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臘梅愛剪紙
-
2 # 海哥記實
每個時代都有迷茫的人,但是這個時代迷茫的人特別多。為什麼迷茫的人會多,是因為有下面幾點:
第一,不同的思想特別多。有很多不同的宗教,有很多不同的主義。
第二,物質誘惑特別多。房子車子,手機電腦。
第三,現在可從事的職業多了,貧富的差別大多了。一個人成功的方法也多了很多。
越來越多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思想,越來越多的自由。越來越多的不確定,都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迷茫。
-
3 # 橫豎撇捺max
迷茫不是哪個時代特有的,但在社會劇烈變革的年代這種感覺會更強烈,現在人們覺得迷茫感加重,跟時代極速變化有關,這種變化讓人產生無所適從的恐懼感
1、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人工智慧正在變革社會,千千萬萬的機械性勞動被替代,而絕大多數人都是不掌握高科技的普通人,他們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深深的憂慮
2、技術引發上層建築的改革,很多舊的關係被打破,很多人丟了鐵飯碗
3、舊道德倫理面臨挑戰,比如不婚族的群體在膨脹
總之,涉及普通人的方方面面都在加速劇變,看不清未來在哪裡,是人們普遍迷茫的重要原因
-
4 # 黑哲爾
1.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越來越迷茫?
過去幾天,身邊的朋友反覆聊到一個話題: 最近越來越迷茫,面對工作學習毫無動力,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未來才不會過得很失敗。
當然,這幾位朋友中,大部分是即將畢業的師弟師妹。他們之所以感到迷茫,也不過是剛好到了“人生路口”。
而且在這當中,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相似點。在遇到迷茫時,總會想方設法地在網上狂刷各種知識,力求升級認知,儘快走出迷茫圈。
但其實到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反而惹得自己越來越迷茫。
比如,有位今年剛畢業的朋友,最近就一直在困惑一個問題——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到底要不要跨專業就業?
面對這個困惑,他閱讀了很多職業規劃的“乾貨”,刷了很多“成功故事”。起初看每一篇內容時,總覺得很有道理,似乎要找到答案了。
一旦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回想時,腦袋卻一片混亂,糾結的事情比原本多了更多。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這種狀態,反正我問過身邊的其他朋友,發現他們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日常看了很多“乾貨”,卻越來越感到迷茫。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越來越迷茫呢?
第一,我們內心總想“逃離”些什麼;
第二,所謂的乾貨,極少也很難提供系統且持久的知識;
第三,短時間內只學到皮毛知識,卻又想快速成功。
下面我們再展開來了解這三個原因的具體解釋。
2.我們內心總想“逃離”些什麼
仔細回想,我們發現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包括自己,內心底層中總是想“逃離”些什麼。
我不想要長期加班的工作、我不想和這樣的人成為同事或同學、我不想做這種和個人愛好不相干的事情、我不想......
寫到這裡,有必要講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別去想那隻粉紅色的大象”。
參與者被要求不要去想象房間裡面有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但是沒有人成功過——你腦袋裡會無可抑止的出現粉紅色奇怪的大象。這個實驗講的是:你永遠無法“不要想起”些什麼。同樣,你也永遠無法“逃離”些什麼,直到你開始追尋些什麼。
只有某一天你突然把誰想起來,你才知道你已經把他忘記。
我們不斷閱讀乾貨,歸根結底是想“逃離”某些事情,而事實上,有些是我們無法“逃離”的。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只是一味地想“逃離”。
人一旦缺乏一個清晰的目標,很容易就會依靠一些不靠譜的事物來打發時間。除非有一天,你主動願意走出來,去尋找自己確定想要的事情。
3.所謂乾貨,極少也很難提供系統且持久的知識
讀書上學時,我們在學習上往往要花費一整塊時間。
一本書20萬字,也得搞個三四天,上個學要花費幾年,而且,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 但現在的我們,已經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了。
美國亞特蘭大埃默裡大學教授馬克·鮑爾萊因在《最愚蠢的一代》裡,提出過一個觀點:
自媒體時代,太多的人為湊數而寫作。 因此,在這種知識大環境下,試圖透過碎片化閱讀來解決身邊的疑問,是一件成功率極低的事情。
這麼淺表化的閱讀,也只能夠用來欺騙自己在努力,而回過頭來啥都沒學會。
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越來越迷茫,才怪呢!
