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極以北75809287
-
2 # 咫尺天南地北月缺花飛
希特勒有一個戰爭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現代熱兵器戰爭主要是交戰雙方的工業化製造業水準總PK。很多武器飛機航母坦克都是物理化工合金鍛造空氣動力學工程力學綜合產物。簡單的一直德軍突擊步槍,AK的前身,原先需要N多個零配件,高強度作戰非常容易產生故障,現在直接鑄造幾個部件,類似於汽車維修故障直接更換配件,讓盟軍武器專家看到後震驚不已。當然,最重要還要完善的後勤補給,美國即便沒有核武器任何一個國家同樣打不過他,他的後勤補給太厲害了。比如,國軍抗戰死的多最大問題是戰地醫療條件幾乎沒有做手術的野戰醫院,中彈幾乎就要死,日本則可以透過醫院治療從新返回戰場,戰後日本自己統計這些資料。糧食對於士兵而言太重要,鋼鐵意志也不能扛得住三天不吃飯,在南亞爭奪島戰時日本很多部隊生生是被餓死的。
所以,我認為希特勒的戰爭經濟學更趨向於現代化戰爭,摧毀敵人的工業,佔領對方的農業,炸燬對方的交通,搗毀敵人的煉油廠,發電廠,自來水廠。
一切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
3 # 東方森林1968
關鍵是民族精神與寧死不屈的意志,再有就是民族工業基礎強悍,戰爭時期依然保持高效的武器生產,美國確實有一定幫助但在總體戰爭保障中份額太小~
-
4 # 軍武最前哨
客觀而言,同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敗法西斯是一次“精誠合作”的完美體現,每一個正義參戰國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包括在不戰而降的法國!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在德國猛烈的攻勢下損失異常慘重,但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從希特勒決定入侵蘇聯的那一刻開始,兩線作戰的局面就已經給德國戴上了一道無形的“枷鎖”。
此後德軍更是要面對漫長的戰場縱深、惡劣的天氣以及蘇聯人頑強的抵抗。與此同時,英、法、美在西線戰爭和北非也不敢有所懈怠。以43年爆發的庫爾斯克大會戰為例,曼施坦因打的正起勁,結果西線傳來美英聯軍登陸西西里島的訊息;希特勒隨即結束在庫爾斯克的戰鬥掉頭馳援義大利......
亞洲戰場,中國以同樣悲慘的方式(縱深大、傷亡高)拖住了日軍的侵略;試想,如果沒有西線英法的牽制和亞洲中國的抵抗,蘇聯絕對會在德國和日本的夾擊下加速滅亡;假設蘇聯的一年四季都是Sunny明媚,德軍的裝甲叢集必然會悠閒地打到白令海峽......
另外,如果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恪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那歐洲戰場必然要承受更大的壓力,英吉利海峽說不定早就被德華人一鍬土一鍬土的填平了;亦或者蘇聯和德國自始至終都狼狽為奸擴大侵略,恐怕有美國撐腰的歐洲也難以堅持太久。
所以說,蘇德戰爭的勝利並非一己之力,幫助蘇聯的也並非某一個國家!而且,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忽視蘇德戰爭對於歐洲戰場的貢獻!總而言之其實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眾人拾柴火焰高!
