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漢校尉
-
2 # 畫月成眉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為什麼將儒家精英稱為小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精英都是他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他是儒家精英的老師或祖師爺,所以他如果叫那些儒家精英為小人也是很正常的,在古代小人這個詞也可以用於老師對弟子的稱呼。
孔子一生熱愛教育事業,創辦了私學,陪養了三千多名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中有史料記載的就有七十二人,後世稱為七十二賢。可以說七十二賢都是社會精英。但孔子卻罵過儒家精英之一的樊遲為小人,為什麼?
據《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段話的意思是,樊遲向孔子學耕種和園藝,孔子說自己不如老農和花匠。等樊遲退出後,孔子就說樊遲是“小人”,即胸無大志的平庸之輩。說儒家學派的教育是為培養安邦治國、理政為民的“上”等人才的,即好禮、好義、好信的政治家,那種“上”等人是用不著耕種的。
事實上,樊遲(名須,字子遲)是孔門七十二賢中的重要人物,他繼承孔子興辦私學,重視農業的思想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思想。所以,他在後世儒家學派中廣受推崇,很受禮遇。唐朝時期他被尊為“樊伯”,宋朝時期被封為“益都侯”,在明朝被稱為“先賢樊子”。
雖然在現代,小人這個詞是罵人用的,被別人稱為小人會讓人很不爽。但在古代,小人這個詞有多重含義,既可以用來罵人,還可以稱呼徒弟、學生,當然也可以指平庸之輩。我覺得雖然樊遲透過自己的努力最後不辱孔門,但他可能確實比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他們要遜色一些,孔子貶他,稱他為小人也很正常。
-
3 # 一號風手
誰告訴你孔子是儒家創始人?
儒家的創始人叫周公。
周公制禮懂嗎?
孔子是主張是什麼?
孔子所說的“小人儒”與“君子儒”
周代的教育
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音判)宮。--- 《禮記·王制》
周代很重視教育,《漢書》中記載,周公協助成王建立了國家的教育體系,分天子主辦和諸侯主辦兩級。
天子主辦的大學有五個,分別是北學上庠(音詳)、東學東序、南學成均、西學瞽(音古)宗,中學辟雍。其中以辟雍地位最尊,所以天子五學也統稱辟雍,辟雍四面環水;諸侯的辦學資質比較低,只能建一個大學,叫泮宮,泮宮東、西、南三面環水。
辟雍和泮宮只招收王公貴族及士族子弟,主要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培養為邦國服務的接班人。平民子弟不在招生範圍內,既上不了學也當不了官,社會階層因此而固化,投胎的運氣大於後天的努力。這種情況直到孔子開始辦學才逐步改變。
從孔子設館授徒開始,教育就不再是專屬於貴族的權力,而是“有教無類”,之後諸子百家繼起。到戰國時,平民階層就可以透過讀書進入社會上層乃至執政階層,如蘇秦、吳起、魯仲連等,中國的社會階層不再固化。隋唐實行科舉制後,平民更是可以透過讀書考取功名,進入社會的上層。孔子之後,中國的社會階層一直是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平民透過讀書實現社會階層的上升,將社會底層的聲音傳達上去並參與改革治理。因此,整個社會不至於像歐洲中世紀那樣,社會上層和讀書的權利被教會和貴族壟斷,社會階層固化,平民永無出頭之日,從而出現了千年之久的黑暗中世紀。中國社會兩千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著自我調整和修復的活力,孔子厥功至偉!
束脩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篇》
脩是乾肉,束脩即十條幹肉。孔子說:“只要繳十條幹肉,就可以做我的學生。家庭條件允許的,可以多給。”這大概是最早的招生廣告。
孔子的家世,從曾祖父孔防叔開始為士族,雖然沒有世襲的爵位和封地,但是有固定工資和一定的社會地位,算是公務員世家。孔子三十歲之前做過倉庫主官和畜牧主管,之後又做過太廟助祭,看上去生活穩定、仕途坦蕩。但是前面我們說過,孔子學習不是為了求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不疼不癢的俸祿,而是為了追求真理,所以他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辭職了!
