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蚊子的小可愛呀
-
2 # 茶後餘生
最近剛好在研究茶文化,所以斗膽發表一些淺薄的見識。
茶,蘊藏著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它不但與歷史同在,也是見證歷史的萬物之一。在不同的文明之下,茶都演繹著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也附加了不同文化,只從茶杯注入一種時代的文化之後,茶不在是茶,而是一種時下的文化。
在中國不同的年代都有著不同的茶文化,甚至在不同的領域也演繹著茶的不同文化。
對於我來看,茶可以讓人們慢下來,茶可以讓心寧靜下來,茶可以讓思維清明起來,那一刻茶是靜心的文化載體。
茶可以讓人們享受閒暇的品質,專注於簡樸的生活而活出不簡單的人生,這就是茶是人生之道。
茶可以讓人們享受“五味”之中,讓附著的心靈塵埃被洗刷,只是存在於當下,這一刻茶就是療愈的能量。
當茶遇見文化,一定會帶給茶永恆的道路,品茶即是品味人生百態。
-
3 # 光照人有機茶
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飲早在幾千年就成為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長達千年。在唐朝中葉,一位早年出家,後來又還俗的和尚——陸羽,痴迷於茶道,於是總結前人的經驗,完成了專於茶道的《茶經》,這是全世界第一本全面寫茶道的書籍,為了完成這本書,當時的陸羽還被視為玩物喪志而諷為「茶博士」。
不過後來,因為這本書,飲茶之風吹遍大江南北。上至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嗜茶,也就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後來,茶遠洋海外,飲茶之風盛行,逐漸成為時尚的潮流。
茶是華人的國飲,早已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這種習慣給愛茶的華人帶來很多益處,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維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具有明目、清腦、利尿等功能,能使人延年益壽。不只是華人這麼認為,甚至世界各國都公認茶是天然的健康飲料。
不過只說茶是健康的飲料,那遠遠不足以體現喝茶的樂趣。
品茶講究意境美。或於幽靜的林間,或於靜謐的茶室,或於市井的街頭小巷,三五好友,聊聊生活,談談人生,追憶那些年那些事,不失為生活的雅興之舉。
品茶是一種精神上的釋懷,即是人們常說的,茶如人生,品茶如品人生。
喝茶喝的是滋味,時間長了,喝的可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一種內心深處的心境和人生的滋味。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在一年之中的不同季節或一日之中的不同時間,喝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滋味,像極了生命中或喜或悲的時光。
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時光佔大多數,而心靜下來,茶裡總有你想要的滋味。
-
4 # 柯珂666999
對茶,不管是文人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還是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
個人都還是覺得它就是喝了提神益思,解渴的飲料而已
-
5 # 綠豆芽
茶葉的圈子主要存在幾個群體,喜歡喝茶,無非是從喜歡茶味開始的,頂多算是一種生活消遣,“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都是生活氣息。
至於飲茶久了,生活閱歷多了,開始研究茶道,學習茶禮,順便來點琴棋書畫詩酒,這也正常,倒不是裝文化,單純的是精神上的追求。還有一種禪茶,身穿漢服、棉麻古風裝,不僅惜福感恩,還會焚香作伴,這可以看做是一種高雅的儀式感,以上都是個人飲茶之餘的愛好,無高低貴賤之分。
大家有各自的看法,也有各自的態度,都有理,也都說得通,所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自個選擇不同。但對於剛入門的新茶友,可要慎重了,坑是不少的,誤區也是很多的,特別是各種自稱專家的茶葉大師、茶藝師、評茶師等,這類人很多,而且十分活躍。雖然茶席擺的精緻,泡茶手法好看,但那與茶的本質無關,也與道德無關。
1、對茶的認知:
建議剛入門的茶友,用平常心對待茶葉,就像蔡瀾先生所說:“茶是平民的飲品,我是平民,這一點,我一直沒有忘記。”茶並不高貴,生活中的一番鮮味而已,不必太過重視講究。品茶的時候,希望大家做到客觀真實,不必互相瞧不起,喝綠茶多了,瞧不起紅茶,無論茶有多好,就是偏執的認為差,甚至轉而人身攻擊,你這個人喝這個茶,說明你人品不好。這沒有意義,素質更重要。至於什麼茶文化、茶道,也多了去了,可以加入,但別被忽悠,茶文化、茶道一點也不玄乎,也不神秘,至於中國的“茶文化”和“茶道”,那可真是醜態百出,別被所謂的大師、茶商打著“茶文化”忽悠,茶就是茶,亂上價值的可不是啥“好東西”。當然,如果你喝茶追求的不是茶味,那就另說了,大機率是業內人士。
在茶方面,誤區也不少,就拿這個沖泡水溫來說,也不知道是誰先提出的,例如泡某某茶要用85度左右的水溫。導致現在全網都是一套說法,照搬跟風。茶的製作工藝,殺青和烘焙環節等高溫環節,這溫度都超過100度,如果茶怕沸水太燙,那這高溫工藝怎麼說,難道說已經把茶“燙死了”,死茶不怕開水燙?
