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壹早教說

    陪寫作業變成高危工種

    從陪娃寫作業氣到心梗住院,到為避免陪寫作業提前找未來親家接棒,甚至還有陪寫作業過程中因參悟佛法而出家的,近期更有因陪女兒寫作業,過程中發奮學習而考上小學教師資格證的勵志典型。

    關於陪寫作業的痛苦,家長普遍這樣吐槽:陪寫5分鐘,抑鬱兩小時。陪寫作業儼然成了一項新的危險工種,甚至連一些沒孩子的已婚人士看了都紛紛感嘆,這一屆家長陪寫作業的門檻這麼高,娃都不敢生了。

    芬蘭學生成績亮眼

    如果要問造成家庭氣氛緊張的因素,現在家庭作業肯定高居榜首,孩子作業做得好,家長輕鬆一大截。

    可是這種現象,放在芬蘭根本不存在,因為人家的學校壓根很少佈置作業,甚至可說是幾乎沒有家庭作業,但芬蘭學生的學業成績在世界仍位居前列。

    根據世界經合組織的資料,芬蘭學生的家庭作業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同齡學生都少。他們每晚只需花半個小時做家庭作業,有時候甚至沒有書面家庭作業。

    芬蘭的教育體系與美國、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截然不同,芬蘭的教育系統鼓勵學生自我探索,尋找自己的興趣點,而不是讓學生參加爭奪高分的競賽。

    如果你搜索谷歌,尋找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系,你會看到芬蘭的教育成績非常亮眼。芬蘭的高中生畢業率為93%,加拿大是78%,美國則為75%。此外,每三個芬蘭高中生中就有兩個會繼續升入大學深造,這一比率在整個歐洲最高。而且近年來,芬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價專案PISA測試中的成績都屢次穩居前列。

    芬蘭的教育制度不僅堪稱典範,而且對完全建立在競爭和評估考試基礎上的教育制度也提出了質疑。

    芬蘭教育制度的主要特點是,這裡的兒童直到7歲才開始他們的正式教育。他們在16歲之前也不會參加任何國家評估考試。也許習慣了考試的我們會問,如果沒有標準測試,怎麼知道孩子掌握知識的情況呢?

    芬蘭教育工作者其實是很難理解其他國家對標準化考試的迷戀的。芬蘭小學老師Louhivuori就很自信地說:“我們對孩子們的瞭解遠比這些測試所能告訴我們的要多得多。

    芬蘭教育體系關注兒童個性

    在芬蘭的教育制度中,兒童被當作真正的個體對待,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教師對教學方法有絕對的自主權,使他們更容易進行各種實驗,以幫助學生以更積極的方式學習。

    如果你去參觀芬蘭的小學,很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

    一班一年級的學生在附近的松樹和樺樹之間飛奔,每人手裡拿著一疊老師自制的“戶外數學”卡片。“找一根和你的小腿一樣粗細的木棍”,其中一張卡片上寫道。另一張卡片上則是:“請收集50個石頭和橡子,把它們分成10組。”

    Aleksi Gustafsson老師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擁有碩士學歷,在參加了免費提供給教師的許多講習班之後,他開發了這種戶外教學法。

    他說:“我研究過這對孩子有多有用。孩子們在戶外上課很有趣。他們真的沉浸其中。

    追求公平的芬蘭學校

    和中國學校相比,芬蘭學校的作業非常少,甚至幾乎沒有,而且芬蘭也沒有放學後上補習班的現象。芬蘭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關鍵概念是“信任”。

    那些引起大多數家長焦慮的問題: 我的孩子會上一個“好學校”,他們會進入頂級學校,他們會得到好成績,這在芬蘭基本上不存在。在注重社會公平的芬蘭,學校之間的教育差異微不足道,這意味著父母很少需要擇校。

    家長們相信學校會做出正確的決定,學校也相信老師的素質。

    芬蘭將更多的權力下放給教師和學生。在芬蘭,教師是一項地位很高的工作,他們享有很高的專業獨立性。教師薪水高,受過良好的培訓(他們必須完成五年的專業學習)。他們受到家長的尊重,也受到政治家的重視和信任。

    學校和教師都沒有各項考核,只有自我評估系統,所有教育政策和教學都是以研究為主。此外,芬蘭教師數量充足,教師與學生的配比為1:12,因此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教師的充分關注。