4.只學到皮毛,卻又想快速成功
羅胖在談到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時,曾經這樣講過: “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幹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如今的知識爆炸時代,我們學到的知識是非常非常少的,很多時候都在皮毛階段徘徊。
過去面對這種局面,是很好辦的,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於用功,肯於花錢,我們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把原本系統學習的時間都用在了碎片化學習上了,越焦慮看得越多,看得越多越覺得懂了很多,從而就陷入了“成功錯覺”。
以為自己只要堅持花多點功夫刷乾貨,就離成功不遠了。
最終卻發現,現實與自我期望的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開始懷才不遇,開始埋怨社會,憑什麼自己懂得這麼多,卻沒有人能夠欣賞。
沒有達到預期之後,我們只會開始頹廢,對未來越來越迷茫。
5.如何才能夠逐漸擺脫迷茫?
前面我們講了碎片化時代,3個讓我們越來越迷茫的原因。
因此,在文章最後,我們再來聊聊如何才能夠逐漸擺脫迷茫?
不知你在碎片化閱讀時,有沒發現我們往往都是根據感官興趣來判斷該閱讀哪篇內容的?
就好比你現在選擇了閱讀這篇文章,是因為剛好對迷茫這個話題感興趣。
說不定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又點開另一篇“如何快速讀懂一本書”的文章了。
深究原因,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是想透過閱讀來擺脫此時的焦慮狀態。
不信,你快速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你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如果你對某件事物有恆久的興趣,那麼不論你是碎片地去弄它還是整塊地去弄它,都不至於搗騰得太差。
但如果興趣都是不穩定的,那麼碎片化的閱讀就更加顯得徒勞。
因此,我們首先要解決的事情是弄明白“我是誰”,也就是角色定義時刻(character-defining moment)。
著名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曾經這樣講過: “在人生的前25年中,我們被教導要傾聽他人的聲音。父母和老師用各種智慧和資訊填灌我們的頭腦,老闆和導師也從他們的立場出發,告訴我們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通常,這些權威的聲音聽起來很有道理。”
點頭同意他人的觀點很簡單,長期以往我們甚至都無法弄清“我是誰”了。
所以我們要嘗試去傾聽自己的聲音,只有找到“我是誰”,才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目標。
有了清晰的目標,無論這個時代的知識有多麼碎片化,我們都會隨時隨地的去獲取相關係統專題的知識,而不是憑著自己的感官興趣去選擇閱讀內容。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應該面對碎片化知識的態度。
-
5 # 五斤裝
雖說我只活在當下這個時代,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每個時代都有很多迷茫的人。
後來她因為堅信自己的判斷,辭了工作,用手上全部的資金去做了民俗,因為她看到太多透過自媒體宣傳推廣把民宿做好的案例,當她一切準備好,民宿開起來的時候一切都變了,一切的推廣沒能帶來預期的效果,資金花完了,只能一邊顧著民宿一邊出來找工作,為了能滿足日常開銷不停的要求高薪,也就不停的換工作;最後她說她迷茫了,她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了,現在唯一的要求就是能活下去。
她還算曾經順利過,她後來也就這樣安慰自己。其實如果所有的東西都不太變化,那麼相信不會有這麼多迷茫的人,一種商業模式如果無限複製都能持續獲利,那麼每個人都可能成了有錢人。但是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有變化那麼所有的計劃都會有變數,那麼就有可能會迷茫。
所以就像這個時代一樣,在不斷的變化,那麼每個時代都會有迷茫的人,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焦慮,這或許就是生活,不然每天工作、吃飯、偶爾的旅遊、享樂可能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回覆列表
時代變人也變,小孩也比早先的精了和聰明瞭,我們老人老實傻幹變呆了,落後了,天天給孩子們當小活記了,累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