孔子辭職後,開始在家裡招生辦學,他講課也不是完全公益的,學費可多可少,但是不能低於十條幹肉,孔子也要吃飯,而且求學必有學費、拜師必有敬儀,這本身就是符合禮的。
琴張從遊
衛齊豹殺孟縶,宗魯死之,琴張將往吊。仲尼曰:“齊豹之盜而孟縶之賊,女何吊焉?”---《左傳昭公二十年》
衛國的齊豹殺了孟縶(音執),孔子的弟子琴張跟孟縶有點宗親,想去弔唁。孔子說:“齊豹是個強盜,孟縶是個賊,他們的事跟你有什麼關係?不要去!”琴張因此沒有去。孔子所教的禮,不是機械的禮,而是辯證的禮。對於齊豹和孟縶這樣的惡人,是沒有必要遵循俗禮的。這一年,孔子三十一歲,琴張已經跟從孔子學習了,說明孔子的教育事業已經開始了。
魯國的權臣孟僖子臨死的時候安排後事,說:“人如果不懂禮就不能自立,我就是因為不懂禮而深以為恥。我聽說咱們魯國的孔丘是個有學問的人,我死以後,你們一定讓我的兩個兒子說和何忌去跟隨孔丘學習,以穩固我孟孫氏的地位。”說是南宮敬叔,何忌是孟懿子,孟僖子逝世後,他們倆就去孔子那裡拜師學習了。孟僖子逝世的時候,孔子三十五歲,這個時候他的教育事業已經很有名聲了。
一般計程車人學習的是知識和技藝,是為了求職就業;而孔子教的是“君子儒”,除了學習六藝,更要探究真理、踐行道義。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教導為人大道為職業的教育家,後世尊孔子為“至聖先師”。
樂在其中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篇》
孔子辭職以後,時間和活動都比較自由獨立了。只是沒有了固定工資,學費也收的不多,生活應該是比較清淡的。但是孔子並不以為然,仍然樂在其中。
孔子並不是反對財富,只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符合道義而得來的財富,對我就像浮雲一樣。近些年網路上流行的“浮雲”,出處還在孔子這裡。他後來在衛國,拿著六萬斛的專家津貼(至少是今天的百萬以上),而不做什麼具體的工作,也心安理得;他的學生子貢做生意發了大財,他也很支援。所以按老百姓的說法:孔子是擔得了大財,也受得了清貧。只是孔子追求的是大道,並不會刻意去追求財富罷了。
孔子在生活比較困苦的時候也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這樣的話,意思是說:如果能夠得到財富的話,就是讓我做拿著鞭子維持集貿市場秩序的工作,我也去做。當然孔子只是這麼一說,孔子也是一個人,不是神,偶爾也會有些小情緒,發發牢騷什麼的。發完牢騷,還是會堅定的做自己的事。
各言其志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述而篇》
顏淵即顏回,名回、字子淵,魯華人,比孔子小三十歲。他是顏無繇的兒子,顏無繇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學生之一。季路即仲由,字子路,《孔子家語》裡也稱他為季路,魯華人,比孔子小九歲。
孔子有一天讓顏回和子路說說各自的志向。
子路說:“願意把我的車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沒關係。”子路是個豪傑,屬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朋友有難,兩肋插刀”那一類。他後來死得很壯烈!
顏回說:”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顏回問孔子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
孔子的教學有四門學科:德行(哲學)、政事(實際事務)、言語(演講與口才)、文學(古代文獻)。德行科裡,顏回是佼佼者;政事科裡,子路是佼佼者。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大概就是顏回。他與顏回一對一教學時,所講的都是別人聽不懂的、關於天性與天道的事。所以子貢有些吃醋,他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說:孔子關於古代文獻的學問,子貢聽得到;孔子關於形而上的哲學,子貢就聽不到了。這不一定是因為孔子偏心,而是”因材施教“吧!子貢後來的外交工作做得很好,生意也做得很大,這得益於孔子的真傳。讓子貢去研究哲學,他不一定坐得住;反過來,讓顏回去搞外交做生意,也不一定做得好。
孔子喜歡顏回,大概是因為在學生裡面,顏回是唯一的知音。他可以跟顏回探討天性與天道的事,這些事,孔子是不會輕易跟別人談的,因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在生活方面,顏回也最像自己,可以安貧樂道。孔子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可惜顏回很年輕就去世了,《史記》中記載:顏回逝世的時候只有三十二歲。顏回逝世後,孔子很傷心,不單是因為失去了一個學生,還因為失去了一個知音,一個在天性與天道的學問上最好的繼承人。孔子說:”天喪予!天喪予!這是老天爺要我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