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襲青衫汗浸染

    水稻從移植到幼穗分化為分櫱期,有效分櫱期一般在秧齡45~60天的營養生長期,秈稻早一點,粳稻略晚一點,這段時間分櫱的分櫱株,有較長的營養生長積累,株壯穗大結實率高,是決定高產的關鍵,單株分櫱一般為3-5個分櫱株為宜。

    在其之後分櫱株,由於營養生長時間短,導致幼穗分化不充分,行不成有效產量還分散了植株的營養,這 就是所說的無效分櫱。

    一般透過曬田(降低水分供給)來控制無效分櫱, 促早控晚,就是這個道理。

  • 2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的正常分櫱,是移栽水稻的產量保證。水稻的分櫱和天氣情況、肥水管理方式以及秧苗情況等息息相關。那麼水稻分櫱什麼時候能停止?怎麼控制無效分櫱?

    正常來說,水稻的分櫱是需要人為控制之後才能逐漸停止。否則即便是在進入生殖生長期,還是會從根部一點點的冒出一些小分櫱。而且,肥水管理不到位,在進入水稻分櫱後期之後,還是會繼續的萌發新生分櫱,也就是咱們所說的無效分櫱了。如果想讓分櫱正常進行並且能夠在分櫱末期達到目標莖數之後能夠停止分櫱。就需要合理的使用氮肥以及合理的曬田。透過合理的田間管理方式來抑制無效分櫱的新發,減少養分的浪費。同時,也是為了保證生殖生長期的養分供給。

    之所以出現過多的無效分櫱,就是櫱肥施用過多、移栽密度過大、長期淹水等原因造成的。特別是移栽密度過大,可能會很早的就進入封行、鬱閉階段。這就需要在這個時候儘早的觀察是否達到了目標莖數。如果達到目標莖數的80%,就需要及時的曬田了。否則,放任分櫱繼續或者曬田過晚,就會出現苗數過多、穗小、無效分櫱多、無效穗較多的情況發生;

    其次是櫱肥施用過多。氮肥是作物生長所必須的,但是不能盲目的使用。氮肥使用多,前期長勢好、分櫱快且多,但是如果不能及時的曬田、噴施蕓薹素和磷酸二氫鉀就會出現植株旺長、無效分櫱過多的情況。這就需要及時的曬田、噴施抑制作物旺長的激素來改善這樣的情況。

    所以,水稻的分櫱是需要人為控制才能停止分櫱的,否則就會消耗太多的養分來供給無效分櫱,造成肥料的損失和產量的下降。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3 # 神農35

    在實際生中水稻分櫱是正常的營養生長,分櫱能力的強弱與品種的生長特性,秧苗素質,和返青分櫱階段溫度和在培管理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關係。

    水稻在什麼時候停止分櫱?

    水稻栽插後,返青分櫱,包括初櫱即一次分,二次分櫱,盛櫱期,及分櫱末期即分櫱臨界期。也就是水稻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臨界點,以寒地水稻為例,水稻分櫱末期的臨界葉齡期為倒五葉(即第8葉片),一般我們大田生產,分櫱能強的品種基本上滿足單位面積的生長量,一般分櫱能力稍差一點的品種,也基本上達到生長量的80%左右,此時段也就是我們曬田控櫱的關鍵時期,分櫱能力強的品種,可根據田間長勢適時適度早控櫱。避免因控櫱過晚造成分櫱過多,甚至延長分櫱期,以至於增加無效分櫱,出現無效果穗,與正常植株爭光,爭肥水養分,由於個體生長量大導致群體密度過大,田間過於密閉,通風透光性差,影響生長前期碳水化合物的積累。

    實際生產中我們田間稻株分櫱多少,分櫱時期長短與土壤肥力條件,施肥多少,早晚有必然關係。

    田間觀察,一般正常生長,不受外因影響的情況下,水稻在轉入生殖生長階段,長穗初期,第一原基分化階段,(即9.5葉期)水稻植株最後分櫱也在兩片葉以上。基本上自然終止分櫱。或稍晚一個葉齡期(即10.5葉期)。往往在這個時期終止分櫱,多為勉強成熟的無效小穗。青粒,不實粒多。

    那麼如何控制無效分櫱呢?

