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官,在梁山好漢中其實是沒有這個概念的,他們都不是官而是“寇”。不過,既然題目打了“引號”,那就可以理解為有文化不打仗的文化人,或者有點智謀的人了。這類人在梁山上還是很有幾個的。
頭一個便是吳用,號稱智多星,不僅是梁山第一謀士,《水滸傳》全書也沒有誰的智謀超過吳用的。第二個便是被浮誇了的神機軍師朱武,此人在《水滸傳》(不說《徵四寇》,這不是《水滸傳》)中給吳用提鞋都不配,但好歹也揹著個“軍師”之名,也算他一個吧。餘下的,諸如蕭讓、金大堅、裴宣、杜興。公孫勝也非常有智謀,芒碭山一仗連吳用都佩服,做個陣前軍師,比朱武強百倍。
但是,這些人晁蓋一個都沒帶到曾頭市,所啟請的二十個頭領要麼是武將,要麼是不文不武的諸如白勝之類的角色。行軍打仗哪有不帶參謀軍師的?而晁蓋偏偏就不點一個“文官”,這是為什麼呢?
得知生辰綱訊息,晁蓋很吃不準,劫還是不劫呢?此時,晁蓋頭一個想到的,便是找東溪村唯一的大知識分子吳用商量,請吳學究給他拿主意。吳用便從晁蓋“七星聚會”的夢開始,一步步設計,把晁蓋弄上了梁山。
吳用先去了石碣村,說服三阮撞籌入夥,並把附近的梁山泊偵察了一番,詳細瞭解了山寨的情況,並且扇動阮氏兄弟上梁山。回到東溪村,又忽悠晁蓋,說晁蓋七星聚義夢境是“應天垂象”,劫取生辰綱乃是天意。既然是天意 ,晁蓋便放心大膽的讓吳用策劃這個驚天計劃。沒想到,吳用卻讓晁蓋暴露了。
負責偵辦生辰綱大案的何濤,得了弟弟何清的線索,輕而易舉的破了案。何清曾在黃泥崗附近的安樂村酒店中,見到一夥自稱是濠州販棗的販子,但他卻一眼就看出這夥人中有晁保正。晁蓋原打算先隱藏在白勝家中,神不知鬼不覺的去黃泥岡作案,吳用卻要去住店。人多眼雜,而晁蓋也是遠近聞名,很多人都認識他,非常容易暴露。晁蓋凡事都跟吳用商議計較,吳學究肯定清楚,認識晁蓋的人很多,一露面便有暴露的危險。所以,晁蓋是被吳用坑了。
案子被破獲,吳用心裡非常有數,早就做好了上梁山的準備,但卻瞞著晁蓋。直到宋江報信,晁蓋不知所措,吳用才說往梁山上跑。晁蓋原本就沒有任何逃跑的想法,這時只能聽吳用的,往梁山落草去了。
吃了這一個暗虧,晁蓋深知自己玩不過“文官”,打曾頭市便肯定不會帶吳用了。至於說,晁蓋知道吳用已經是宋江的人,所以不帶,只是脫離文字的一種推測。
那麼,為什麼不帶朱武呢?
