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陶短房
-
2 # 歷史系旅法師
不可能的好吧。
第一點,德國在納粹煽動下的戰爭狂熱本身就有一部分是因為對英法的仇恨,尤其是世仇法國。
記得看過一個紀錄片,英法軍隊扯高氣揚的開進德國領土,那個時候就算你是德國民眾,揹著鉅額的賠款和巨大的恥辱也會被納粹煽動的。
順便說一句,一戰賠款德國21世紀初才付清。
第二點,無論是希特勒本人還是德軍總參謀部,都不可能把一個帶著“歐洲第一陸軍”名頭的法國拋在腦後,誰知道會有什麼么蛾子。
當初為了把蘇聯扼殺在搖籃中,各國都派出過干涉軍,現在要是德國單獨進攻蘇聯了就成了西歐資本力量的打手,受制於人還要付出鮮血,賠本買賣。
第三點,德國雖然很強,當時面對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必須要更大的地盤。
德國自身戰略縱深小,而蘇聯國土廣闊,戰略縱深巨大,實際上德國整合西歐的過程就是在擴大自己的外圍地盤增大戰略縱深,並能增加自身的工業生產力,若是德國只有今天德國,東普魯士,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的地盤是很難和蘇聯掰手腕的。
第四點,題目本身就有問題,二戰開戰前就是德國未向波蘭開戰,如果二戰不開戰你指望波蘭給德軍借道進攻蘇聯?
第五點,納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以柏林為中心主導整合歐洲,粉碎英法的殖民體系,成為超級大國。
在這個目標裡,幹掉法國,把英華人趕下海,把英法保護的小國全佔領讓西歐成為帝國的堡壘這個優先順序絕對高於和蘇聯對決,就像拿破崙,在伊比利亞半島到東普魯士已經沒有敢反對他的力量,他才會進攻俄國。
所以穩住蘇聯,先西后東才是正常戰略。
-
3 # lin104
你漏了一個重要事情,進攻波蘭,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的一個傑作,也就是瓜分波蘭,所以歐州人痛恨希特勒,也痛恨蘇聯和斯大林。
-
4 # 道聽陳說打戰是為了發財,不是為了其他。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很顯然並不懂得戰爭的本質,從人類社會學角度上講,國與國之間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從中獲得利益,而不是純粹為了殺戮。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目的是為了爭奪歐洲的霸主地位,而不是為了打敗誰而去獲得榮譽。
在20世紀之前,由於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等國,已經將全世界的利益瓜分殆盡,這就使得後來興起的德國和日本等國的經濟,在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開始受到資源短缺的困擾。
在當時的世界上,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實際上是相當封閉的,各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壟斷了各自的殖民地的利益,絕對不會允許其他國家將手“伸到”自己的勢力範圍裡的。
所以德國在崛起之後,國民經濟想要獲得進一步的增長空間,就必須要打破這種壟斷,而這其實才是20世紀上半頁兩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最根本原因,因為只有徹底打敗了英法等國,德國才能獲得足夠的廉價原材料,以實現本國經濟的再一次騰飛。
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逼迫德國必須要首先向英法開戰,而蘇聯只不過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從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主要作戰方向我們可以看出來,德國發動戰爭的首要目標就是為了擊敗英法等歐洲國家,至於蘇聯則只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因為在德華人看來,當時的蘇聯國內一窮二白,除了遠在千里之外的高加索油田,其他一無是處。
德華人進攻蘇聯,實際上是不划算的,這不僅僅是因為蘇聯的軍隊規模龐大,士兵彪悍,關鍵是就算吞併了蘇聯,德國在那裡也不可能會立刻獲得足夠的利益,而此時的德國在納粹主義風潮的鼓動下,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財富去建設那裡了。
所以德國進攻英法,是受到利益驅動的現實選擇,只有這樣德國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利益,清除因為一戰戰敗而需要賠償給英法等國的戰爭賠款,滿足國民對英法的仇恨心理,並以此來滿足國內飢困的國民和國民經濟。
而進攻蘇聯是緩解不了這一局面的,蘇聯人實在是太窮了,攻打蘇聯除了讓英法等國計謀得逞以外,對德國沒有任何好處。因此若非必要,德華人是不可能會進攻蘇聯的。
總的來說在20世紀上半頁之所以會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新興的德國在崛起之後,需要向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等國手中奪取利益,這就使得德國發動戰爭的首要目標就是為了打敗英法等歐洲強國。
說白了,德國大戰的目的是為了發財,而不是為了殺戮,因此德國只有打敗了英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打蘇聯又什麼價值呢?
