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源說

    我覺得說的沒錯

    有人說康乾盛世,但是應該是康雍乾盛世,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從康熙說起吧,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而他的功績也確實不可磨滅,除鰲拜,滅吳三桂,收臺灣,平葛爾丹。這一件一件的除了殺鰲拜沒動用太多的錢糧,剩餘的哪部分消耗的不是錢糧,打仗打的都是錢糧,等到雍正接手的時候其實是一個爛攤子,康熙自己也是知道的,當時的糧食沒有多少國庫只剩餘幾百萬兩。

    而到了雍正時期,雍正剛剛接手就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把欠國庫的款追繳回來,懲治貪汙,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這些政策來殷實國庫,但是這種情況下年羹堯的軍費支出也是不少的,雍正的勤勞沒得說,一年只有生日和過年的時候休息一下,他在位期間總批覆奏則10萬多字,僅僅在位13年,就是勞累而死的,辛辛苦苦的幹了一輩子,可以說雍正是最勤勞的皇帝了,但是平時人也看不出他的功績,但是能夠在死的時候讓過苦恢復到六千多萬兩足見其對於政務的功勞。

    乾隆時期,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鼎盛,認為自己是堂堂大清帝國,還看不起外華人,得意洋洋,覺得自己治理的這麼好,百姓安居樂業,沒事幹出去玩兩天,認為自己可以和康熙皇帝媲美。他其實是在啃雍正的老,沒有雍正為他攢下那麼多錢糧,幹什麼事能幹成啊。

  • 2 # 大衛思想

    我也不認為乾隆皇帝之世被稱為“盛世”。

    文治方面,只出了一個《四庫全書》,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完全可以說是“流水線式”批發、製造歷史的典範,其間焚書、毀書、造書,就不必說了,僅僅因“文字”之故就殺了多少人?

    武功方面,打小金川,出動的兵力比小金川全族人都多,還打了三次,耗銀:十年財政收入!此項也被收入“十全老人”功績之內,可笑。

    民生方面,明朝天啟年間,西人在日記中記載:(中國的)農夫普遍比歐洲的(農夫)生活體面而遵嚴。而乾隆時代,在江南,歐洲人的日記中則“衣不蔽體”而官員“遵嚴無限”(老馬嘎爾呢)——這可是“盛世”!

    更不要說嘉慶初年白蓮教席捲七省了。

    所以說“康、乾紙面盛”!

  • 3 # 品小說的人

    他是繼承父親雍正的遺產,繼承財產不算啃老。他花的錢裡要是有他自己賺取和存的,就不算啃老。要是他花的都是他爸爸剩下的,就有點啃老的意思,但也不是真正的啃老,因為雍正已經不在了,他才花他爸爸遺留下來的國庫裡的存款。

  • 4 # 小南史

    很多人覺得乾隆皇帝的六次下江南,花光了雍正皇帝的積蓄,清朝也是從乾隆時期開始衰弱的,其實不然。

    乾隆帝在他40歲到75歲這一段時間裡面,一共進行了六次下江南,雖然明面是去巡查,更多的是去遊玩,那麼乾隆皇帝這六次下江南,開銷的多少國庫的銀子呢?大清的國庫是不是真的因為這六次下江南就已經見底了,到了需要依靠處死和珅來填國庫了呢?

    乾隆帝每次下江南,隨行人資料記載大概是2500人左右,而且還得預先準備,提前一年左右的時間進行安排,對路線有著要求,所以需要對道路進行修整,沿途遇見河流還要徵用民船及勞動力進行服役,所以一般認為乾隆帝下江南花費之上在2000萬兩白銀以上。

    就算是花費2000萬兩白銀,這也確實不是一筆小數目,但是要指出的是,這些錢並不是完全由國庫所出,更多是向民間及商人攤分,乾隆年間的大清國庫其實一直都是保持盈餘,就算是到了乾隆後期也是,據史記載,乾隆初期,戶部庫銀大約為3000萬兩左右,到了乾隆後期一直都是5000-7000萬兩之間。

    但是,乾隆下江南這些錢除了明面上的,應該還有其餘花銷,但整體來講,乾隆花光了雍正的積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沿路裝飾費用:比如要求路過的房屋全部刷上漆,而這筆費用乾隆是不會承擔的,另外對徵用的縴夫一般只給予1/10的工資,以及無償徵用民船等等。

    商人捐款貢獻:兩淮和兩浙鹽商大出血,有跡可查的捐款達到400萬兩左右,另外各處供居住的40多處行宮基本都由商人負擔。

    乾隆對鹽商的稅收減免:在第五次南巡免除了兩淮鹽商未交稅銀120萬兩,淮南商人200萬兩,第六次南巡免除稅收160萬兩等等,一方面讓商人捐款,一方面又用免稅獎勵。

    所以雖然花費總統計約2000萬兩左右,但實際給民間造成的負擔應該遠超於此,但是如果說乾隆的六下江南花光了國庫積蓄,也是不對的,但是這六次下江南的間接費用肯定遠遠要比明面上的多的多。