少華山資深草寇朱武,一出場就顯得沒有什麼計謀。陳達被史進捉了,朱武想了半天才想到了苦肉計,與楊春兩個赤手空拳徒步到史進面前請罪。這是在賭命,膽量固然不小,卻是個不動腦筋敢拿命做賭注的亡命之徒。
史進、魯智深先後陷落華州,史進束手無策,一個主意都想不出。得虧武松想了個辦法,請來了梁山人馬。吳用一到,便大手筆設計,賺金鈴吊掛,一舉拿下華州,成功救出了史進、魯智深。
史進帶著朱武、陳達、楊春上了梁山,為獻功,便主動請戰,率領本部人馬前往芒碭山降魔。按說,這是朱武顯示才華的絕佳機會。但是,朱武沒有給史進半句建議,更沒有做戰前謀劃,一仗下來,竟然讓項充李袞殺得大敗。
輸了一仗,朱武又束手無策,還是史進想到了派人回山寨搬兵。還沒等史進與朱武商量,梁山泊人馬便到了。這一仗公孫勝露了大臉,夜探芒碭山,擺諸葛亮石頭陣,一舉降魔成功。
朱武根本就不會打仗,晁蓋帶他去幹什麼。何況,朱武初到梁山,晁蓋也不敢大用。於是,朱武也就留守山寨了。
公孫勝可是當年一同劫取生辰綱的兄弟,也非常有智謀,更能施道法,打曾頭市有大用處。但是,公孫勝一般不會給主帥出謀劃策,主要只負責整治有妖法的對手,以維護道家的形象。
打芒碭山時,公孫勝之所以動了腦筋,是因為他看到了芒碭山上懸掛著青色燈籠,便斷定其中必有使妖法之人。公孫勝這才說:來日貧道獻一個陣法,要捉此二人。
高唐州打高廉,也是因為要收拾這個善做妖法之人,但僅僅只是以道法壓制妖術而已,並不曾獻計出謀。在《水滸傳》中,公孫勝自始至終在維護道的存在,不輕易超越職責管閒事。
晁蓋知道一清道人的做派,帶去也是白搭。何況,曾頭市並無會妖法之人,公孫勝出工不出力也是有可能的,即便帶去也不一定能發揮作用。
其他諸如蕭讓、金大堅等,根本就不會打仗,晁蓋又不需要他們模仿書信,雕刻圖章。
戴宗說,曾頭市有五七千兵馬,還有史文恭、蘇定兩個教師爺,帶著曾家五虎。從戴宗的話中,可以看出曾頭市的實力並不弱。但是,晁蓋不聽宋江、吳用勸阻,只點了五千人馬下山。作為攻擊部隊,人馬還比對手少兩千,這個仗不好打。
打曾頭市之前,晁蓋根本就沒帶過兵,毫無軍事實踐經歷。在東溪村做保正,說白了就是鄉下一個土豪,哪裡談得上軍事才能?宋江雖然也沒有軍事天賦,但卻親自指揮了上山後梁山所有的軍事行動,在戰鬥中成長了起來。兩次攻打祝家莊,宋江都交了學費,此後便越打越精了。
雖然,宋江有吳用提供智力保障,但與晁蓋不同的是,宋江在戰略上完全佔主導,吳用則是按照宋江的戰略意圖,做戰術上的策劃,主帥與軍師的職責劃分得很清楚。如此,宋江便不會像晁蓋那樣,被吳用所坑害。
沒有軍事才能,晁蓋還非常固執自負,即便帶“文官”去,也不一定能夠聽得進意見。晁蓋出兵時,宋江、吳用到金沙灘為他餞行,喝酒時,大風吹折了晁蓋新制的認軍旗。吳用說“此乃不祥之兆,兄長改日出軍。”吳用的意見是很正確的,但晁蓋偏不肯聽,一刻也不耽誤的出發了。這麼嚴重的事情,都聽不進吳用的意見,可見晁天王有多固執,帶不帶吳用,都不會影響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
也正是因為晁蓋沒有軍事頭腦,也沒有經過帶兵打仗的歷練,如何組建一支戰鬥部隊,打仗需要哪些人員參與,都是一頭霧水。這也是晁蓋打曾頭市不帶“文官”的主要原因。
都說宋江架空晁蓋,晁宋之間早就有了矛盾,這實際上是離開文字的推測。實際上,晁宋關係還是很不錯的,支援宋江招安,死後還顯聖相救以報答宋江捨命報信之恩,等等,都說明晁蓋對宋江很講兄弟義氣。
宋江也不像金聖嘆講的那樣,沒有勸諫晁蓋去打曾頭市。宋江不僅勸了晁蓋,還一如既往的說:“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輕動,小弟願往。”
晁蓋也說:“不是我要奪你的功勞,你下山多遍了,廝殺勞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卻是賢弟去。”這一回,晁蓋鐵定是要親自去打曾頭市的,宋江苦諫不從。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吃不消曾頭市的狂妄,惡意侮辱梁山及晁蓋本人,晁天王必定要親自下山洩憤。他小看了曾頭市,以為可以一鼓而下,馬到成功,儘快出了這口惡氣。
