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簡單說
-
2 # 林屋公子
《孫臏兵法》是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一批竹簡,與《孫子兵法》不同的是,《孫子兵法》有傳世十三篇,而《孫臏兵法》則失傳已久。漢簡《孫臏兵法》記載了孫臏在桂陵之戰取勝的故事,也有他和齊威王、田忌等人的問答,還有他闡述軍事理論的篇章。值得一提的是記載桂陵之戰“禽龐涓”,和《史記》記載不太一樣,龐涓可能死於桂陵之戰。
至於《孫子兵法》,除了傳世作品外,與《孫臏兵法》也一起出土了一批,其中又有《吳問》《地形二》《黃帝伐赤帝》等不見於今本的篇章。《吳問》講了晉國六卿田制和稅制的情況,《用間篇》“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後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也為我們對戰國史提供新的認識。
整體來說,《孫子兵法》之所以是古代兵書最不朽的一部,主要還是其是最早宏觀闡述軍事的戰略理論之作,而其他兵書都更偏重於具體的戰術方面。即使新出土的《孫臏兵法》,仍然無法取代《孫子兵法》的地位。
-
3 # 千古名將英雄夢
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孫臏兵法》共89篇,另附戰圖四卷,可惜不肖子孫竟讓它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失傳了(曹操就沒見過)。於是從隋唐起學問家們開始質疑孫臏和孫武是否為同一人,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孫臏兵法》殘簡在山東銀雀山出土,千年聚訟,終於大白天下。
《孫臏兵法》是一本好書,它不僅講兵,而且講道,甚至還包括法家和早期陰陽五行學說在內,特別是其中“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貫穿全書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在當時那個時代非常具有進步性。由此可見孫臏不僅是個優秀的名將、軍事理論大師,也是一個出色的哲學家、思想家,在這一點上他比龐涓強太多。
根據出土的“銀雀山漢簡”整理,,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對於這批簡文,學術界一般認為,上篇當屬原著無疑,系在孫臏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經弟子輯錄、整理而成,包括《禽龐涓》、《八陣》、《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下篇內容雖與上篇內容相類,但也存在著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
我們現在來介紹《孫臏兵法》中的一些主要篇目,以管窺孫臏的軍事思想。
據《孫臏兵法 八陣》介紹,所謂八陣者,包括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變換陣勢。佈陣的時候,每陣以三分之一的兵力為前鋒,三分之二的兵力為後續,中央兵少,四周兵多,陣間容陣,隊間容隊,皆侍令而動。開戰的時候,以先鋒攻敵,以後備壓陣。當敵弱且亂,則先以精兵攻敵。當敵強且治,則先以弱卒誘之。用車騎出戰時,亦分兵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地勢易則多用其車,地勢險則多用其騎,地勢厄則多用其弩,變換往復,存乎一心,攜手若使一人也。
善於使用陣式,並能提出系統的陣法理論,孫臏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人。
而關於《孫臏兵法》中的《見威王》、《威王問》兩篇,記載的則是齊威王與孫臏經田忌賽馬後會面的談話,因為都是些很枯燥的軍事理論知識,這裡就不展開來說了。總之,針對齊王與田忌所提出的十六個超難問題,孫臏都對答如流,答得齊王心花怒放。歸納孫臏的十六個答案,主要包括如下四個軍事思想:
第一,“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戰爭乃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一定要慎戰,不可輕易開釁,要打正義之戰,要有必勝把握,才能發動戰爭。像魏惠王那樣窮兵黷武四面樹敵是沒有好下場的。
第二,如何“強兵”?答曰“富國”。戰爭其實是整個綜合國力的較量。要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只能努力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富國強兵,才是戰無不勝!
第三:我強敵弱,則誘敵深入;敵眾我寡,則避實擊虛;敵我勢均力敵,則分散敵人,各個擊破;窮寇陣型不亂,不可輕率追擊;若欲以一擊十,則須攻其不備!
第四,“必攻不守,戰之急者也。”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制敵機先,方能爭得主動僅,先發制人,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消極防守是很難守的住的,比如齊國在戰國後期一味消極防守,結果被秦輕鬆所滅;再比如中國宋明兩代淪於異族之手,也是吃了消極防守的虧。
圖: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書中記載,當威王聽完了孫臏深刻的見解後,不由大聲讚歎道:“善哉言!先生論兵,真乃精妙絕倫,不能窮盡,寡人服矣!”