    不斷進擊的芬蘭教育

    芬蘭自1970年代以來一直有系統地強調改善教育,如今他們的教育成果正受到其他各國的豔羨。但他們仍未止步,還在孜孜不倦地對教育進行各種嘗試。

    2016年芬蘭展開了一項課程改革:現在課程設定是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藝術和手工藝上。激發孩子的創意是該課程改革的口號。課程希望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如自學的能力、網際網路技能和創業精神等。至於新課程的核心,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直言不諱地說,是“學習的樂趣”。

    把學生當作教育服務的中心,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也許這就是芬蘭教育奇蹟的根本,而我們作為一個舉國為教育焦慮的國家,也許更能從芬蘭教育中受到不少啟發。

  • 2 # 經濟愛好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芬蘭的教育體系並不出色,非常一般- 它們的經濟支柱只有樹木,而且他們砍伐過於嚴重,林業資源迅衰竭。所以他們知道他們必須徹底改革他們的教育體系,以創造一個真正的知識型經濟。他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徹底改變了未來教師的準備和選擇。教學已成為最受尊敬的職業。雖然不是收入最高,但是最受尊敬。申請成為教師的每10個人中只有一個最終會進入課堂。結果是,芬蘭在國際評估中的表現,稱為PISA,一直高於其他所有西方國家。

    芬蘭主要關注的是教師,而不是國內測試。除了一個寬鬆的審計程式來測試孩子的人口統計樣本之外,沒有國內測試; 沒有問責制,不是為了公共消費,也不是為了學校之間的比較,芬蘭教師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精神,所以他們可以信任他們的老師。他們的座右銘是“信任專業”。芬蘭表現最好的學校與芬蘭表現最差的學校之間的差距不到4%,而且沒有任何測試。 芬蘭學生在整個小學和中學教育過程中只進行一次標準化考試。芬蘭考試(即全國大學入學考試)在高中結束時進行。考試由教師進行評分,而非計算機評分。考試並不會迴避有爭議的或複雜的問題。“學生經常被要求展示多樣化的能力,以表明自己具備處理與發展、失業、飲食、政治問題、暴力、戰爭、體育道德、垃圾食品、性、毒品、流行音樂等問題相關的能力。這些問題覆蓋各個學科領域,往往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芬蘭願意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芬蘭學生在家庭作業上所花費的時間較少。經合組織在2014年曾對全球15歲青少年進行一項研究,平均來講,芬蘭學生每星期用於家庭作業的時間為2.8小時,芬蘭人非常重視自由時間和娛樂。根據法律規定,教師每上課45分鐘,必須給予學生15分鐘的休息時間。以便學生有充足的時候放鬆,和思考。

  • 3 # 閒看秋風999

    芬蘭的教育事業發達,實行9年制免費教育,這一點和發達國家別無二致。芬蘭的各類學校大約有4300多所,在校學生超過190萬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類業餘學校的在校生);而芬蘭的總人口不過551萬;

    芬蘭成為全球教育大國主要是它的成人教育,也就是“繼續教育”或者“終身教育”或者是“在職教育”。與“混文憑”不一樣,芬蘭的繼續教育根本就不頒發文憑;

    閒看秋風曾經翻譯過在赫爾辛基舉行的世界繼續教育工程大會交流文獻彙編,接觸到了芬蘭著名企業諾基亞等公司對員工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經驗,下面擇其要點,介紹如下:

    缺什麼補什麼。芬蘭繼續教育不是以“學歷”為主;換句話說,企業的繼續教育和文憑沒有任何關係;繼續教育注重的實踐經驗的提高以及培養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擔任繼續教育的師資也不是高等院校的教授,而是公司企業科研所的研究人員或者現場工程師;有時還有這些跨國公司的外籍專家來授課;

    教學效果的考核直接與員工的晉升與薪水掛鉤而不是每天“打卡”記考勤;說白了,員工可以看得到繼續教育對他實際收入的影響,學習動力當然不言而喻了;

    學習內容主要也是操作流程以及“所以然“,比如某一崗位的基本要求以及為什麼要制定這樣的要求,違反了這樣的要求對下一道工序會有什麼影響,等等;