所以,晁蓋一到曾頭市,便不斷的搦戰。對陣之時,晁蓋急不可耐的親自上陣。這下,就擾亂了梁山軍馬,為保護晁蓋,眾將趕緊驅兵混戰。這場混戰雖然沒見輸贏,晁蓋卻“心中甚憂”。第二天又搦戰,曾頭市接連三天不搭理,晁蓋又鬱鬱不樂。法華寺四個和尚,晁蓋迫不及待的要行動,很輕易的中計了。無論林沖怎麼勸,晁蓋絲毫聽不進。不聽宋江勸諫,不聽吳用好言,不聽林沖建議,晁蓋是急火攻心,並非與梁山兄弟有矛盾。
晁蓋因為倉促出兵,沒做戰前規劃,也聽不進任何人的勸諫,不帶“文官”也是為了圖個耳根清淨。即便是帶了“文官”去也是擺設,晁蓋根本就不會聽他的。
這是一部反映江湖草莽的小說,筆墨著重於底層小人物,這些人物中識文斷字有文化的人極少。所以,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重武輕文”。
寫官府及朝廷官員,武將的形象至少是中間派,比如經常與梁山交戰的李成、聞達,施耐庵沒寫他們的壞,反倒還有點正面派頭。即便是祝家莊的欒廷玉、曾頭市的史文恭,只是與梁山作對而不是大奸大惡之人,其武功實力還深得讀者的認可與讚賞。“文官”則很慘,蔡京、高俅、慕容知府、賀太守、劉高、黃文炳等等,都被寫得很壞,這類人才是《水滸傳》真正的反派。
晁蓋是典型的草莽英雄,與“文官”是對立的兩個層面,這也是施耐庵不給晁蓋安排“文官”去曾頭市的原因。
縱觀《水滸傳》,除了宋江出兵帶著吳用外,其他帶兵打仗的人幾乎都不帶“文官”。呼延灼、關勝這等朝廷將官,打梁山時不帶“文官”。梁中書留守大名府,手下頗有幾員一流戰將,卻也沒有“文官”為其參贊軍務。晁蓋打曾頭市不帶“文官”,完全符合施耐庵對《水滸傳》的總體設計和架構。
總而言之,晁蓋打曾頭市不帶“文官”既是晁蓋本人的問題,也是施耐庵作書的意思。而且,晁蓋曾頭市吃敗仗,搭上了性命,與帶不帶“文官”也沒有多大關係。
所謂文官,在梁山好漢中其實是沒有這個概念的,他們都不是官而是“寇”。不過,既然題目打了“引號”,那就可以理解為有文化不打仗的文化人,或者有點智謀的人了。這類人在梁山上還是很有幾個的。
頭一個便是吳用,號稱智多星,不僅是梁山第一謀士,《水滸傳》全書也沒有誰的智謀超過吳用的。第二個便是被浮誇了的神機軍師朱武,此人在《水滸傳》(不說《徵四寇》,這不是《水滸傳》)中給吳用提鞋都不配,但好歹也揹著個“軍師”之名,也算他一個吧。餘下的,諸如蕭讓、金大堅、裴宣、杜興。公孫勝也非常有智謀,芒碭山一仗連吳用都佩服,做個陣前軍師,比朱武強百倍。
但是,這些人晁蓋一個都沒帶到曾頭市,所啟請的二十個頭領要麼是武將,要麼是不文不武的諸如白勝之類的角色。行軍打仗哪有不帶參謀軍師的?而晁蓋偏偏就不點一個“文官”,這是為什麼呢?
晁蓋被“文官”坑苦了得知生辰綱訊息,晁蓋很吃不準,劫還是不劫呢?此時,晁蓋頭一個想到的,便是找東溪村唯一的大知識分子吳用商量,請吳學究給他拿主意。吳用便從晁蓋“七星聚會”的夢開始,一步步設計,把晁蓋弄上了梁山。
吳用先去了石碣村,說服三阮撞籌入夥,並把附近的梁山泊偵察了一番,詳細瞭解了山寨的情況,並且扇動阮氏兄弟上梁山。回到東溪村,又忽悠晁蓋,說晁蓋七星聚義夢境是“應天垂象”,劫取生辰綱乃是天意。既然是天意 ,晁蓋便放心大膽的讓吳用策劃這個驚天計劃。沒想到,吳用卻讓晁蓋暴露了。
負責偵辦生辰綱大案的何濤,得了弟弟何清的線索,輕而易舉的破了案。何清曾在黃泥崗附近的安樂村酒店中,見到一夥自稱是濠州販棗的販子,但他卻一眼就看出這夥人中有晁保正。晁蓋原打算先隱藏在白勝家中,神不知鬼不覺的去黃泥岡作案,吳用卻要去住店。人多眼雜,而晁蓋也是遠近聞名,很多人都認識他,非常容易暴露。晁蓋凡事都跟吳用商議計較,吳學究肯定清楚,認識晁蓋的人很多,一露面便有暴露的危險。所以,晁蓋是被吳用坑了。
案子被破獲,吳用心裡非常有數,早就做好了上梁山的準備,但卻瞞著晁蓋。直到宋江報信,晁蓋不知所措,吳用才說往梁山上跑。晁蓋原本就沒有任何逃跑的想法,這時只能聽吳用的,往梁山落草去了。
吃了這一個暗虧,晁蓋深知自己玩不過“文官”,打曾頭市便肯定不會帶吳用了。至於說,晁蓋知道吳用已經是宋江的人,所以不帶,只是脫離文字的一種推測。
那麼,為什麼不帶朱武呢?