然而孫臏退出宮後卻對自己的弟子說道:“齊王田忌之問,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齊三世其憂矣!”看來齊王和田忌遠沒有達到孫臏所要求的“道”的標準,最多再強盛三代,恐怕就要走下坡路了。
唉,不愧是兵家次聖,孫臏所言,一語成讖。
而《孫臏兵法》中的《陳忌問壘》篇,主要記載了馬陵之戰中孫臏向主將田忌講解在馬陵設伏的方法。
馬陵離孫臏的家鄉山東甄城很近,孫臏從小在這裡長大,對這裡的地形再熟悉不過。這裡雖然丘陵連綿、林木茂密,但山勢舒緩,穀道寬闊,並不怎麼陡峭險隘,一般人是不會選擇這裡伏擊魏軍的,但孫臏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個設伏高手。
於是,孫臏命齊軍砍倒樹木,堆放在馬陵道兩旁,以阻緩魏軍前行,人為的將穀道變窄。又砍割荊棘,製成蒺藜,擺在馬陵道的出口處與山坡上,這就好比是護城河。然後把所有戰車一字排開在蒺藜後面,這就好比是城牆。再將大盾連起來豎在戰車上,這就好比是城頭的女牆。大盾之後,躲著一排持戈矛等長兵器計程車卒,這是給馬陵道里的魏軍串糖葫蘆的。長兵之後,再立一排持刀劍等短兵計程車卒,他們是幫長兵器士卒撿漏的。而在後面的山頂上,則埋伏滿了一萬弓弩手和數百投石機,這些都是遠距離殺手,到時候萬箭齊發,萬石盡滾,包準把這近十萬魏軍全給下了餃子!將集中火力運用到極致,這也是孫臏在戰國時代的創舉!就如諸葛亮伏兵殺張郃,以及兩千年後林彪平型關設伏、還有遼瀋戰役將重炮集中起來狂轟,原來都是對孫臏軍事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在加緊修建埋伏工事的同時,孫臏又派出了幾百名偵察兵在離馬陵伏擊圈五里之外撒開來,這些偵察兵有的藏在樹上,負責從高處往下看,有的則藏在山下的草叢裡,負責從下往山上看,孫臏還給了每支偵查小部隊旗鼓,白天有敵情就揮旗,晚上有敵情就敲鼓。所有這些佈置,全都非常詳盡的記載在《陳忌問壘》篇中,對我們瞭解中國古代戰術思想幫助巨大。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孫臏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孫武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臏與孫武隔了一百多年,孫武在春秋,孫臏在戰國。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據說是師從鬼谷子,但這個只能是傳說,因為沒有歷史記載有說這個事情。
龐涓先出山,被魏惠王任命為將軍,魏惠王是魏文侯的孫子,魏武侯的兒子,這時候的魏國經過了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是戰國時期最早變法的國家,所以實力很強。
龐涓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孫臏,就偷偷的把孫臏請過來,孫臏來了之後,龐涓又嫉妒他,陷害孫臏,然後砍去孫臏的雙足,還在孫臏的臉上刺字,這樣孫臏就不能出面了。
齊國的使者到了魏都大梁,孫臏就偷偷的見了這個齊使,經過一番交談,齊使發現孫臏是個人才,然後就偷偷的把他送到了齊國,受到齊國將軍田忌的賞識,做了田忌的幕僚。
孫臏教田忌用下等馬去對齊王的上等馬,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這樣兩勝一負,田忌勝了齊王。田忌就把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就把孫臏當做老師,向他請教兵法。
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打算用孫臏做主將,孫臏認為他受到酷刑,不適合做主帥,最終是由田忌做主帥,孫臏來做軍師。
田忌想率齊軍直接去救援趙國,孫臏認為魏國在趙國那邊肯定是精銳部隊,而留守魏國的一定是老弱之兵,所以只要攻打魏國,龐涓必定得回救,最終齊國在桂陵這個地方打敗了魏軍。
過了十三年,魏趙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龐涓一聽齊軍來援了,趕緊撤軍了。孫臏說,魏軍向來看不起齊軍,說齊兵膽小。兵法說急行軍,肯定會有人掉隊。那麼我們可以第一天弄十萬人的灶,第二天弄五萬人的灶,第三天做三萬人的灶。
龐涓每天都檢視齊軍的灶數,發現原來十萬的齊軍只剩下三萬人了,很開心的說:齊兵果然很膽小呀,這才三天,跑了一大半呀。所以龐涓就把步兵主力拉在後面,率輕裝精銳,追擊齊軍,最後在馬陵這個地方受了齊軍的埋伏,魏軍大敗,龐涓拔劍自刎。
那《孫臏兵法》主要講了什麼呢?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很大的區別在於,孫臏兵法講究道,在治國,治軍,制敵上面,一直強調這個道,孫臏覺得賞罰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道最重要,那麼道是什麼呢,道是順應民性。
另外孫臏兵法很講究時機,利用各種有利地形,才能戰勝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