針對水溫,只有沸水才能將茶的香氣和內質完美沖泡出來,這樣雖然容易使茶湯變濃,但茶味無疑是最好的釋放。大家也不必誤會,沸水完全可以沖泡茶葉,溫度低一些也很好,較低的水溫可以降低咖啡鹼和茶多酚這類苦澀物質的浸出,也就是可以降低茶湯的苦澀味,尤其針對綠茶。所以,用低溫沖泡是完全可以的,但用沸水沖泡也是強烈建議的,並不會燙壞茶葉,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網上所言不可信。
除此之外,用沸水泡茶,其實可以使茶葉的缺點暴露得更加明顯,例如茶葉的製作工藝有瑕疵,高溫沖泡可以最大程度激發的茶香,這時茶香中如果帶有異味,則很容易被發現。高溫下,茶的物質浸出速度也會加快,茶湯快速變濃,那麼茶的滋味有問題,例如有青味,滋味寡淡有水味,過於苦澀等會被馬上感覺到。所以,如果在置購茶葉時,老闆用溫水泡茶,並囑咐你也這麼泡,不然味道會大變,這可能是在掩飾茶的缺點,提前給你挖好坑。
2、學茶要靠“喝”:
飲茶經驗的積累,就是多喝多品,可不要急於求成,也沒有捷徑可走,這飲茶可不似學習,沒有天賦一說。只要肯花心思培養嗅覺和味覺,才能最快程度的增長飲茶經驗。越愛飲茶的地區,懂茶的人越多,像福建、廣州,這是說起茶,被提得最多的兩個地方。茶的製作工藝,山場等知識可能不清楚,但一款茶是好是壞還是能喝出來的。對於喝茶,其實“名產區”,“高海拔”,“名茶樹”等概念雖然重要,但無需追捧,一款茶味道好,喝到覺得值就完事了,還是那句話,想喝懂茶,重點在喝,長期喝茶培養,才能快速積累經驗。如果喝到了次茶,先別埋怨,先記住這股不好的滋味和香氣,下次遇到可以馬上判斷出來,不掉坑就是了。
3、別跟風,不搞情懷:
“大師制”,“純手工”,“名茶場”,“古茶樹”等,這些給茶附上的概念和情懷,是重點,但不是必須點。這些概念,情懷集於一身,還是無法保證茶是好茶,茶的好壞是原料和製作工藝決定的,製作工藝的重要性遠超原料,原料不是來自出名的山場,但製作工藝完美,成茶後的質量可不會比那些名山場的茶差,甚至還要好,此茶是好茶無疑,再說,還有無數不出名的茶山,那裡面的茶鮮葉比名山場的還要好。這些概念和情懷,不是好茶的附帶,本質與利益有關,無需追捧,更不要跟風,也要小心被忽悠。
4、茶禮:
這裡說的茶禮,不是說茶道、茶文化、傳統茶禮,而是說的做人待事的基本禮節要到位。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顧全自己面子和素質的做法,去他人家裡做客,主人利落泡茶遞上,無需行什麼扣手禮,簡單說聲“謝謝”便可以了,這是禮貌。與他人一起品茶時,應該尊重別人,對別人的沖泡別指手畫腳,也不要隨意貶低人家的茶葉,味道不對自己的口味,那就少喝點,或者跟泡茶人說請泡濃些,不要感覺自己一身優越感。被別人邀請品茶,那得用心去品,別急著下結論,委婉一些,不要“章”口就來:“你這茶就是個屁。”又說髒話又直白,這不是找著不痛快。
回覆列表
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七個東西,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就包括茶,茶是世界公認的健康飲料,適時分人的飲茶,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我認為對於茶的態度,普通人就把它當其它另外六個東西一樣對待就行,把它當做一個生活必需品,每天喝幾杯,它就和平時吃飯一樣平常。找一款自己喜歡的、價格也可以接受的茶,用最簡單的方式沖泡,品飲就行,日常喝茶我也得我沒有必要講究器具什麼的,並不是一直都會有空有條件按規範的沖泡方法沖泡。現在飲茶文化的風氣日漸興起,各種天價茶,天價茶具被炒的很火熱,難辨真正的價值,對於茶文化的愛好者,也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也可以進行收藏。當然,對於這種帶走文化色彩的商品,最好有具備鑑別能力再購買,畢竟現在市場上的茶葉品質參差不齊,容易被騙,建議最好選擇大一點的品牌購買,品質也會有保障。消費也要理性,像曾經風靡一時的“大師小罐茶”它的廣告打的是如此之響,但是仔細一琢磨就能明白這就是個騙局。總之呢,茶的屬性首先是作為一種飲料,其次才上升到文化。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量力而為,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