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飲珠江

    答:因為儒家學說並不能富國強兵,這已經被事實證明了。腐儒誤國不是虛言,而春秋戰國(回答這個問題,不能拋開戰國單獨說春秋,故後文將這兩個歷史時期共述),乃爭霸圖強之世,此消彼長,生死存亡。如此嚴酷的環境,自然不允許繁文縟禮歌功頌德偽善扯蛋的儒家施政。

    反觀彼時之強國,往往任用法家人才,短時間內國力大漲。前有李悝相魏,後有吳起強楚,一直到商鞅仕秦,法家先賢屢屢創造富國強兵的輝煌。以至於商鞅集法家大成,助孝公十年生聚,造就強秦,其後秦人奮六世之餘烈,滅六國,一天下。煌煌大秦,輝耀千載!

    設若孔丘見用於先秦,腐儒空辯於雍城,赳赳老秦推崇的不是商君、武安,而是孔丘孟軻,那麼中華民族的歷史必將改寫,也必將遜色,秦也不可能在戰國中期驟然崛起,威加海內,能不能活到那會兒都是個問號。

    所以,樸實強悍的老秦人不讓孔子入秦,真的是秦人之幸!說直白點:想爭霸就別用儒!當世亦然!

  • 2 # 和庸

    謝謝邀請!在春秋這個時期,各路諸侯窮兵黷武,分崩和離弱肉強食。各國連年征戰國窮民困。秦國依託漢中之地,變法強國。終於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王朝。看似秦王朝的建立,是變法的成功。與儒家思想沒有絲毫的關係。尤其是秦國曾經拒絕孔子入境。有人就認為儒家思想不能夠強國富民。

    其實秦國的建立強盛。是那個年代弱肉強食的結果。只能強盛一時,卻不能夠生生世世昌盛下去。因為沒有文化的根基。試想一座高樓大廈,卻沒有牢固的地基,它會屹立多久呢?所以僅僅過了幾十年前,秦王朝便消亡了。秦國的滅亡繼往開來的是大漢王朝。漢朝之初休養生息穩定了國基,但還不能夠富國強民。漢武大帝霸除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文化走上了治國的舞臺。中國也因此開始了一代又一代的強盛王朝!

  • 3 # 枯榮說

    首先,春秋的混亂結束與“三家分晉”,這是歷史的流向性決定的,也是權力的分水嶺。從“三家分晉”開始,原來集中在貴族手中的權力開始下放,由士大夫取而代之,而在之前,所有的權力都是周王封賞所得。

    而題主想問的應該是,為什麼統一六國的是不注重詩書的秦國。

    那麼,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那段歷史的粗淺瞭解,在此妄談一二:

    並非秦不讓孔子入境,是孔子不去

    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春秋末期,秦國在士大夫眼中尚未開化,孔子講究危邦不入,所以他周遊列國之時,秦國根本不在規劃之中。不要再說秦國不讓孔子入境了,這個鍋秦國不背。是孔子看不起秦國,不是秦國瞧不起孔子代表的文化人。

    而秦國確實不用孔孟之道,這是因為商鞅變法導致的。《商君書》曾明確表示:“仁義不足以治天下”,秦國用商鞅變法,以商鞅之法為秦國圖強的根本,商鞅棄之,秦國亦棄之。

    為什麼秦國能結束混亂的諸侯割據?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方面源於秦國變法的深徹,雖然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都相繼變法,但是隻有秦國的變法是真正徹底的成功了;另一方面在於秦君的明睿,各個國家的國君在戰國末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犯渾,但是秦始皇之前,六代國君沒有一個在執政期間犯過決定性的錯誤,就連被人詬病最多的秦武王,也是一位被歷史誤解的好君主,否則也不會諡號為“武”。

    這兩方面的原因,是秦國能結束混亂局面的決定性因素,雖然之中仍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我認為,這跟學不學孔孟之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最後,借用《射鵰英雄傳》裡一首小詩:

    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

    當時尚有周王在,何事紛紛說魏齊?

  • 4 # 大秦鐵鷹劍士

    孔子的儒家思想雖然志存高遠,理想遠大,但是根本不適合當時春秋與戰國時代的大爭之世。儒家治國理念有三:其一、以周禮治天下;其二、以仁義道德理民;其三、以義兵平定天下。春秋之世:禮崩樂壞,瓦釜雷鳴 ,高山為谷,深谷為陵,正是一個大變革大改變的時代。春秋以力征而霸,戰國以力征而王,誰用仁義治國,則誰必定滅亡。

    孔子自已不願意入秦,而非秦人不讓孔子入秦。在孔子的思想中,天下中心在周王室,天下文明在齊魯衛宋,秦人居戎人之地,與戎人雜居,自非華夏族類。匡扶王室,平定紛爭,必定不是秦楚這樣的蠻夷之國。孔子不如秦的兩個主要原因是:孔子為天下傳播學問,自然不願前往蠻夷的秦國;另外孔子周遊列國,窮困潦倒,生計都成問題,去秦國那麼遠的地方,自然是心有不逮,力有不足!

