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望朔日不休

    簡單說一下,有些可能不夠恰當,但是便於理解。首先的大體流程是先進行超前的理論和基礎研究,這部分研究主要是政府主導國家級實驗室和各個大學,甚至誇國際的聯合研究,比如人類基因組計劃,鉀離子通道,鈉離子通道,這部分研究是沒有任何收益也幾乎沒有專利的純砸錢行為。,這部分錢除了政府出資也會有藥企的捐助。這些成果是對於疾病和藥物研發的基礎部分。這一部分需要十幾二十年左右。

    然後進入第二部分,針對某一種疾病的深入研究,比如針對某種癌症的全部基因進行測序再對比正常的基因,發現其中不同的基因並瞭解這種突變基因產生的原因和作用。這一部分也大多屬於學術研究,同樣不產生收益和專利。但是能刷sci。這一部分需要五到十年左右。

    接著就是第三部分,針對某種疾病篩選有活性的人工合成或者各種天然物質,到此才可以說是進入藥物研發的最初階段。假設此階段人工合成了70種有著體外活性的化合物(此處就可以申請專利了,因為是人工合成而不是自然界存在的),然後假設針對該疾病存在鉀離子通道或者特定突變基因還需要確定這些化合物能再結合鉀離子或者具有基因靶向的化合物,這樣才能確保藥物進入細胞,再假設此階段淘汰10種化合物。

    第四階段,針對剩下的化合物進行動物實驗,這時候基本就是白鼠,果蠅,大猩猩之類的實驗動物,確定這60種化合物的嚴重毒副作用,假設此階段淘汰掉一半副作用嚴重的化合物,然後接著進行動物有效性實驗,這些實驗用的動物都需要事先誘匯出該疾病,比如所有的白鼠果蠅大猩猩都需要誘匯出同一種癌症,而這些實驗動物並不便宜。

    第五階段,好了,動物實驗做完了,我們又淘汰了25種無體內活性的化合物現在我們有5種化合物可能治療該疾病,這下可以向fda申請臨床實驗了,首先是第一期臨床試驗,這時候不需要多大的規模幾十人可能就夠,一期的目的是研究這些化合物對人體使用是否有明顯的副作用,而不管是不是有效。假設在一期我們又淘汰了3種化合物,然後進入二期實驗,這時候規模就要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了,這時候除了要篩選化合物的副作用以為還要確定這種化合物是否有效,假設到此發現剩下的兩種化合物都對人體無效那麼研發失敗,之前投入的錢和時間(大致幾億美元到十年左右的時間)全部打水漂。

    再假設有一種化合物挺過了二期臨床,那麼進入規模更大的三期臨床,其目的和二期是一樣的,只不過規模更大,會發現更多問題。如果三期再通過了,那麼就可以準備新藥上市了。到此研發投入大概5到20億美元,時間5到20年。假設此次研發投入是8億美元和15年時間。

    然後藥企需要計算全球有多少吃得起藥的病人,然後藥企要在這些人每人身上賺到多少錢才能收回成本,同時需要多少錢才能賺出來下一次的研發費用。假設藥企冒著這麼大的風險連續十幾年幾個億美元投入下去還不如拿著8億去北京買房,等15年升值賺得多那藥企幹嘛要研發新藥?

    最後說說仿製問題,任何一種現代藥品的分子式都在說明書上寫的清清楚楚,只要一個像樣點的化學實驗室都能仿製出有效成分來。但是現代藥品並不是化學成分一樣療效就一樣的。

    藥企還需要涉及到原料藥的製備方法,裝置,如何大規模又低成本的製備,這部分也是有專利的,比如青黴素你可以用牛肉煮湯,然後泡長青黴的橘子來進行製備,也可以用大鍋法進行製備,這之間的成本差距非常大。

    其次就是對原料藥的提純技術裝置,比如化合物是α晶體β晶體,同樣是青黴素,這種藥物並不會導致過敏反應,導致過敏的是其中的雜質,就如同你需要撇去牛肉湯裡的雜質提取出青黴素。

    然後是藥品的緩釋技術,比如同樣有些藥需要一天吃三次,另一個牌子需要一天一次,有些是一週一次。藥品吸收代謝的快了,血藥濃度峰值時間太短就直接代謝出去了,達不到治療效果,或者毒性過大,吸收的太慢血藥濃度不夠也達不到治療效果。

    然後是運輸儲存技術,比如某些疫苗需要冷凍儲存,而有些只要常溫就行。有些藥物並不是有效成分,需要在體內合成有效成分等等。

    大致涉及的就是這些,而最後這些都是有專利的

  • 2 # ThcCount

    抗癌藥物價格奇高是所有癌症患者及其家庭深有感觸的,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研發成本太高,投入一種藥物的研剩成本以數億美元計,甚至幾十億美元也不足為奇,並且研究失敗的機率也很大,這些費用最後都要分攤到藥物成本里,這是高價的主要原因。2.地域歧視,世界幾大藥廠對中國大陸的藥品定價是世界上最高的,有時給我們的供貨價格比其最低價要差上好幾倍。3.不可描述的層層加價,在藥品進入到國內總代之後,還面臨著進入各個醫院,並且又要被各科室主治醫生接受的過程,所有的進入及接受,歸根到底都需靠錢去開路,這筆費當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4.關稅和增值稅等費用,這些費用雖然在整個費用中佔比不高,但對處於水深火熱的患者來說,依然可能是壓跨一個病患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總之,希望國內相關部門能夠真正為廣大病患著想,讓他們有尊嚴的活下去。