-
5 # 心在遠方149134068
我的個人看法是蘇聯巨大恐怖的國力作為基礎,強勢的領導加上外國的支援,不論是拿破崙的法國還是希特勒的德國,都可以稱霸西歐,卻都在俄國的土地上輸的精光還被俄國一路反擊到自己敗亡,俄國的體量太大,歷史上西歐力量就沒有能力征服和統治這片廣袤的土地。
-
6 # 戰略論
關於蘇德戰爭蘇聯最終取得勝利的主要功勞到底歸誰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蘇聯一方認為功勞絕大部分是蘇軍的奮戰和本國的強大工業能力取得的,西方國家的軍援只佔據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西方學者則認為盟國給蘇聯提供瞭如此巨大數量的戰爭物資才最終讓蘇軍反敗為勝。
對於上面兩種說法都過於偏激,不夠公正,客觀來說,蘇聯能不被德軍擊敗靠的是自己,而最終反推到柏林則離不開西方國家的軍援。因為德軍的閃擊戰術就是為了在蘇聯還來不及做戰爭總動員時就摧毀蘇聯的軍隊主力,佔領戰略要地,取得勝利。所以對於蘇聯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在1941年的這4到5個月,而這幾個月顯然只能靠自己,西方國家的軍援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大量到達蘇聯以產生重大作用。1941年的蘇聯最終讓德國入侵行動遭到挫折,完全是靠的蘇聯自己,進入1942年後連德國一方也認識到徹底打敗蘇聯已經幾乎不可能,最好的結果也只能是同蘇聯停戰和談。
1942年以後隨著西方的軍援大量的進入蘇聯,加之蘇聯龐大的人力資源和本就強大的工業能力,蘇軍的軍事實力開始大大的超過德軍,這一優勢隨著蘇軍的作戰能力的不斷提高而越來越明顯,最終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後期德軍甚至不得不在1:7甚至更大的劣勢下苦戰,失敗已經註定。正是有了西方的軍援才得以讓蘇聯短時間內武裝更多的軍隊,形成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抵消了德軍的質量優勢,如果沒有這些軍援,蘇軍不可能會在一兩年內即完全奪回戰略主動權,僵持的時間還會更長,而德軍武器裝備的技術優勢會越來越明顯,很難說最終的結果如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援助的大量越野能力強的卡車給蘇軍帶來了根本的變化,得以使蘇軍組建更多的機械化部隊以伴隨坦克實施大縱深的突破,補給也可以及時的送達突擊部隊,而在之前蘇軍嚴重缺乏越野卡車,導致其坦克部隊在突入德軍防線後後繼的步兵部隊和補給難以跟上,最終被德軍反包圍殲滅,這一情況在1942至1943年極為常見。
-
7 # 陶家二爺1
很多人都有可能說。是佔了美華人的光。實際上,美華人不賣鋼鐵,石油給日本,他什麼都不是。蘇聯人的戰鬥力中眾所周知,
-
8 # 兵說
德國在攻佔蘇聯之時,不僅用這種方式讓軍隊軍心大增,信心大漲,而且還採取了一個民族分離政策。當時蘇聯的民族問題比較嚴重,所以德華人利用這點對高加索的一部分民族採取拉攏,比如許諾打敗蘇聯後予以獨立地位。
那麼蘇聯到底是用什麼方法破解了法西斯的罪惡陰謀呢?
首先蘇聯人大肆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對狹義的民族主義思想進行擯棄,大力宣傳人民要愛國,為蘇聯大家庭奮鬥。不能單單因為自己民族個人的利益而背叛祖國,到時將是樹倒猢猻散。
其次,當時蘇聯還對高加索的三個國家進行了“加強組織建設,組織人民武裝”的活動。將蘇聯的軍事組織建設到了每一個鄉村和部落當中。高加索的人民在非常嚴峻的日子當中都沒有失去對蘇聯人民團結一致抵抗侵略偉大勝利的信心。
最後蘇聯軍隊該出手時就出手,提前將300萬德意志人遷移到了西伯利亞地區,維護起來。將車臣地區的大量人口也進行了轉移,以防止德軍的分離,所以這一軍事措施非常有效,直接粉碎了德國的民族分離政策。
-
9 # 陽城導航
美國在二戰期間的確向蘇聯提供過寶貴的援助,幫助蘇聯打擊希特勒。致於說沒有美國援助,蘇聯就要亡國,這種說法也太弄玄虛了。因為蘇聯不但沒有亡國,而且活得好好的。
相反,這種說法反倒反咉了中國某些軟體人的心態,自己沒有能力,缺乏信心,一旦離開外國援助,就一天也活不下去。因此他們就用這種心態看待別人。
好了,長話短說,我們用數字說話。
這裡有一組資料,反映了二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情況:
1941年至1945年間,美國依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1600萬噸物資,而英聯邦向蘇聯提供了150萬噸物資。這些物資包括坦克、飛機、大炮、汽車、火車車頭、糧食和各種戰略物資。不過美國援助在戰爭初期並不多,1941年西方一共向蘇聯提供了360778噸物資,1942年是2453097噸物資,1943年是4794545噸物資,1944年是6217622噸,1945年是3673819噸(以上皆為發運數字,部分物資在中途因為戰爭原因損失)。透過這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蘇聯最危險的1941年,美國援助了36萬噸物資,1942年是245萬噸。這些物資對於蘇聯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在最危險的1941年冬季,幾乎看不到美援的影子。缺彈少炮的蘇軍幾乎是靠血肉之軀抗擊了德軍對莫斯科的最後一擊。
到1942年時,蘇聯的彈藥供應更是捉襟見襯,即使這樣,依靠自力更生,蘇聯都熬過了戰爭最艱難的時刻。如果依照某些人的觀點,1941年冬天,蘇聯都該亡國了。可惜,蘇聯堅強地活下來。
這件事告訴人們,老人家那句話很重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應把希望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外援爭取。
我們有些新生代,一生下來就被父母呵護,在家靠父母靠慣了,他就以為一個人沒有能力養活自己,必須靠外援才能生活。因此他不相信自已,只相信外援。在對待二戰蘇聯抗德時,也會用這種思維方式去找蘇聯的外援美國,把美援看得很大,蘇聯自身的努力看得很小,以致得出美國不援助蘇聯必亡國的結論。
這其實不是蘇聯的問題,也不是美援的問題,而是某些華人自身的問題:缺鈣!
-
10 # 李渝泉1
二戰中蘇聯肯定是靠斯大林率領蘇共的堅強領導,廣闊雄厚的實力,以及一支堅決抵抗意志的軍隊打敗希特勒德國的。當然不可否認,美國的援助也起了很大作用。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依靠自己實力照樣能打贏德國,只不過花費的時間要長,付出的代價要大,犧牲的人員要更多。反過來說,沒有蘇聯的在東線對德國的牽制,美英能打過希特勒的德國嗎?應該也能,但是他們也一樣,花費的時間要長,付出的代價要大,犧牲的人員要更多。所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能於1945年結束,這不僅僅是哪一個國的功勞,可以說是中美英法蘇等國家,聯合起來的功勞,只不過其中某個國家的功勞大一些,功勞多一些,付出的犧牲大或者付出的貢獻多。 蘇英中屬於付出的犧牲大,美國屬於付出的貢獻大。
-
11 # 圈子裡的牛牛
一個國家受到侵略,如果自身沒有強大的反侵略實力,又沒有外援救助,很可能就會亡國。在中國古代朝代的更替,現在說是民族內的爭鬥,其實在當時的人看來就是亡國了。
在二戰開始階段,德國法西斯在歐洲所向披靡,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蘇聯面臨失敗亡國的危險。
希特勒是一個天才的戰爭魔鬼,當時德國的經濟實力是世界第三。強大的戰爭機器在歐洲首屈一指,如果一開始希特勒不犯一系列戰術錯誤,集中兵力攻擊蘇聯,蘇聯有可能被擊潰。但是希特勒攻擊英法,讓斯大林加入到同盟國,德國在打敗法國,打慘英國後進攻蘇聯,英美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大量援助蘇聯。直到1945年。
我們都知道蘇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領土。戰略縱深十分強大,當時人口近2億。同時蘇聯在當時也是工業強國,僅次於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能迅速彌補現場上的損失。而德國由於發動侵略戰爭四面樹敵,戰爭損耗十分巨大,在戰爭動員方面不如蘇聯。後期由於美國的加入,工業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而蘇聯擁有龐大的盟國援助。
但是
如果當時德國進攻的別的國家,就算是有英美的援助沒有蘇聯的國家條件也是抵擋不住德國的進攻的。到外面的援助雖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主要是蘇聯人民的頑強抵抗才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第一,依賴於強大的政權體制,能迅速無條件的集中所有的資源為戰爭服務。
第二,依賴於三個五年計劃建立起來的強大的工業基礎,特別是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工人。
第三,依賴於俄羅斯民族的戰鬥意識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
第四,依賴於遼闊的領土和嚴酷的天氣。
第五,依賴於發達的鐵路交通網線。
沒有外援,德國也不可能戰勝蘇維埃俄國,這是一支不是德國的體量所可以戰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