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田君Bellatores

    斯圖亞特家族的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1660-1685年在位)之所以能夠成功復位,與克倫威爾的“護國公”體制垮臺、歷史悠久的英格蘭君主制的傳統影響有著密切的關係。在1640年代的英格蘭內戰中,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議會派最終擊敗了查理二世的父親查理一世。1649年,克倫威爾下令處死查理一世後逐漸開始掌握英格蘭實權。1653年,克倫威爾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支援下成為護國公(Lord Protector),建立起典型的軍事獨裁體制。然而護國公體制未能長久維持,克倫威爾於1658年逝世後,他的繼承人理查由於缺乏父親的威望和才幹,無力控制部下的軍官和貴族,導致英國議會陷入混亂之中。由於護國公體制已經無法發揮作用,於是國會在1659年發表宣告,同意根據傳統復辟議會君主制,邀請當時流亡歐洲大陸的查理二世回國即位。

    1660年查理二世回國即位的舉動也得到了民眾的支援,當時人們將此事稱為“王政復辟”(Restoration)。即位之初,查理二世赦免了大多數圓顱黨人,只處死了9名簽署其父親死刑令的法官,宣佈奉行宗教寬容政策,並遵照法律和議會的限制行使有限的王權。即位之後,查理二世大力贊助藝術和科學發展,繼續奉行重商主義政策、推動英國海軍和對外貿易的發展,透過英荷戰爭成功打擊了荷蘭,使英國逐漸掌握歐洲海權。除此之外,統治期間最重要的事件包括:

    1、1660年頒佈《佈雷達宣言》(Declaration of Breda)。《佈雷達宣言》的主要內容即是認可君主與議會共同治國的原則,標誌著英國絕對君主制的結束。

    2、利用1678年的“天主教陰謀案”(Popish Plot)清除了議會中的天主教徒,使華人的信仰得以統一。

    3、1679年透過《人權保護法》(Habeas Corpus Act),嚴格控制非法逮捕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行為。這份法案不僅保障了司法活動中的人身權利,也推動了日後西方人權觀念的發展。

    雖然在查理二世以好色縱慾、揮霍無度著稱,在他統治期間也出現過許多政治動盪、國王的權威也一度跌至谷底,但他仍能以高貴的教養和寬容親切的作風博得民眾的愛戴,得到了“歡樂王”(merry monarch)的綽號。更重要的是,英格蘭的國力和政治影響力在查理二世統治期間均有提升。查理二世死後的七十五年中,一直有超過半數的人民懷念實行低稅率和鼓勵享樂自由的查理二世時代,對查理二世的緬懷一直到1760年喬治三世即位後才結束。因此,查理二世在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2005年拍攝的紀錄片《英國君主制》(Monarchy)中被選為12位最偉大的英國君主之一。

  • 2 # 趣觀歷史

    1649年1月30日,奧利弗·克倫威爾在徹底擊敗保王黨後,以“模範新軍”和議會的名義將時任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同年5月,克倫威爾宣佈英國政體為共和國,成立了由資產階級、新貴族聯合執政的政府,搖身變為事實上的軍事獨裁者。

    ▲克倫威爾及新軍

    對於克倫威爾為首的革命派,信奉安立甘宗的英國封建勢力並不甘心失去既有特權,於是他們輾轉聯絡上在法國巴黎避難的查理一世長子、康沃爾公爵查理,推舉其繼位為蘇格蘭國王,自稱“查理二世”。1651年1月1日,查理二世在蘇格蘭舉行盛大的加冕儀式,兼任蘇格蘭軍隊最高統帥。懷著強烈復仇之心和重登王位的極度渴望,查理二世迅速組建了一支兩萬餘人的隊伍,正式向南部進發。

    訊息傳到英格蘭內地後,各地保王黨紛紛發動叛亂,公然聲稱服從查理二世,妄圖與後者麾下的蘇格蘭軍隊裡應外合,推翻克倫威爾執掌的共和政權。同年8月,查理二世率軍進入英格蘭,然而第一時間迎接他的並非保王黨人,而是義憤填膺的民兵——普通人不願再受封建君主統治,主動入伍以配合克倫威爾的“新軍”作戰。8月下旬,查理二世及部隊被逼至伍斯特郡的一個小鎮,在3小時激烈的巷戰後,保王軍遭到全殲,僅查理二世一人逃出。

    ▲英國伍斯特郡

    怒不可遏的克倫威爾立即詔告全國民眾捉拿查理二世,還開出1000磅黃金的重賞,而任何包庇者一旦被發現則將被判處絞刑。驚慌失措的查理二世先是在樹上躲了幾天,這才跌跌撞撞地開始逃難,一路上遇到了許多保王黨人,得到了不少幫助,並利用各種伎倆數次逃過搜捕。40多天後,查理二世抵達布賴特,在一個富商和兩個上校的協助下,聯絡上了一艘運煤船的船長,透過扮作水手的方式逃到了法國諾曼底。

