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糖心蘋果姐

    60後的我們都見過石碾壓穀子的,那時候,大人們把穀子割倒,捆綁成捆,生產隊用馬車拉到場院,然後放開捆,撒在地上,用驢拉著石碾壓穀穗,壓的差不多用叉子挑著穀草挑出然後用木揚出萞谷和就可以了糠

  • 2 # 鄉野雙響炮

    這個是哪個地方的啊。

    1.我們這邊九幾年的時候,那種電動打稻機還未普及,我家用的是那種刷桶(那種四四方方的,在四個角落刷稻子,好久沒看到過了),純人工刷稻子。記得每次刷完稻子,手臂都特別疼。

    2.到後來就是電動打稻機,這個就省很多力了,輕鬆些。

    3.再到後來就是收割機,這個都不用怎麼出力的,除了背稻子。

    你所說的石碾子真沒有體驗過。

  • 3 # 鄉野良民

    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農村這種生活記憶猶新。在湖北地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基本種兩季稻,就會出現“雙搶”忙碌的場景,現在種一季的比較多。稻穀成熟時,穗子飽滿下墜,稻田一片金黃。

    在收割稻子之前,農民會放幹稻田裡的水,俗稱“曬田”。以前一般採用鐮刀手割方式,割好的稻子整齊放在田裡曝曬,曬乾水份的稻子輕了很多,用“要子”(用稻草做成較粗的繩子)捆好。然後把稻子用尖擔挑到稻場,當然路況好的地方可以用拖拉機。

    挑到稻場的稻子均勻鋪放,然後將水牛趕到曬穀場,用枙頭拉著石磙沿著稻場慢慢繞圈。碾了幾遍後,用羊杈將稻子抖動翻過來,繼續用石磙碾,幾遍過後,雨觀察稻草上是否還有穀子,如果有需繼續碾,直至穀子完全脫落。然後用羊杈將稻草挑到稻場旁邊,留下的穀子晾曬乾後,再用木掀逆風將稻穀揚起,將飽滿的稻穀和秕穀分離,再將稻穀儲藏起來。

    當然碾谷也有用手扶拖拉機帶著石磙碾的,這樣速度比較快。另外如果碾谷遇到下雨天,特別是遇到陣雨,必須要將稻場周邊的溝起好,有利於排水,這樣稻子就不會有大的損失。

    隨著社會進步,現在農村大部分都機械化了,速度和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 4 # 老曹17

    有誰體驗過石碾子打稻穀?

    石碾現在很難見到了,石碾的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打米機,我樂意和你分享石碾這一提問。

    一、石碾的組成:石碾主要由碾滾、碾架、碾盤、碾基四部分組成,分別介紹如下:

    ①碾滾:碾滾圓椎型、由一頭稍大一頭稍小的石材打磨而成,順大小頭方向鑿有凹凸線條。大頭朝碾盤邊緣方向,小頭朝碾盤軸心方向,匹配碾盤圓周旋轉。

    ②碾架:由木紋細膩的木材製成框在碾滾上。框邊一承載木一頭扣在碾盤中心的木樁上、即中軸上。碾滾兩端分別鑲嵌有椎形木樁穿在碾架上作滾軸。

    ④碾基:用一般條石堆砌而成,承載碾的平衡。

    二、關於石碾的埸所稱謂:

    ①用人推作動力帶動碾磙沿碾盤旋轉的叫碾子。

    ②用牛拉作動力帶動碾磙沿碾盤旋轉的叫碾米堂(場)。

    三`石碾打(碾)稻成米過程:

    ①將曬乾的稻穀倒入碾盤,鋪墊厚簿均勻,經碾磙滾動將稻穀外殼碾壓破碎。

    ②將碾壓破碎的稻穀撮入簸箕,反覆顛簸將外殼揚出。

  • 5 # 鄉村小雲

    這種方式是在剛改革開放分田到戶的時候,這種方式之所以被淘汰,很大一個原因是效率太低了人又累。再加上當時的道路及生產技術都不先進。所以農民又累又苦。

    在收割稻子之前,農民會放幹稻田裡的水,俗稱“曬田”。以前一般採用鐮刀手割方式,割好的稻子整齊放在田裡曝曬,曬乾水份的稻子輕了很多,用“要子”(用稻草做成較粗的繩子)捆好。然後把稻子用尖擔挑到稻場,當然路況好的地方可以用拖拉機。

    挑到稻場的稻子均勻鋪放,然後將水牛趕到曬穀場,用枙頭拉著石磙沿著稻場慢慢繞圈。碾了幾遍後,用羊杈將稻子抖動翻過來,繼續用石磙碾,幾遍過後,雨觀察稻草上是否還有穀子,如果有需繼續碾,直至穀子完全脫落。然後用羊杈將稻草挑到稻場旁邊,留下的穀子晾曬乾後,再用木掀逆風將稻穀揚起,將飽滿的稻穀和秕穀分離,再將稻穀儲藏起來。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甲子藤

    家裡是處於北方農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對於稻穀來說不太熟悉,但是都大同小異,小時候在穀場里長大的,也對收麥子、打麥子的印象深刻。記得零幾年的時候,收割機還沒普及,家裡的人都是用鐮刀把麥子收割好,拉到穀場裡用拖拉機拉著石磙碾壓,有的人家為了省錢就用自家的牛拉著石磙碾壓麥子,過程是一遍又一遍的碾壓麥子,一圈又一圈的碾壓,碾壓好多遍還要翻過來再碾壓,麥子就下來了,過後還要“揚場”就是把麥殼去掉,這是技術活,一般人一天兩天還學不會,所以還有好“莊稼把式”的人的稱號,小麥脫粒後還要晾曬,曬乾後才能磨成麵粉,所以小時候的饅頭吃起來格外香。那種場景永遠不會再有了,那時候都是一大家十幾口人一同勞作,共同收麥、大麥,很熱鬧也很溫馨,這種場面在幼時的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那時的好多人已經不在世啦,好想他們,那時的飯真香。

