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那個“叩函”的解釋最坑人。

    此句源於元朝王磐《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鑑序》之中,原文是“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叩函發帙,靡不具焉。”結合上下文,不難解釋出來。小可認為

    叩,原指敲打之意,後來也延伸為古代的一種禮節,比如叩頭,叩謝,叩謁等。小可認為這裡這個叩應當理解為“研究,分析”,即“叩詢”中的“叩”,指詢問之意。

    函,指原指盒子,後來指盒子中的信函,信件,公文。小可認為,這裡指的是古代的文獻資料。

    叩函,應當是指研究古代歷史文獻。

    當然,這個詞很可能有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古代的公文(聖旨,規章)之類的意思。就是比如司馬光有“叩門致書函”的詩句,可以理解為,恭恭敬敬地編寫史書以獻給世人或朝廷。

    發,指交付,這裡可以引伸為印刷推廣。

    帙,指整理書藉。

    發帙,就是將完成《資治通鑑》的編寫並且刊發推廣,以彰大道。

    如果僅僅是指原意,那麼叩函就是歷史資料中的公文部分,而發帙就是歷史資料中的書藉部分。大意就是體現《資治通鑑》在資料選擇的廣泛和細密,強調其著作態度的嚴謹。

    靡,無的意思。所以靡不就是沒有不的意思,即雙重否定。典故源於《詩經•蕩》,原文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後世人多用這個詞語來表達負負得正的意思,比如陸游詩句“吾君愛民靡不到,黃紙字密如吳蠶”,比如白居易詩句“庶政靡不舉,皆出自宸衷。”

    具,同“俱”,指完備、詳細,都,全面之意。

    因為第二句有“靡不”二字,所以前面的文字應當是並列關係,興邦,善俗,匡君,立朝,那麼叩函和發帙也應當是並列關係。如果說“叩、函、發、帙”詞性明顯不同,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叩函、發帙”,前面的什麼興邦,善俗之類的都是大道,都有高度,那麼這個地方應當是細小,碎密。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靡不具焉。”

    小可不敢說自己的解釋是對,本來讀書就少,手上資料更少,只能做為一塊磚了,等待那一塊“玉”的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派遣核潛艇奔赴海灣地區的意圖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