    芬蘭的繼續教育很少有漫無邊際的外語培訓比如英語等級考試,聘用工程師也沒有外語要求;很簡單,他的工作不需要外語。

  • 4 # 藍曼嘉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芬蘭教育世界第一這個排名是根據什麼來排的。世界經濟論壇撰寫的2014-201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在全球競爭力綜合指數排行榜上,芬蘭名列全球第五,在高等教育和培訓以及創新力指數上,芬蘭名列全球第一。也就是說,這個指標是針對高等教育、培訓和創新力的。跟基礎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更看重學生創新力。

    其次,每個國家都必須根據自己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水平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制度和體系。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直接拿來就用的,而是必須從思辨的角度去看任何一種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和改變的正負雙面影響,“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更加應該把東西方文化差異作為大背景來具體分析看待。比如說,“言必稱希臘”,意即每每提到西方文明,我們首先要去了解古希臘文明,它是西方文化的發源地。在古希臘神話中,最為著名、最早的是荷馬史詩。它主要講述了奧德修斯這個英雄人物是如何成功的,書分上下兩冊。上冊講述他貢獻木馬計使得特洛伊城終於被破,下冊講述攻城後奧德修斯返回自己家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奇遇。其中,裡面有一個故事說到奧德修斯在遇到海妖時,把自己綁在桅杆上,當海妖唱出世界上最美麗動人的歌聲時,其他人都捂住耳朵不聽,而唯獨他享受到了。因為被綁在桅杆上,因此他沒有被海妖吸引過去,保住了性命。這裡隱含著一個西方人深入骨髓的潛意識,那就是他們是追求極致的誘惑和極致的剋制的。極致的誘惑就是海妖的歌聲,極致的剋制就是把自己束縛在桅杆上。這是對於英雄的要求,如果換做是一般平民百姓是做不到的。而東方則更追求的是中庸之道,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狀態。這樣的東西方潛意識裡的差異會影響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

    當然,有差異不意味著不用比較和學習。恰恰相反,在全球化競爭的格局中,誰能理解對方,誰就能最大限度地建立盟友陣營,君子和而不同,真正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上策。另外,如果透過無數次的交手後,所有國家想的不是競爭而是合作,那麼全球的利益就實現了最大化。

    最後,對於教育而言,中國也有更具長遠利益的一些做法。比如我們都很有幸擁有孔子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教育的重要積澱,他是那個時代的真正意義上的平民,而由於他的出現,使得中華民族多少黎民百姓能獲得真知。我們也很慶幸擁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作為王權貴族最應學習的學問,它使得唐漢興盛,威及四海,直到某一任皇帝放棄這門高深學問為止,唐漢的興衰史就是道家學派的興衰史。因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可不學習道家思想。這些傳統的精華都是在中華大地上開出的不敗之花,只有保留和傳承併發揚光大,才能真正讓中華兒女獲得幸福生活。而這些也是西方教育所缺失的東西,我們應該把這些傳播出去。

  • 5 # 你說我叫啥1987

    芬蘭只是一個人口500萬的北歐小國,不足江蘇省的十分之一。但論教育產業,當之無愧的被稱為“全球第一”。無論是美國、日本、歐洲各國,還是我們中國,都在研究學習芬蘭的教育體系。

    早在2001年,PISA測試後芬蘭各項成績均列世界第一,開始被公認為教育領頭者了。那芬蘭的教育究竟出色在何處呢?今天小G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PISA測試(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指的是國際學生評估專案,是一項由經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 測評的主要物件是數學能力,佔整個測評的三分之二。另外對閱讀能力、科學和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也進行了測評。

    1強大的財政支援

    芬蘭的教育是免費的 ,甚至大學都是免費的。芬蘭整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決定了他們對教育的強有力的支援。在芬蘭《2003 -2008 年教育與科研計劃》中 ,政府做出保證, 芬蘭的目標就是對教育的公共財政支援要保持國際領先的水平。

    小G用數字給大家的給大家感受一下,以2012年為例,芬蘭在基礎學校的生均投資是510 歐元/年,二級學校的生均投資是6500歐元/年, 三級學校的生均投資是11800歐元/年。芬蘭將國民經濟預算的16%用於發展教育,其教育投入高於歐盟平均水平6%。