    由於查理二世此時已成為英國共和政權的“眼中釘”,法國及荷蘭都拒絕接納他,甚至毫不客氣地將他驅逐出境,無奈之下他又前往西班牙,隨後開始在歐洲各國流亡——然而各國君主對這位“冒牌國王”都不感興趣。窮困潦倒的查理經常連住旅館的錢都沒有,因此一收到匯款和捐贈就立馬盡情享受,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精通各類藝術,為日後獲得“快活王”的綽號埋下伏筆。

    ▲查理二世畫像

    1658年9月3日,“護國主”克倫威爾逝世,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軍官集團迅速分裂為兩派。根基尚淺、名望不足的理查無力鎮壓反叛貴族和軍官,英國政壇再次陷入混亂之中,國會遂公開宣告支援君主制復辟,國會派將領喬治·蒙克於是積極奔走,迎請查理二世回國登基為王。

    值得一提的是,喬治·蒙克是個不折不扣的君主主義者,早先替國王打仗,在革命形勢高漲時混入資產階級陣營,還在克倫威爾執政時期擔任第一次“英荷戰爭”的艦隊司令。雖然頗受器重,但他從未放棄過對國王的忠誠,一直與查理二世保持秘密聯絡,最終在克倫威爾去世後等到了王朝復辟的機會。

    ▲英荷戰爭油畫

    1660年5月23日,查理二世辭別前來歡送的荷蘭貴族,在鼓樂聲中登上停泊在海牙碼頭的英國軍艦,接受了約克公爵的覲見禮,隨後艦隊起航返回倫敦。對日夜渴望登上王位的查理二世而言,夢想成真的感覺實在令人欣喜若狂。在軍艦上,查理二世時常在甲板上來回踱步,一副眉飛色舞的表情,身邊跟著一大群唯唯諾諾的官員。坐下後,查理二世又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述流亡生涯,以顯示自己的英勇無畏。

    3日後,眾人抵達肯特郡多佛港,查理二世剛一上岸,在碼頭旁恭迎多時的蒙克將軍率先跪倒在地,高呼“陛下萬歲!”,多佛市長則戰戰兢兢地走上前,呈上一部《聖經》,查理二世欣然接受。諷刺的是,作為儀仗隊排列在道路兩側的3萬多名士兵中,許多人都曾是共和時期的軍人,曾為反對封建專制進行過殊死戰鬥,如今卻因軍官背叛革命而被迫迎接當初拼命反對的國王。

    ▲不列顛地圖

    1661年4月23日,查理二世正式加冕為不列顛國王(“不列顛”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斯圖亞特王朝正式復辟。即位後,查理二世重賞擁戴有功的喬治·蒙克將軍,將其封為阿爾比馬爾公爵,而跟隨自己長期流亡的保王黨人則紛紛出任要職。一開始,查理二世準備對當年的“叛亂分子”來一場徹底清算,但在首席大臣海德的斡旋下,他最終只處決了9名在查理一世死刑命令上簽字的“圓顱黨人”。

    和驕傲狹隘的父親不同,查理相比而言更加隨和開放。登基後,查理兌現了在《佈雷達宣言》中的承諾,給予所有基督徒“良心上的自由”,允許他們自由信仰天主教、安立甘宗或是清教,廢除克倫威爾時期"清教徒般的禁慾制度”。與武力解散議會、獨裁統治的克倫威爾不同,查理二世主動表示願同議會共同管理國家,廢除過去專屬於國王的常備軍,僅保留少量的王宮衛隊。

    ▲克倫威爾解散議會

    此外,他還宣佈不再追回革命時期被拍賣的王室土地,王室成開支由議會進行撥款。對廣大百姓而言,查理二世的作為與克倫威爾相比就像是一股清風,既帶來了道德解禁、美好生活的迴歸,又因仁慈民主獲得社會各階層的真心愛戴。當然,他從流亡到復辟的傳奇故事,更是被當做“英雄史詩”一般廣為傳頌,成為其重要的政治資本之一。

    有意思的事,雖然查理二世在流亡過程中成為了一名“享樂主義者”,登基後也時常縱情於尋芳獵豔、看戲賽馬之中,但他對國政從不怠惰,既知人善任也願意放權,和首相、內閣大臣們相處極為融洽。不過他也有自己的堅持——除了兩個審查條例,他幾乎從未同意過任何議會提案,還為受到“叛逆罪”指控而有性命之虞的大臣塞繆爾·佩皮斯極力開脫。

    ▲查理二世雕像

    在任期內,查理二世依靠彈性多變的策略,成功處理了一系列重大危機,無論是國內爆發的“天主教陰謀案”、兩次“英荷戰爭”失敗,還是對法關係從蜜月期到陡然生變,他都能使自己與英國轉危為安。因此,查理二世被後世史家視作“機警擅長權謀的政治家”,一生歷經大起大落卻在晚年大獲全勝,並贏得全體人民的愛戴,不得不令人歎服。

    事實上,查理二世還是一個說謊能手、一個賽馬高手(如今許多賽馬規則都是他制定的)、一個精明的厚黑大師、一個無法分辨其真實性格的君主、一個無法蓋棺定論的神秘國王,被後世公推為“英國史上十二位最偉大君主”之一。

    參考文獻:

    《英國史V:斯圖亞特王朝》《克倫威爾到光榮革命》《英國通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理會計中成本性態分析涉及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