-
5 #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假設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因為在二戰前夕,希特勒不可能與英法締結和平條約,雖然英法對於德國執行綏靖政策,希望將德國這股禍水東引,讓德國與蘇聯鶴蚌相爭,但是,英國法國絕不可能和德國締結盟約。
因為,對於既得利益者英國和法國來說,蘇聯固然是敵人,但是德國也絕不是朋友。因為後起之秀的德國並不滿足現狀,它想要更廣闊的殖民地,更大的市場,更重的話語權,然而這些,早就已經被英國和法國等老牌列強佔據。因此,如果德國想繼續發展,就將意味著德國回家遠在英國法國盤子裡的肉搶過來,衝突將不可避免。新興列強和老牌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根本難以調和。
因此,即使希特勒沒有閃擊法國,集中全力進攻蘇聯,作為世仇的法國和德國之間,也絕不可能彼此信任。兩國邊境線內駐紮龐大部隊將成為必然,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依然會有大批精銳部隊被牽制在德法國境線上,依然無法實現題主假設的全力進攻蘇聯的可能。
觀看歐洲地圖就可以發現,德國的戰略位置其實極為糟糕。他西部有老牌列強法國,東部則是貪婪龐大的蘇聯,想要出海,必經之路上又要遭遇世界第一海軍強國英國。可以說,德國向外和平發展的可能已經被徹底堵死。因此,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他的勃勃野心和狂妄之外,其實已經別無選擇。
而退1萬步講,即使真的英法與德國簽訂和平條約,並且彼此互信到不會在邊境上部署重兵,使得德國有機會全力進攻蘇聯,德國是否有機會獲勝呢?我的答案依然是:不會。如果說德國面對沙皇領導下的沙俄,尚有獲勝可能的話,面對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德國將毫無勝利可能。
且不說蘇聯在人口、國土面積、資源等方面以絕對優勢全面碾壓德國。單說蘇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無與倫比的動員能力,就決定了蘇聯絕不可能輕易被征服。
再加上擁有鋼鐵一般意志的斯大林的領導,即使德國真的能夠將蘇聯歐洲大部佔據,迎接德國的,也絕不可能是俄華人順服的接受統治,而是遍佈全境的反抗硝煙。
而一旦面臨持續的失血,德國的人口和資源也決定了,德國根本經不起如此消耗。戰爭最終的結果,將是英法最願意看到的:德國與蘇聯兩敗俱傷。
回覆列表
提出這個問題表明您對二戰前期的背景瞭解不夠細緻。
希特勒上臺前後法國在中歐拼湊包括波蘭、捷克等國的“小協約國”,力圖在德國和蘇聯之間扶植一個強有力的中間勢力集團,一度做得有聲有色,對蘇、德都構成威脅,為了解除法國勢力和“小協約國”的威脅,德蘇兩國才會互相靠攏,目的是拆散“小協約國”並進而瓜分中歐勢力,也就是說在中東歐問題上,最初存在更多共同利益的不是德國和英法,而是德國和蘇聯,所謂“軸心國協定”更多是一種尋求佔領“政治正確”制高點的幌子,而二戰前的歐洲地緣政治博弈完全是另一種格局。
正是德國和蘇聯的接近才促使英國首先轉向,並反過來影響法國對德綏靖,目的是以儘可能小的代價(犧牲部分中歐盟國利益,但不是大部、更不是全部)換取德蘇反目,但這個綏靖是有極限的,蘇臺德區差不多就是英法能讓步的極限了——事實上犧牲蘇臺德區之後張伯倫在奉行孤立主義的英國尚有很多人喝彩,但法拉第在法國已經焦頭爛額了。
然而希特勒要的更多,包括半個波蘭(“小協約國”的支柱,當年中歐第一大國,英法尤其法國決不能犧牲的關鍵支點)、整個奧地利和整個捷克,這些英、法決不能再讓步,否則兩國政府自己都會垮臺——而蘇聯卻完全可以,因為這樣它可順勢把另外半個波蘭、比薩拉比亞的一半和波羅的海三國一口吞下,也就是說,在東歐瓜分問題上德蘇又是利益相近、可以合作,而德與英法是“沒法談”的。
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仍然利用英法和蘇聯兩邊的互不信任和猶豫、貪婪左右逢源,先後吞下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然後是德蘇友好條約和入侵波蘭——您不要弄錯了,德國是在和蘇聯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冒險進攻波蘭的,因為它很清楚這意味著和英法進入戰爭狀態(法波間簽署了“對其中一國的入侵意味著同時入侵另一國”的盟約,法英間也一樣),在入侵波蘭、德蘇瓜分東歐完成前,德國難以直接攻擊蘇聯,而只要武力解決波蘭問題就意味著德國和英法首先進入戰爭狀態。
所以明白了麼?在希特勒“先吞併東歐所有德意志人居住地”這個戰略思路不改變的情況下,德國必然會先解決中東歐再考慮西進還是東進的問題,否則那麼個一戰餘燼的小小德國,是根本打不了世界大戰的——而只要這個戰略思路不變,德國就不可能去嘗試和英法結盟然後攻打蘇聯,客觀上這根本做不到,主觀上這也和自殺差不多,沒有波蘭的佔領,德國難道從東普魯士去進攻列寧格勒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