    芬蘭坎尼斯托學校,集合小學、日託、社會中心和當地牙科診所為一體

    根據池蕾的《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中所述,芬蘭中央政府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不同情況,把全國按照地區的人均GDP水平劃分成10個等級,不同的等級給予不同比例的資助,實行“貧困地區多助,富裕地區寡助”的原則。中央政府透過建立一個專門賬戶,下發教育補貼,這種教育補貼隨人口的流動而流動,其餘部分強制地方政府承擔。

    同時,荷蘭孩子從出生就開始領取教育補貼。而且這份政府發放的補貼,被限定在用於兒童的文化教育上,存在特定賬戶,只能在和政府簽約的書店、文具店、教育機構使用。

    芬蘭的社會保障部門有一項重要工作:在孩子出生時,為每一位新手媽媽提供“媽媽大禮包”——裡面有新生兒必備的生活用品,包括衣物、溫度計、尿布、牙具、小玩具、童謠詩歌遊戲書等。

    而政策方面,兒童三歲前父母可以休假在家照顧孩子,由政府提供津貼;三歲以後,政府依然有很多幫助父母的政策,比如伙食費和交通費等等。

    2孩子7歲才開始上學

    沒錯,生在芬蘭的孩子7歲前主要的工作就是:玩耍。

    透過遊戲而運動,透過運動而成長的理念似乎正好和格姆思的教育理念重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芬蘭,教導7歲以下的孩子斷文識字是違法的。其實這已經不是個例了,早在2013年,臺灣就草擬法案,為了保護學齡前幼兒的身心發展,禁止6歲以下兒童上英語、珠算、心算、作文等強調記憶背誦或是嚴謹思考的腦力課程。

    3最優秀的師資,10%的准入率

    據芬蘭《赫爾辛基郵報》的一項調查顯示,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便是教師,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和大學教授。這是因為芬蘭自古就有“尊師”的傳統,也導致了芬蘭擁有世界上最嚴格的教師准入制度,從而確保師資力量的完備。

    在芬蘭,要想成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是碩士學位,然後必須透過兩個階段的嚴格篩選,第一階段首先要透過教育系統的聯合會考,這是一個整合性測驗,主要在於瞭解師範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常識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自己的觀點想法等。只有透過第一階段的測試後方可進入第二階段的甄選。

    第二階段是心理測驗及面試,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師範生是否具備作為教師的心理素質,考察師範生的性向、動機、信念等。在如此嚴格的准入制度下,每年申請大學師範專業課程的學生中只有10%的人會被錄取。

    嚴格的准入制度不僅有力保證了芬蘭大學中那些師範專業畢業的學生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而且使所選拔出來的教師真正熱愛教育事業,保障了即將進入學校的新教師質量的一致性。

    芬蘭是沒有教研室的,也沒有教師培訓中心,甚至沒有督導評價制度,這讓教師在教學規劃上有了最大程度的自由。學校為了確保教育質量,會展開對教師的自我評估,教師也會自發的進行教學質量檢測,這可以說是芬蘭唯一的教師監督體系了,所以才會設立如此之高的准入門檻。

    4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

    芬蘭的文化構成是多元化的,芬蘭人、瑞典人 、薩米人和各個少數民族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特性。所以芬蘭教育需要照顧這種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 , 為他們每個人創造發展的機會 。各級各類教育都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 ,在課程的安排和設定上都考慮個性化,學生都有充分的安排自己學習計劃的自由。

    在芬蘭老師看來,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追求成績,而是受教育者能夠在社會中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要為每個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目標。這也正符合中國一直推崇的素質教育的觀念,甚至有所升級。

    5教育資源的最最佳化

    芬蘭基本達到通訊網路覆蓋,享受1MB頻寬的網路,是每個公民的法定權利。在此基礎上,芬蘭的所有學校使用學生管理系統,管理統計學生的相關資訊,以達到全面瞭解學生,並針對其特性調整教學計劃,促進不同學生的發展。

    而以圖書館資源為例,芬蘭的公共圖書館人均佔有比例位居全球榜首,大約平均每5000人就擁有一個。各地的圖書館透過與現代化的資訊科技緊密相連,可以根據讀者的需要,運用強大的圖書館網路系統,從其他圖書館相互借調圖書,讀者也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夠透過圖書館的網路服務功能搜尋到需要的資料。除此之外,芬蘭還在各個地方設有流動圖書館,免費送到農村學校,這就使得大量的資訊資源惠及全國的每一個角落,有效地促進了資源的合理流動。