朱武徒有虛名也不知心腹少華山資深草寇朱武,一出場就顯得沒有什麼計謀。陳達被史進捉了,朱武想了半天才想到了苦肉計,與楊春兩個赤手空拳徒步到史進面前請罪。這是在賭命,膽量固然不小,卻是個不動腦筋敢拿命做賭注的亡命之徒。
史進、魯智深先後陷落華州,史進束手無策,一個主意都想不出。得虧武松想了個辦法,請來了梁山人馬。吳用一到,便大手筆設計,賺金鈴吊掛,一舉拿下華州,成功救出了史進、魯智深。
史進帶著朱武、陳達、楊春上了梁山,為獻功,便主動請戰,率領本部人馬前往芒碭山降魔。按說,這是朱武顯示才華的絕佳機會。但是,朱武沒有給史進半句建議,更沒有做戰前謀劃,一仗下來,竟然讓項充李袞殺得大敗。
輸了一仗,朱武又束手無策,還是史進想到了派人回山寨搬兵。還沒等史進與朱武商量,梁山泊人馬便到了。這一仗公孫勝露了大臉,夜探芒碭山,擺諸葛亮石頭陣,一舉降魔成功。
朱武根本就不會打仗,晁蓋帶他去幹什麼。何況,朱武初到梁山,晁蓋也不敢大用。於是,朱武也就留守山寨了。
為何不帶公孫勝公孫勝可是當年一同劫取生辰綱的兄弟,也非常有智謀,更能施道法,打曾頭市有大用處。但是,公孫勝一般不會給主帥出謀劃策,主要只負責整治有妖法的對手,以維護道家的形象。
打芒碭山時,公孫勝之所以動了腦筋,是因為他看到了芒碭山上懸掛著青色燈籠,便斷定其中必有使妖法之人。公孫勝這才說:來日貧道獻一個陣法,要捉此二人。
高唐州打高廉,也是因為要收拾這個善做妖法之人,但僅僅只是以道法壓制妖術而已,並不曾獻計出謀。在《水滸傳》中,公孫勝自始至終在維護道的存在,不輕易超越職責管閒事。
晁蓋知道一清道人的做派,帶去也是白搭。何況,曾頭市並無會妖法之人,公孫勝出工不出力也是有可能的,即便帶去也不一定能發揮作用。
其他諸如蕭讓、金大堅等,根本就不會打仗,晁蓋又不需要他們模仿書信,雕刻圖章。
晁蓋並無軍事才能卻非常自負戴宗說,曾頭市有五七千兵馬,還有史文恭、蘇定兩個教師爺,帶著曾家五虎。從戴宗的話中,可以看出曾頭市的實力並不弱。但是,晁蓋不聽宋江、吳用勸阻,只點了五千人馬下山。作為攻擊部隊,人馬還比對手少兩千,這個仗不好打。
打曾頭市之前,晁蓋根本就沒帶過兵,毫無軍事實踐經歷。在東溪村做保正,說白了就是鄉下一個土豪,哪裡談得上軍事才能?宋江雖然也沒有軍事天賦,但卻親自指揮了上山後梁山所有的軍事行動,在戰鬥中成長了起來。兩次攻打祝家莊,宋江都交了學費,此後便越打越精了。
雖然,宋江有吳用提供智力保障,但與晁蓋不同的是,宋江在戰略上完全佔主導,吳用則是按照宋江的戰略意圖,做戰術上的策劃,主帥與軍師的職責劃分得很清楚。如此,宋江便不會像晁蓋那樣,被吳用所坑害。
沒有軍事才能,晁蓋還非常固執自負,即便帶“文官”去,也不一定能夠聽得進意見。晁蓋出兵時,宋江、吳用到金沙灘為他餞行,喝酒時,大風吹折了晁蓋新制的認軍旗。吳用說“此乃不祥之兆,兄長改日出軍。”吳用的意見是很正確的,但晁蓋偏不肯聽,一刻也不耽誤的出發了。這麼嚴重的事情,都聽不進吳用的意見,可見晁天王有多固執,帶不帶吳用,都不會影響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