    在網上搜索幾張當時的照片,以供大家參考當時的情景。

  • 7 # 來自西北的種地漢子

    用石碾子打稻穀,是我們這裡八幾年還用,我們這裡打小麥,糜子,穀子,蕎麥,等農作物,把收來的莊稼鋪在場上,曬一兩個小時,就開始套上驢或者騾子,開始很有規律的碾壓,碾壓幾次,用叉子跳著反一邊,在開始碾壓,就著四次能碾壓乾淨糧食籽。

  • 8 # 渾打梁山玩石人

    作為一個在農村生活的我來說不能用“體驗”兩個字來引用了,因為“體驗”兩字過於高階,只有對那些袓袓輩輩生活在大城市的市民來講最適合不過,對於我來說只是一份農活緊此而已。

    嘿嘿嘿廢話少說下面分享我個人的“體驗”吧。

    記得八九歲就開始幫家裡做些重一點的農活,什麼上砍山柴割草、割草喂牛、放牛出去吃草、割薯藤餵豬、挑水煮飯等。

    每次一到稻穀收割時是最累但也是是高興好玩的時克,累因為家裡有些稻田比較遠,所以要留到星期天才去這樣的話我們三兄弟就挨幫家裡去割稻穀一邊割一邊把稻禾綁成捆,所謂的臉朝黃土背朝天從早晨出去做到太陽夕下才收工回來。

    割完後裝上牛車用牛拉回來堆在曬穀場的一個角落,有幾次我跟牛車拉稻禾一到平地就爬上牛車上坐,因為路不平在上面總是搖搖幌幌的但總是感覺好玩,可能拉得太重原因大水牛慢悠悠地向前走鼻子喘起大氣來響噗噗的聲音,一拉到曬穀場給大水牛鬆綁它急匆匆走進池塘呋一聲躲在池塘裡困水。

    等全部拉完後到下午六點開始家人把谷曬場掃乾淨,把石碾裝上木架,把所有的稻禾一捆捆地撒開在場地撒成一個直徑有十來米的大圓圈厚厚的一層像個大月餅。

    這時父親把困在池塘邊的大水牛牽到場地把原先裝好的石碾把那個牛軛擱在牛肩膀然後把牛趕上稻禾開始走圈圈,稻禾上的穀子經過石碾碾壓它會自動脫落,記得有一次父親趕牛走圈,我們三兄弟跟在後面跑一跑一打滾跟頭,你一個我個連線打跟頭滾得頭暈頭轉向東倒西歪三兄弟哈哈大笑,有時父親也說上兩句,說什麼等下回去你們就手癢腳癢的拉,我們也不聽繼續玩,確定那晚上手腳有些癢因為稻草葉面上有很多細毛這個細毛會導致人的面板癢。

    到了七點父親回去吃飯叫我們三兄弟輪流趕牛走圈圈,老大水牛拉著石碾走了一圈又一圈從小圈轉到大圈從大轉到小圈,石碾在滾動時石碾兩頭的木柱與木架與摩擦響出吱吱的聲音聽到很刺耳。

    等父親出來接班時一手拿著一個白酒瓶裡面裝滿了煤油瓶裡面堵有一條布料引到瓶嘴上做成煤油燈,後面也跟來二個人一是爺爺一個是小叔他們三人手上都拿著一把鐵叉是拿來抖稻草的。

    父親把那個大煤油燈點燃放在一處高點地方,把整個曬穀場照得通亮,趁此時我們三兄弟跑回去吃飯個個狼吞虎嚥,爬飯筷子刮打到飯碗叮叮噹噹響母親看見我們這樣的吃相都笑了,吃飽後三兄也跟著母親一起去幫忙。

    來到曬穀場看見父親他們正在用鐵叉翻抖稻草,在翻抖稻草過程中把稻草向拋一邊抖動,那些已被石碾壓過已經脫離的稻穀從縫隙裡分分掉下來。

    我們三兄弟也拿有鐵叉幫忙,其實我們也做了什麼的,如果用鐵叉叉進稻草太深根本沒力提起來,因為那些稻禾經過石碾碾壓後比較結實又連成一小大片的,我們只能叉少點慢慢翻抖動。

    大概翻抖半個多鐘頭才翻抖完,這時父親又牽上水牛拉著石碾轉圈圈繼續碾壓,一般用石碾壓稻禾最少要二次每次要碾壓至少一個鐘頭這樣的話稻穀才脫落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累牛乏。

    一個鐘頭後稻穀也脫落了,這時候父親他們也從覆上面的動作用鐵叉翻抖向上拋開讓稻穀從縫隙掉落,一邊把稻草堆成堆而我們用鐵叉把稻草一把把地叉出稻穀旁邊的一個空地放,抖完稻草叉稻草剩下的就是稻穀了只不過還有一些細小的草筲要用到竹耙來耙一遍,這時父親和小叔用大木耙來把稻穀抅成一堆集中一起,我們也拿著掃把往稻堆掃去,我們一邊掃母親用小木耙一邊往稻堆耙集中形成一個圓錐形,集中完畢後再用稻草蓋好,等第二天早上開啟攤開稻穀曬太陽。

    父親把牛牽回牛欄拴好牛,我們幫忙撿好工農用工具拿回去豐收的季節忙碌的一天就這樣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相信愛嗎?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