    據石春玉的《芬蘭教育成功之路及對中國教育的啟示》資料顯示,平均每位公民每個月至少光顧圖書館1.15次,人均閱讀量為60本每年,而華人均閱讀量只有可憐的4.25本每年。

    6最公平的教育制度

    芬蘭擁有最公平的教育制度。為什麼這麼說呢?《芬蘭義務教育法》第628 條規定 ,九年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就是進一步保護整個國家教育上的足夠公平 。

    “芬蘭政府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在其居住地就近入學, 不擇校制給居住在不同地區的學生提供了均等、高質量的教育機會 。”同時芬蘭力求使學校間的差異減少到最小,對薄弱學校進行資金傾斜,重點扶持。

    寫在最後

    芬蘭教育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第一”,不僅僅是依靠的政策支援和傳統文化約束,更多的是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完備的教育體系。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生、家長對於教師和社會體系的信任。

    我們希望中國教育也能越來越優秀!

  • 6 # 三水三心

    將本人2015年在芬蘭實地考察的報告發出來,對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一定的作用

    最好的教育,最好的人生

    ——芬蘭教育考察交流報告

    芬蘭教育為什麼敢稱全球第一:

    它是全球最均衡、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芬蘭中學生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評價為整體表現全球第一;

    芬蘭的高等教育,幾乎被每一屆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最佳;

    教育已經超越NOKIA,成為芬蘭最炙手可熱的品牌;

    芬蘭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

    ……

    2015年10月18日——10月23日,我們也加入了“西天”取經的紛繁的人群中,經過10多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遠赴芬蘭,考察芬蘭的教育實踐。

    短短的一週時間,我們克服時差的影響和語言的不便,深入到四所學校,深入到社群,與學校的管理層、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流,對芬蘭的教育,既有了整體的認識,又有了直觀的感知。下面,從芬蘭基礎教育概況、取得成功的原因、對中國教育的啟示等三個方面來進行彙報:

    一、 芬蘭基礎教育概況

    根據1998年芬蘭的基礎教育法,九年義務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授兒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他們成長為有基本知識和技能、有道德、熱愛生活、樂於探索的社會成員。

    學校分六年初級階段和三年高階階段,兒童入學年齡為7歲,16歲完成義務教育學業。每年上學190天,8月中旬開學,次年5月底結束。有秋季假、聖誕節假和家長陪同的一週滑雪假,任何假期都不給學生留作業。現有4千多所學校,學生人數10—900不等,在校生共60萬人,每年新生6萬多名,教師4萬人。

    芬蘭的小學大部分是公立學校,地方政府免費提供教材、鉛筆、午餐,小學和初中共9年,課程有數學、宗教、環境研究、國語(芬蘭語和瑞典語)、外語、歷史、社會、現代社會、社會、生物、地理、體育、音樂、美術、手工等,低年級每天上4、5學時(1學時1小時),一週19學時,高年級一週24學時。  在義務教育結束時並不進行全國統一考試,學生可以申報5個志願繼續升學。普通高中、職業高中、體育或護士學校,根據學生各學年成績及面試結果決定是否錄取。佔畢業生53%的學生入普通高中,33%入職業高中,4%上第十年級,為能升入高中以補習為主,仍有8%不願直接升入高中學習。芬蘭有448個城鄉政府負責教育。9年制學校、高中隸屬城鄉政府,由教育局負責教育行政和教學管理。中央政府根據各年級的學生數目撥57%的管理經費,城鄉政府負擔另外43%的費用,包括校長和教職員工的薪酬,以確保充足的教育經費來源。(該介紹的主要資料來源自網路媒體,部分根據考察學習之中的交流整理)

    二、 芬蘭基礎教育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原因

    (一)對歷史悲劇的反思,是芬蘭教育取得成功的歷史基礎

    歷史燭照現實。芬蘭的歷史,是在侵略與反侵略、奴役與反奴役的糾結中,逐漸形成的,所以,基於對歷史的沉痛反思,芬蘭人將教育作為了復興的國之根本。

    芬蘭民族的起源據考古,公元前6000年人類已在芬蘭生存衍息,但分別受瑞典、和沙皇俄國統治。12世紀前,芬蘭社會還是原始公社制度,後瑞典對芬蘭發動“十字軍遠征”,芬蘭成為瑞典一個省。因不滿瑞典統治,芬蘭發動“棒民爆動”,但受血腥鎮壓,開始了長達700多年的殖民統治。1808年,沙俄與瑞典爭霸,芬蘭淪為戰場,瑞典戰敗,芬蘭又受俄國殖民100多年,直到俄國十月革民勝利之後才宣告獨立。