    秦國雖居戎人之地,但是關中本是西周故土,是秦人與戎人血戰才得到的領土,因此秦人與戎人有本質上的差別。秦國本是周王室養馬部族,因平定戎人之亂,護送周王室東遷有功,才始封為諸侯國。秦國立國後,在文化禮儀上全盤接受了周文化,算得是周文明的正宗嫡傳人。秦穆公稱霸西戎,也用的是儒家的思想在治國,百里奚也是儒家名士!所以我認為孔子不入秦,是因為沒有錢財支援他入秦,他不得不回魯國當官養活自已以及弟子!

    秦國能結束至春秋以來五百多年的紛爭,靠的並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是衛鞅的法家思想。說白了,在戰國之世法家才是圖存求強、勘亂平爭的治國利器,儒家思想只是個人修身養性的學問而已。秦國自穆公之世,四代亂政,人治之患猶烈,國家內憂,未惶外事,三晉攻奪秦國河西之地,諸侯卑秦,不與會盟,醜莫大焉!而從秦孝公拋棄儒家治國學問而接受法家治國學問後,秦國六代七王都堅持法治,終於統一了天下,秦人終於大出於天下!

  • 5 # 九月風滿樓

    孔子沒入秦,不是不想,是因為有楚國的阻攔,怕孔子去了會使秦國更強大。

    孔子當時被圍困於陳蔡,絕糧七日,也是陳蔡不想讓他入楚,“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擔心會讓楚國更強,危及陳蔡。

    再往前,孔子為什麼離開魯國,一方面也是因為治政有方,魯國日益強大,齊國怕了,用了反間計把孔子拿下。

    “足食,足兵,民信之”是孔子的治國思想。俗話說,弱國無外交,時任魯國司寇,卻能在與東方大國齊國會盟於夾谷之時,索回被齊國強佔的三塊土地。何也?一張利嘴,兩支大軍,不光能說會道,更能軍事與外交併重,相當於一個廉頗再加個藺相如。

    孔子絕非後世腐儒所能比擬,當時各國不用他,不是不想,而是害怕。士大夫怕孔子搶他們位置,諸候怕其他諸侯用他。然而諸候自己說了不算,只能聽士大夫的,自己也不敢用。

    當時楚國主動邀請孔子,為啥沒用?印象裡楚王在孔子來的時候死了,新王被那些士大夫騙了,說你有像子路那麼英勇的統帥嗎?你有像子貢那樣能合縱連橫的外交家嗎?你有像顏回那麼仁德的名士嗎?你有像宰我那樣三寸不爛之神辯手嗎?都沒有!孔子三千弟子,個個忠義無雙,你就不怕整個國家都落他手裡?嚇得楚王啥也不說了。然後假裝介紹孔子入秦,又暗地阻撓,如此種種。

    沒詳細查閱資料,大致事實不差。總之一句話,孔子在當時絕對是天縱之才,門下弟子更是人才濟濟,別說入秦,就是給他個小國治個十年八年,秦國估計也甭想出頭了。

    一家之言,可能失之偏頗,但求大意如此。

  • 6 # 呆念想

    中國早期政治謀略,以及漢後到清朝民國政治學說大體就分兩大類,一類是適用和平盛世的治國說,那就是孔子及弟子梳理的先秦商周政治管理文明說。另外一類是適應爭鬥戰亂的救國發展說,荀子及韓非子等法家加道家政治說就是二種政治說。孔子的主張在軍事獨載,反對文人商人的秦國當權人眼裡格格不入,秦華人不可亂吟唱詩歌。孔子是積極收集中國先秦各國詩歌的大編輯,他還聞邵樂數曰不知肉味。孔子又崇尚先秦商周文明規禮,又喜歡秦華人明令禁止的各國詩樂。秦華人怕他來了壞事唄。

  • 7 # 白馬非馬1001

    秦國有崤函之固,

    英國、日本有大海環繞,

    美國亦有兩洋阻隔,

    俄國、女真、蒙古、後金有極寒無人區為後盾,

    地理位置很重要,防禦成本低,可數世持續經營積累。

    相比之下,德國、奧匈、宋朝就杯具了。

  • 8 # 有想法的人2

    我看很多人回答問題,都是奔著批評孔儒去的。似乎孔儒死中國就生,實在有失公允,也讓人心痛。儒學不過是中國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平凡的很,是後期中國主動選擇了儒家治國,可見他當時是先進的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也造就了漢帝國的偉大昌盛。也沒聽說過儒家的學問對漢帝國的文治武功有什麼掣肘,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唐朝,華人的尚武之風都不曾減弱,而中華文明卻蔚然成風,越變越美麗越迷人,這裡豈能沒有儒學的功勞??草原文明崇尚武力幾千年,直到現在還是文明的沙漠,光崇尚武力行嗎??是時代在發展,儒學在某些方面是跟不上,但我們絕對不能以鄙夷的眼光去看儒學,儒學在歷史上已經做得足夠好了,時間足夠久了。華人如果真的嫌棄儒學,就請你們多出幾個大學問家大哲學家,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一樣。用哲學科學的筆將儒學批倒,而不要在這裡像怨婦潑婦一樣的仇恨偉人,聖人。他多想休息,不再管這2000多年後的事,華人就是含著她的乳頭不放,還在嘴裡含混不清地罵他,我真的好心痛他,我們就是這樣無恥的對待先人和聖人的。世界上到哪裡去找這樣無恥的後人,未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蜂蜜怎麼喝最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