  • 5 # 凌煙閣論史

    這個說法有失偏頗啊。

    不說別的,就在維護國家統一、開拓疆土方面,乾隆的武功是值得稱道的。

    首先,乾隆鞏固了其父雍正改土歸流的成果。

    雍正從1726年開始對西南的雲貴川地區土司制度進行改革,一律取消土司制度,把人丁進行編戶齊民,由朝廷派官員管理。

    這個工作雍正做了十年,完成了。但是,那些既得利益階級的土司貴族不甘心,還要反撲,反抗清廷。

    因此從雍正末期的1735年,土司就有反叛的,乾隆上臺後,大力鎮壓,鞏固了改土歸流的成果。

    其次,鞏固並加強了清廷對西藏的統治。

    1750年,西藏有個郡王珠爾墨特那木札勒,發動了武裝叛亂。乾隆派軍入藏,平定了叛亂。隨後,乾隆藉此機會廢除了原來的藏王制度,嚴格控制西藏貴族的特權,大大削弱了這些貴族的力量,提高了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的權力,使清廷對西藏的統治更加有效。

    第三,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把新疆納入大清的直接統治。

    準噶爾汗國從康熙時期的1690年與大清發生衝突,爭奪領土,一直持續到乾隆時期。1755年,乾隆趁準噶爾汗國內部爭權奪位的混亂,出兵攻打準噶爾。消滅準噶爾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5年,一直到1759年,清廷徹底消滅了天山南北的叛亂,新疆被納入清朝版圖。

    至此,清朝的擴張基本完成。實際大清的這個擴張過程很長,從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算起的話,這個擴張過程持續了143年,在各個王朝中很罕見。大清疆域不斷擴大,也為近現代中國奠定了疆域基礎。這裡面有乾隆的功勞。

    至於乾隆中後期的奢侈浪費,那也是事實,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前期的功勞。

    因此,說乾隆是啃老族是不客觀的。

    (完)

  • 6 # 聚焦一眼

    弘曆,雍正皇帝四子,25歲繼承大位,年號乾隆,在位60年,因心存對皇祖康熙在位60年的敬畏,曾立下克承大統絕不逾越的誓言,遂禪讓傳位於太子顒琰,年號嘉慶,然繼續把持朝政3年直至駕崩。暮年回首,自詡“十全老人”。

    縱觀乾隆皇帝一生,可圈可點,平定西南疆陲、收伏大小金川、推行改土歸流、普免天下錢糧等氣吞山河的手筆,創下不世之“十全武功”。成就這光輝榮耀的背後,皇祖皇父功在千秋。

    皇祖康熙生擒鰲拜,鞏固皇權,穩定岌岌可危之朝局後,又力撤三蕃,結束諸侯割據;收回臺灣,驅除外侵,寶島迴歸大清版圖;征剿準葛爾,平定三部,安撫邊民,徹底清除西部大漠不安隱患;抗擊沙俄,簽訂平等條約,確立大清北疆安寧,終給子孫留下一個廣袤而安寧的太平世界。

    皇父雍正廣開恩科,招納賢士,為朝廷選拔可用之才;追繳國庫欠銀,保障國家發展基礎;推行火耗歸公、攤丁入畝,惠及農桑;嚴懲貪官汙吏,重典官場腐敗;警惕黨爭禍水,嚴防外戚干政,為保證江山社稷平安和弘曆順利繼位,不惜對親子弘時痛下殺手,掃除了未來天子的最大禍源。

    乾隆繼位後的世界,天下昇平,國庫充盈,才有了他“十全武功”的“康乾盛世”。

  • 7 # 天空晴好

    乾隆,25歲登極,在位60年、做太上皇4年,實際執政63年,享年89歲,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也是享年最高的一位皇帝。他在位的60年,有十五年人在旅途:四次巡遊盛京、五次巡遊五臺山、六次下江南、八次東巡山東祭孔,炫耀武力、國力,耗資白銀6000萬兩,且生活奢靡,擁有嬪妃四十一人(清代最多),大興土木、貪圖享樂。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他只是一個善於啃老、沉迷於享樂的太平天子,這對其確有些不夠客觀公正。

    事實上,他在位的承平盛世時期雖有賴於康熙、雍正兩代的勵精圖治,但也與他在位前期的有力、有效作為密切相關。文治方面,派紀昀率四千多人編篡了《四庫全書》;武治方面,擁有自詡的“十全武功”【即一徵涇川,一徵準葛爾部,二徵準部【1757年】,徵回部【1758年】,徵緬甸【李定國、傅恆】,二徵涇川,徵臺灣【福康安】,徵安南【越南北部】,徵庫爾卡【今尼泊爾,福康安】】;自我反思方面,反省曾拆用明帝陵木料建修【明十三陵拆大改小1785——1789年】,遂自穿金鍊紅肚兜“罰罪”、“自我發配”。實際上,乾隆六下江南,是為了返鄉【嘉興】探親【錢氏,即鈕鈷祿氏】,其間他還有效治理黃河、錢塘江,並下令“免稅三年”以籠絡人心。

    綜上所述,一味說乾隆只會啃老享樂確實與事實不符、也太過偏頗,對乾隆是不客觀公平的。“康乾盛世”包括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三朝,前後約134年,是前後相繼、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乾隆的歷史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為什麼要花重金租用位於國外的拜科努爾火箭發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