    近千年的殖民統治,在世界歷史上都極為罕見,也成為了芬蘭人永遠的痛,落後就要捱打,就要受奴役,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只有讓國家強大,而讓國家強大的唯一途徑,就是教育,這幾乎成為芬蘭人的全民共識,所以,芬蘭的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教育,它的全民教育和經費體制讓每個芬蘭人都有免費接受從學前教育到終身教育的平等機會,即使是在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芬蘭經濟衰退時,政府預算寧願減少軍費開支,也要增加教育和研發經費。在考察交流中,芬蘭的老師談起這一段歷史,臉上所顯現出的堅毅,就是最好的註腳。

    (二)對外部環境的重視,是芬蘭教育取得成功的現實基礎

    教育,從來都不是脫離外部環境的獨立存在。芬蘭人深刻地意識到外部環境對教育的影響,從社會環境物質和人文環境角度,對教育是一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浸潤:

    一是物化的環境因素。芬蘭的各種建築設施,都考慮到了教育的因素,紅白黃三種主色調,配合大海的蔚藍,點綴以四周的深深淺淺的黃,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就是一幅色彩鮮豔的油畫,置身畫中,芬蘭的學生,就像過著都市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他們臉上洋溢的生活的幸福、學習的喜悅,都深刻的闡釋著有識之士對教育的重視。

    芬蘭的學校,基本上都沒有較為完備的運動設施裝置,但每一個社群,都有高階大氣上檔次的運動場,對學生免費開放,放學後,學生或在家長的帶領下,或三五成群,在球場揮汗如雨,較之國內,沒有更多的安全隱患的擔心。全國的所有博物館,也是政府出資,對市民免費開放,週末,學生可以自己或在家長的帶領下,到博物館參觀,有專職的解說員提供解說,有聲光電色的現代化設施,讓學生恍若置身於遠古或未來。芬蘭的圖書館比比皆是,走不過10多分鐘,就可以找到一座或大或小的圖書館,裡面熙熙攘攘的,都是讀書的人,其中不乏大大小小的學生。

    二是優越的人文環境。我們在芬蘭五天時間,沒有見到一個亂穿馬路的行人,也沒聽到一聲喇叭,以至於那些習慣於“中國式開車和過馬路”的人,也只能“去中國化”了。芬蘭人說話聲音都很小,與他們高大的體格很不相配,詢問當地華人,才知道,他們不想打擾任何其他的人,甚或是一隻麋鹿、一隻小鳥。芬蘭人非常喜歡讀書看報,就是在公共汽車上、地鐵裡、公園的長椅上,也少見玩弄手機的“低頭族”,那些讀書讀報的人,就是一道絕美的風景。我們在松鼠島參觀,在芬蘭冬日的陽關下,鬱鬱蔥蔥的林木下,周遭黃葉飄零,一個30多歲的爸爸斜倚在大樹下看書,尚在手推車的約莫2歲的孩子,也像模像樣的捧著一本繪畫書,父子兩人,沉浸其中,一隻呆頭呆腦的松鼠,似乎嗅著書香,這一幅畫,已經留駐我的心中,成為一道永遠不能忘記的歲月的印記。

    我在想,整個社會如此,最終受益的,會是誰呢?回過頭來看新聞:據“世界新聞協會”(WAN)統計,芬蘭學生讀報率高達87%,屬世界之最——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懷疑呢?