    實際生產中,我們田間造成無效分櫱過多無非就是:施肥總量過大,偏施氮肥,分櫱肥施用過晚,在此基礎上,穗肥施用過早,沒能及時查田曬田控櫱等因素導致無效分櫱增多。

    根據以上總總,我們應把控好以下幾點,

    1.根據地塊確定合理的施肥總量(包括基肥,返青分櫱肥,調節肥,穗肥)。

    2.育壯苗,合理栽插,早施返青分櫱肥。促秧苗早生快發。

    3.最晚施用分櫱肥,其肥效應確定反應在分櫱臨界期以前。切莫施用過晚。

    4.科學田間肥水管理,根據田間長勢確定單位面積生長總量的80%,應及時查田曬田。

    所以我要想控制無效分櫱,又能增加有效的分櫱,我們就把握分櫱肥施用在科學合理之間。

    我們分櫱期追施氮肥,為使分櫱期盛葉位見肥效,就必須在返青後立即施用。所以我們分櫱肥應施在4~5葉期,將肥效反應在1~2個葉齡期,即6葉期。

    如果施用二次分櫱肥可在6葉期施用,將肥效反應在分櫱臨界葉位之前。過晚施用,肥效將出現在分櫱臨界葉位以後。雖然有增加穗櫱作用,但易增加無效分櫱。

    總體分析看,我們所種植的早熟粳稻,田間營養生長期短,分櫱和穗分化關係為重疊型,所以我要掌握好施用分櫱肥最佳時期,避免晚施,偏施氮肥,同時我們還要清楚一點,水稻秧苗栽插後,一個月左右即進入幼穗分化,在施足基肥和分櫱肥的情況下,稻株體內會含氮量較高而進入幼穗分化期,很少因缺氮影響枝梗和穎花分化。分櫱期施肥可起到增櫱,增花的雙重作用。所以此時沒有必要早施穗肥,施之,反而會適得其反。增加無效分櫱,增加感病機率。所以水稻控櫱,我們還是要根據以上幾點,結合生產中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實施控櫱方案。

  • 4 # 農業老徐

    水稻返青分櫱期,是指水稻栽秧到幼穗分化前的這時期,這段時期的長短,隨著氣候、品種、栽培條件等而不同,一般要經過40-50天。早返青有利於早發分櫱和形成壯櫱,延長營養生長期,同時也為早熟,高產創造有利條件。

    水稻從移植到幼穗分化為分櫱期,這個過程約經30天左右(因品種、植期和育秧方式不同,而有變化)。分櫱期又可分為回青期(移植的)、有效分櫱期和無效分櫱期。

    回青期:移植的秧苗,由於在拔秧、運秧和插秧過程中受到損傷,叫做植傷。因此,在插秧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復原轉青而長出新根,這段時間就稱為回青期。回青期的長短與植傷的大小有關,植傷小的回青期短,植傷大的則回青期長。一般在插後5~7天可回青。如早稻選擇在晴暖天、晚稻選擇在陰涼天插植的易回青;鏟秧的比拔秧的早回青,鏟秧的有的沒有回青期(即插後不會轉黃)。

    有效分櫱期:回青後如條件適宜,即可從假莖基部葉腋的腋芽伸出新株,這就叫做分櫱。當全田有10%的植株發生分櫱時,為分櫱始期;有50%的植株發生分櫱時,為分櫱盛期;有80%的植株停止分櫱時,為分櫱終期。當分櫱的莖數與分櫱長成的穗數相等時,稱有效分櫱期。在一般情況下,分櫱開始後的10天左右,長出的分櫱多數能成穗。

    無效分櫱期:一般在插秧後20~25天以後所發生的分櫱,多數在中途停止生長而不能出穗,實際是浪費養分,所以叫做無效分櫱。此時稱為無效分櫱期。因此,在栽培上要在有效分櫱終止期以前,即插秧後20天以內,採取有效的措施促進早分櫱、多分櫱;在有效分櫱終止之後就要控制無效分櫱。這樣才能使水稻穗多、穗大和減輕田間廕庇現象,實現穩產高產。

    水稻無效分櫱,除了自身不能結實以外,還對水稻的正常生長帶來影響,主要有3點:

    1、消耗養分

    無效分櫱雖然不能抽穗或不能結實,但是它還是在不斷的消耗養分,影響有效分櫱的生長,田間數量過多的話,還會造成減產。

    2、影響通風

    無效分櫱過多,田間空氣的流通性就較差,在播種前,就一直提醒大家,不要過密,而無效分櫱過多,間接的使田間密度增加,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

    3、病蟲害加重

    當無效分櫱過多以後,大家可以看出,水稻生長或多或少都會造成一些不好之處,出現發黃、發蔫症狀,抵抗力相對減弱,而這時候病蟲害乘虛而入,增加了病蟲害的嚴重程度,無緣無故增加農藥成本。

    以上3點影響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所以,針對此,我們要採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提前預防,儘量控制水稻無效分櫱的數量,促進最終的高產,以3個方面來說:

    1、合理追肥

    以插秧田來說,當水稻插秧後一週到10天左右的時間,水稻即將進入分櫱期,這時候處於早前,一般都會形成有效分櫱,所以在這個時期,注意追施分櫱肥,使用金科德矽肥,以此來保證水稻的分櫱正常進行。

    2、合理灌水

    “薄水分櫱”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聽過,意思是在水稻分櫱的時候,要淺水灌溉(3-4cm即可),結合分櫱肥一起,在分櫱肥施入後,一週內保證田間有淺水,如果沒有,則及時灌溉,當田間分櫱數足夠時(一般情況下,1平方米有400左右的分櫱即可),進行排水曬田,以此來控制無效分櫱的形成。

    3、注意病蟲害

    分櫱期時,病蟲害的管理要跟上,比如該時期,常見的蟲害有稻潛葉蠅、稻水象甲、二化螟等,病害有葉瘟病、紋枯病等,建議提前預防,一旦田間發現病蟲害後,在早期就打藥防治,具體藥劑,根據具體的病蟲害進行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玩絕地求生最低配置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