  • 3 # 美中嘉和抗腫瘤

    癌症患者和家屬總是為吃藥費用發愁,抗癌藥物的種類很多,抗癌藥便宜的上千,貴的上萬,說是藥比黃金一點也不誇張,尤其是原研藥。是故意不讓患者吃得起藥嗎?是國家撒手不管嗎?這背後到底又有什麼樣的隱情?我們今天就聊聊抗癌藥到底為什麼那麼貴,一起揭開謎底!

    原研藥,即指原創性的新藥,經過對成千上萬種化合物層層篩選和嚴格的臨床試驗才得以獲准上市。原研藥的研發成本高、風險大、週期長(一般需要10年以上),需要投入足夠的人力、財力和裝置。數十億美元的花費,一般的藥企根本承擔不起。所以,原研藥的貴不在原料和生產上,而是在上市前的研發上!

    抗癌藥物的研發過程不只是拿到個藥片搞清楚成分就好,而是好比盲人摸象,不僅要能夠完整地畫出大象的輪廓和細節,還要搞明白怎麼找到這頭象,抓住他,餵它吃什麼東西,怎麼吃,消化過程怎麼樣,能否健康成長,如何友好相處,對身體有無毒、副作用等等。等到徹底研究明白怎麼養成一頭大象,才能帶大象出來,這時候與大家見面的大象就不是簡單的用幾百斤大象的肉能衡量的價格了。藥企科研團隊需要極大人力支援,夜以繼日的從浩如煙海的物質中尋找、篩選,研究藥物成分、作用機理、效果是否顯著、對人體的毒、副作用等等。一群盲人去摸象,而且還要至少摸個10年以上,這耗費的大把時間、精力和耐力,可想而知成本有多高。還有一點,為此需要投入其中的,都是高學歷、高收入的精英人才,團隊人員數年的成本也是很高的。

    關鍵點在於,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多的人力物力投入進去,到頭來的研發失敗率還非常高,順利地研發出新藥這件事遠沒有說著聽聽那麼簡單。但是,藥企還得付錢給“摸象”團隊,而且一付就那麼多年,即使最後啥也沒摸出來。還要考慮機會成本。大藥企再有錢,金額也不是沒有上限的。所以,有限的金錢投資在了摸這一頭象上,就得考慮捨棄其他的象群,也失去了另外一種原研藥成功的可能性。

    那麼,即使要付出這麼多的時間、財力、物力、人力,也很難成功的事情,為什麼還有藥企願意去搞原研藥呢?因為存在專利保護期,也就是說能夠在一定年限裡壟斷市場,給藥品定高價,這樣才能回收開發藥物的成本。雖然從人情角度講,藥物作為特殊的商品,與金錢劃上等號總覺得不近人情。但藥企畢竟不是公益事業,也是商業公司,所以為了可持續發展和公司存在的意義,必須要達到盈利的目的,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抗癌藥物高價的現象。專利保護期一般為20年,但並不是從藥物上市開始計算,而是從早期進入臨床試驗時就已開始。所以等到藥物真正上市,專利保護期基本上已經過了大半時間,在剩餘的保護期內,藥企更加會珍惜這段有限的“大好春光”,儘可能地把藥價定高,用於回收成本以及盈利。因為一旦過了專利期,各種仿製藥將會層出不窮,斷崖式地壓低了原研藥的價格。所謂仿製藥,指的是不用藥廠自己研發,直接仿照原研藥而製造出來的,平均價格只有原研藥的約10%~15%。美國FDA規定,仿製藥必須和它仿的專利藥在“有效成分、劑量、安全性、效力、作用(包括副作用)以及針對的疾病上都完全相同”。

    某種角度上講,甚至可以說原研藥必須得貴一點,才能維持大藥企創新研發的動力。比如說埃博拉病毒早期只在非洲猖獗的時候,沒有藥、也沒有疫苗,很大程度是由於大藥企覺得沒錢可賺。等到2014年最為集中的病毒大爆發時,傳入了歐洲和美洲大陸,這才引起了大藥企們的重視,短短一年時間,好幾個公司都研究出埃博拉疫苗和藥物,能夠治癒猴子模型,甚至臨床效果也非常不錯。所以,創新新藥的推出,必須有經濟利益推動。這對患者來講,也是好事情。另外藥物研發成功後,批次生產、環境保護、政府稅收,以及運輸,儲存,損耗等等,還要考慮上市後的推廣普及,比如給醫生宣講,這些都是增加成本、價格高昂的原因。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個政策促進進口抗癌藥降價,包括對已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施政府集中議價、採購,對未納入醫保的抗癌藥實行醫保準入談判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一寸是多少?六尺七寸相當於現在的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