    (三)不讓每個孩子掉隊,是芬蘭教育取得成功的理念基礎

    教育公平是芬蘭教育成功的基石,也是芬蘭教育政策的核心價值。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精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絕不標榜精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接受教育。60萬中小學學生,分佈在四千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150人,班級人數不超過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於「無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

    絕不放棄學習慢的孩子。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專門負責特殊教育的教委會顧問寇依薇拉(Pirjo Koivula)指出,教委會的目的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能力,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在課堂上或是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我們到一所德語學校的時候,恰好遇到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矯正——一位50多歲的老太太,和一個看起來有點笨拙的孩子,正在心理疏導室做著各種遊戲,由於翻譯臨時出去了,我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能看到呆滯的目光逐漸散發出的光彩。

    除了學校的個別化的輔導,政府還出資進行個別化的輔導。以至於有專家說:芬蘭不是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和學習遲緩者身上。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四)優秀的教師,是芬蘭優質教育的人力資源基礎

    由於國家重視教育,教師的工作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和普遍認同。 芬蘭教育法規定,所有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師,都必須具備碩士以上學歷(這是全球最嚴苛的規定),並透過教師資格考試,才能申請教師職位,多科技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可在職業高中任教。高中生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透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 %的師範窄門。

    自1990年起芬蘭政府還規定:小學教師如果獲取中學教師資格,可以提升月薪100——150歐元。由於國家重視教育,教師的工作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和普遍認同。教師享有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工資待遇,在平均稅前工資2200歐元的芬蘭,教師的平均稅前工資達到2800歐元,基本上可以讓教師過上“比較體面的優質的生活”(翻譯的話)。

    為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更新知識,各教育機構鼓勵教師開展積極的自主學習和研究,免費為他們提供在職或脫產培訓以及攻讀學位。芬蘭10所綜合大學均有教育學院,這些學院除開設常規課程外,還根據教育改革需要,增設了教育諮詢專業。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提供教師的終身培訓。

    我們在與德育學校校長Hinter交流的時候,專門問起過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學校組織下的教師的“繼續教育”問題。校長很驚訝,他認為,業務能力的學習,是教師的自覺行為,他們的老師,利用各種假期,主動參加大學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組織的教育培訓。“當然,所有費用都由政府開支,教師是沒有任何經濟負擔的。”Hinter校長說起這些,一臉的自豪。

    (五)個性化的課程和基於發展的評價制度,是芬蘭教育取得成功的實踐基礎

    與中國現行課程設定相比,芬蘭基礎教育課程設定頗具“彈性”,主要體現在:

    國家規定義務教育課程設定的公共科目,即母語(芬蘭語、瑞典語或薩米語)、第二官方語言(瑞典語或芬蘭語)、外語(英、法、德、俄等)、公民學、環境科學、宗教或倫理學、歷史、社會、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體育、音樂、美術、視覺藝術、手工製作和家政。但是,地方政府和學校對於課程設定、課時安排等具有一定的決定權,教師擁有教材選擇權,學生也可選修其他科目。

    國家規定核心課程各科目的課時分配,地方政府透過規定公共科目每年最少周課時數決定總課時分配,學校可視實際情況側重於不同的科目,並自主靈活安排授課時數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高年級學段,除公共科目外,還有法令不作規定的選修科目,學生家長或其監護人有權決定學生選修哪些科目,地方政府和學校可以決定選修科目的數量、型別、形式;與此同時,學生改由專任教師授課。

    這種彈性課程設定,具體表現為個性化。我們在考察一所12年一貫制學校的時候,剛好遇到部分學生參加個性化學習:一批學生在學習法語,還有一批學生在學習烹飪和機械製造。我特別關注了學生在機械模型製造的學習流程:老師佈置製作任務,學生根據愛好分組,小組設計圖紙,分工合作利用機床加工製造,教師組織評比。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的干擾極小,學生的創意被充分激發出來,一個小組設計出了一輛超人汽車,還利用到了“空氣力學”(翻譯是學工程物理的研究生,他告訴我,對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而言,知道這個概念已經很了不起了)。

    前段時間,北京十一學校的課程超市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其實,這在芬蘭,早已經是一種常態。到了5年級左右,固定的班級已經不存在,每節課都是不同的學生,他們在溫馨舒適的候課室裡,採取最舒服的方式,或站或坐,或看書或聽音樂,或者玩一小會遊戲,上課鈴一響,就個自己進入自己選修的教室,沒有老師來管,但整個秩序井井有序。

    而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簡稱學能)的評價,是芬蘭基礎教育的又一具有戰略思考的教育實踐。芬蘭《義務教育法》規定:評價學生的目的在於引導、鼓勵和促進學生學習,發展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學校教學必須與學生家庭合作進行等。

