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止水如心

    要回答“白起在新城之戰中,秦、韓兩國兵力各是多少?”這個問題,首先要簡要說一下白起這個人。

    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他熟知兵法,善於用兵,和秦宣太后和穰侯魏然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他率領軍隊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他所率領的軍隊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軍隊主力。白起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秦軍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前些天熱播過的《羋月傳》裡,就有白起的身影。

    說起伊闕之戰,發生於戰國中期。那時候,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已經形成。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此時已經衰弱,秦、齊兩國則由於執行國內的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國力日益強盛,成為戰國時期東、西並立的兩大強國。由於看到魏國的衰落,秦昭王審時度勢,決定向中原地區擴張。

    公元前296年,恰逢魏國和南韓兩國的君主在同一年去世,這讓秦昭王看到了曙光,覺得完全可以乘機進攻。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南韓。在這次戰役中,擔任左庶長的白起奪取了新城(現在的河南省伊川縣西南)。因此,史稱新城之戰。新城之戰,是伊闕之戰中的一次關鍵戰役。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領的秦國大軍和魏、韓、東周三國聯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附近)對峙,所以歷史上稱為“伊闕之戰”。

    這次戰爭,秦國軍隊的兵力大約在12萬人左右,而韓、魏、東周三國聯軍約有24萬人。

    因此,單純地從兵力上來看,秦軍只有韓、魏、東周三國聯軍的一半。

    根據《戰國策》記載:“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利不同......以是之故能立功。”

    凡在戰爭中,一談到聯軍,就必然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誰來當先鋒,誰來坐鎮接應的問題。因為畢竟是兩國軍隊,誰都想既能打勝仗,又能儘量儲存自己軍隊的有生力量。韓、魏兩國軍隊,自然也是這樣。

    白起是軍事家,當然明白這樣的道理。針對韓和魏兩國大軍貌合神離、勾心鬥角的態勢,白起決定各個擊破。

    白起用少量的兵力牽制住了南韓軍隊。另外,用秦軍的精銳力量突然向魏軍發動了猛烈進攻。

    結果,果然如白起所料,魏國軍隊被秦軍精銳一擊而潰。當聽到魏軍被擊敗的資訊時,南韓軍隊自然是無心戀戰,如決堤之洪水,潰敗而逃。

    就這樣,韓、魏、東周三國的24萬大軍主力,被白起所率領的秦軍一舉殲滅。緊接著,白起乘勝追擊,趁韓、魏聯軍慘敗,無意戀戰之時,率兵急速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這次伊闕之戰,不僅讓韓、魏兩國軍隊的精銳損失殆盡,元氣大傷,而且使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其疆域也在不久之後被秦國軍隊一步一步蠶食殆盡。

    新城之戰,既是白起成為戰國名將、軍事家的關鍵一戰,也是伊闕之戰的關鍵一仗。伊闕之戰,為後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緊接著,白起繼續率領秦軍逐漸蠶食魏、趙、楚等國的土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ありがごさょなら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