也正是因為晁蓋沒有軍事頭腦,也沒有經過帶兵打仗的歷練,如何組建一支戰鬥部隊,打仗需要哪些人員參與,都是一頭霧水。這也是晁蓋打曾頭市不帶“文官”的主要原因。
晁蓋不帶“文官”不是因為所謂的晁宋之爭都說宋江架空晁蓋,晁宋之間早就有了矛盾,這實際上是離開文字的推測。實際上,晁宋關係還是很不錯的,支援宋江招安,死後還顯聖相救以報答宋江捨命報信之恩,等等,都說明晁蓋對宋江很講兄弟義氣。
宋江也不像金聖嘆講的那樣,沒有勸諫晁蓋去打曾頭市。宋江不僅勸了晁蓋,還一如既往的說:“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輕動,小弟願往。”
晁蓋也說:“不是我要奪你的功勞,你下山多遍了,廝殺勞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卻是賢弟去。”這一回,晁蓋鐵定是要親自去打曾頭市的,宋江苦諫不從。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吃不消曾頭市的狂妄,惡意侮辱梁山及晁蓋本人,晁天王必定要親自下山洩憤。他小看了曾頭市,以為可以一鼓而下,馬到成功,儘快出了這口惡氣。
所以,晁蓋一到曾頭市,便不斷的搦戰。對陣之時,晁蓋急不可耐的親自上陣。這下,就擾亂了梁山軍馬,為保護晁蓋,眾將趕緊驅兵混戰。這場混戰雖然沒見輸贏,晁蓋卻“心中甚憂”。第二天又搦戰,曾頭市接連三天不搭理,晁蓋又鬱鬱不樂。法華寺四個和尚,晁蓋迫不及待的要行動,很輕易的中計了。無論林沖怎麼勸,晁蓋絲毫聽不進。不聽宋江勸諫,不聽吳用好言,不聽林沖建議,晁蓋是急火攻心,並非與梁山兄弟有矛盾。
晁蓋因為倉促出兵,沒做戰前規劃,也聽不進任何人的勸諫,不帶“文官”也是為了圖個耳根清淨。即便是帶了“文官”去也是擺設,晁蓋根本就不會聽他的。
《水滸傳》重武輕文這是一部反映江湖草莽的小說,筆墨著重於底層小人物,這些人物中識文斷字有文化的人極少。所以,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重武輕文”。
寫官府及朝廷官員,武將的形象至少是中間派,比如經常與梁山交戰的李成、聞達,施耐庵沒寫他們的壞,反倒還有點正面派頭。即便是祝家莊的欒廷玉、曾頭市的史文恭,只是與梁山作對而不是大奸大惡之人,其武功實力還深得讀者的認可與讚賞。“文官”則很慘,蔡京、高俅、慕容知府、賀太守、劉高、黃文炳等等,都被寫得很壞,這類人才是《水滸傳》真正的反派。
晁蓋是典型的草莽英雄,與“文官”是對立的兩個層面,這也是施耐庵不給晁蓋安排“文官”去曾頭市的原因。
縱觀《水滸傳》,除了宋江出兵帶著吳用外,其他帶兵打仗的人幾乎都不帶“文官”。呼延灼、關勝這等朝廷將官,打梁山時不帶“文官”。梁中書留守大名府,手下頗有幾員一流戰將,卻也沒有“文官”為其參贊軍務。晁蓋打曾頭市不帶“文官”,完全符合施耐庵對《水滸傳》的總體設計和架構。
總而言之,晁蓋打曾頭市不帶“文官”既是晁蓋本人的問題,也是施耐庵作書的意思。而且,晁蓋曾頭市吃敗仗,搭上了性命,與帶不帶“文官”也沒有多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