    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的學能評價分為學年度評價和義務教育終結性評價兩種形式。其中,學年度評價屬於階段性的激勵評價,注重對學生的指導與鞭策,內容包括學業情況和學程表現;終結性評價則具有鑑別與選拔雙重屬性,既要達到義務教育的目標與要求,又要成為普高、職高甄選與錄取的依據。

    對學生的評價等級用分值4—10表示,分為七級——不及格、一般、及格、滿意、良好、很好、優秀。評價通常由班級教師、學科教師、專任教師負責,也可以由數位教師共同商定。為了提高對學生評價的可比性與成效,芬蘭全國教育事務委員會專為各科目的良好等級“8”制定了一整套標準,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全國考試庫。學校、教師可以預定各科試題,但不具強制性。(根據相關書籍、網路媒體和交流筆記整理)

    總之,短短几天時間,對於芬蘭教育,其具有世界影響的教育頂層設計、教育管理策略、學校管理理念、課堂教學策略、學生評價方式等等,也只能是管中窺豹。但就是這短短的幾天時間,給我們心靈帶來的震撼,卻具有長期的效應。參觀,不是目的,考察,只是手段,作為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學以致用,對中國的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建議,改變和促進學校的管理,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教育局安排外出學習的意圖之所在。

    三、 芬蘭基礎教育對中國教育的啟示

    (一)對國家而言,進一步重視教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經費支援

    毋庸諱言,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以及當下的國際環境,與芬蘭何其相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夙願,但夢想到現實之間,舍教育而能誰?

    芬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教師,高專業化帶來的高收入、高幸福指數。由於中國當下教師的收入普遍還不夠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指數普遍偏低,導致一些高素質人才不願進入教師隊伍,特別是近年來男教師數量逐年降低,對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制約。

    教育最終指向的是人,現實中就是學生。芬蘭在經濟極為困難的時候,都能提高教育經費,為學生提供免費的營養午餐、課間茶點,據報載,今年更是高達每生每年2700歐元,約合人民幣2萬餘元。為學生的個別輔導,提供經濟援助,每年人均高達400多歐元,約合人民幣3000多元。可以說,芬蘭教育的奇蹟,是高瞻遠矚的領導帶來的,是具有戰略性的理念帶來的,是高素質的教師帶來的,是高人文的環境造就的,但也用金錢壘出來的。

    (二)對於教育行政部門而言,進一步發揮學校在辦學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減少行政干預

    芬蘭學校的行政考評很少,但校長讓熱愛辦學,教師熱愛教學,家長積極配合,社會大力支援,學生也就樂學好學,最後學得輕鬆,學得有效。

    (三)更重要的是,對於學校而言,理清辦學理念,拓展辦學思路,整合課程設定,提升學校品質

    考察完芬蘭的學校教育,我以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改進學校的管理。

    一是讓“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生根。在辦學實踐中,要摒棄就急功近利的思想,從學生的心理關愛出發,以學生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為最終只想,“不落下任何一個學生”。

    “以人為本”理念需要以符合學生心理期待和適應學生興趣特長的多樣化課程為支撐,積極整合各種資源,在學校開設適合更多孩子的校本課程,用課程引領發展,用課程成就人生。

    二是讓“教師幸福”的管理理念落地。沒有幸福的教師,就沒有幸福的學生。學校應在有限的條件下,將教師的四項關愛工程進一步落實,積極為教師的職業幸福指數的提升創造條件,如開展教師職業生涯回顧展、教師教育文集、教育故事的整理與出版等,讓他們牢記教育情懷,永葆教育激情。

    三是讓“學生自由”的育人理念開花。自由與創新是孿生兄弟,但自由不是決堤的河水,而是在河堤的限制內的有序流動。學生自由,指的是讓學校設定讓學生感覺更溫馨舒適的環境,不給於太多的限制,愛學校,才會愛學習,愛學習,才會愛生活,而愛生活,才會有創造。

    總之,作為世界教育的奇蹟,芬蘭的教育,需要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觀察,以更謙虛的精神,去研究、去反思、去借鑑。但由於華人口眾多,教育基礎相對薄弱,教育人力資源緊缺,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中國的班級授課模式還將長期存在下去,個性化的學習,將還只能淺層次的推動,但動起來,就會有改變的可能,冷眼旁觀,將最終淪為可憐的看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何澹澹的後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