聲韻一樣,都能相互補充,共同發揮著傳承有序的作用。
-
11 # 談史小書生
有人說要改,有人說不改,反正各有各說法。
我來說一說,這繁簡之爭,在近些年來說是爭論不休,我覺得不論是繁簡,它在就那裡,也沒消失,國家又沒要求你不能學習繁體,要想學習自然會去學,再說只是不太會寫繁體字,像我也沒學過繁體字,但繁體字還是能認得七八分,無論繁簡,它們都是特定歷史出現的,自然出現都有自己的使命。
簡體自古有之,也不是現代人胡編亂造的,都是根據以有稍微簡化,而有的字根本就沒簡化,比如人、太、平等等…還有就不一一舉例。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代表的東西,漢字也是如此,我們祖先從石刻、結繩記事等早期記錄方法,再到發明字,而字也不是一成不變,從複雜的甲骨文再到金文,大小篆,可還是很複雜難寫,於是秦朝根據小篆簡化出早期的隸書,到了漢朝加以完善,才有我們今天所寫的字形,這也是簡化,難道秦朝就不怕傳統文化丟失,而廢力氣去簡化小篆,但是他們簡化小篆和我們簡化繁體字理由一樣,難寫,為了提高書寫效率才有了隸書,我們今天所寫的簡化漢字不也一樣嗎?也是為了大家能快速書寫看懂漢字減少文盲才簡化的。
所以什麼繁體等於更好傳承中華文化,你直接說為了傳承中華文華,我們應該學習小篆,為了傳承中華文化,我們應該學習甲骨文。
時代在變,不只是人在變,物也在變,如果一成不變,和古時那群腐儒一樣,整天說我們要尊尋古順,當然不是說不尊尋古順,要取精華而去糟柏,這樣才能更好傳承中華文化。
回覆列表
近幾十年來,中國文盲少多啦,簡體字功不可沒,一些無聊文人在網上瞎逼逼要改回繁體字,要是真改回繁體字了,他們又會瞎逼逼說簡體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