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很過分的話人加好友
-
2 # 直將眼力為
曲水流觴,最出名的一次,是兩晉時期的癸丑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的會稽山蘭亭聚會,王謝等世族大家名流匯聚一處,飲酒賦詩。墨書千秋,最出名的一份。
意思是
在(永和九年會稽山的)那一次流觴曲水的聚會中,怎麼喝都沒有醉。在那時寫出了一份世人驚歎的書稿,又有誰能忘記呢?
曲水流觴,最出名的一次,是兩晉時期的癸丑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的會稽山蘭亭聚會,王謝等世族大家名流匯聚一處,飲酒賦詩。墨書千秋,最出名的一份。
意思是
在(永和九年會稽山的)那一次流觴曲水的聚會中,怎麼喝都沒有醉。在那時寫出了一份世人驚歎的書稿,又有誰能忘記呢?
典故出處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這一儒風雅俗,一直留傳至今。當時,王羲之等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後,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聖”。而《蘭亭集序》也被稱為“禊帖(tiè)”。
編輯本段文化考證
上巳節,節期三月初三日,又稱“重三”、“春禊”。水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已日,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這一儒風雅俗,一直留傳至今。當時,王羲之等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後,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即興賦詩並飲酒。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聖”。“曲水流觴”之俗,溯其源流,得從三月上巳這一古老曲水流觴處
風俗說起。上巳,是指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它是中國古代一個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遠在秦漢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濱祓禊之俗。朝廷指定專職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氣和不祥;禊,是修潔、淨身。祓禊是透過洗濯身體,達到除去兇疾的一種祭祀儀式。在《詩經.鄭風·溱洧》一篇中,就具體記載了春秋時的鄭國,每逢陽春三月秉執蘭草,招魂續魄,祓除不祥的生動情景。到了漢時,三月上巳,才確定為節。每逢該日,官民都去水邊洗濯。不僅民間風行,連帝王后妃也去臨水除垢,祓除不祥。後來,此俗又進一步演變為臨水宴飲。魏晉以後,才將上巳節正式改定為夏曆三月初三為春禊,作為歲時節令中的重要節日。所有臨水祓禊及水濱宴會活動都在這天進行。
編輯本段遊樂形式
“曲水流觴”是上巳節中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那時,人們在舉行祓楔儀式後,大家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彼此相樂,故稱為“曲水流觴”。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託,可浮於水中。也有陶製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這種遊戲,自古有之,古“逸詩”雲:“羽觴隨波泛”。漢也有“引流引觴,遞成曲水”之說。後來逐漸成為上已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王羲之這次蘭亭聚會,雖也舉行修禊祭祀儀式,但主要進行了“曲水流觴”活動,突出了詠詩論文,飲酒賞景,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紹興,“曲水流觴”這種飲酒詠詩的雅俗歷經千年,卻一直盛傳不衰。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這項活動在後期是一些文人們的活動。其實就是在院子裡挖一條小河,然後讓僕人在河的上游將酒杯漂浮在河面上,當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時,那位就要去做一首詩。如果做不出的話就要去喝酒。
編輯本段電臺節目
借用了“曲水流觴”的名字,改為《曲水流觴》,其中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以及文化的寓意,似身臨其境,體會便知。由fiveeradio網路電臺鼎力打造,人氣童話主持人木耳傾力奉獻的一檔膾炙人口的熱播節目。在潺潺琴聲中,主持人木耳向聽眾介紹中國有名的古典傳統音樂,相關典故,並推薦好聽的琴曲,普及相關的中華古典音樂知識,淺顯易懂,老少咸宜。弦間,主持人木耳的聲音配合著曲子悠悠入耳,也十分好聽。《曲水流觴》所推薦的曲目主要為經典的名曲或清心滌塵的美妙箏曲,是網路電臺界獨一無二的關於國樂的節目,被多家媒體和網站轉載,深受聽眾朋友的喜愛,人氣頗高。是一檔養耳,長知識,又很有意義的節目。
編輯本段仿古修契
《嘉泰會稽志》卷十載:“六朝宋時,謝康樂與從弟謝惠連人稱大小謝,曾泛舟耶溪,對詩於王子敬山亭。“謝靈運與惠連聯句,刻於(孤潭)樹側””初唐詩人宋之問更開越中唐詩風流之先河。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率浙東詩人曾在雲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並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王勃也許意猶未盡,於同年秋再次修鍥於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後又有大曆浙東唱和(57詩人)。唐代的詩人們當然會羨慕前朝名士的優遊做派,但或許是更想親眼見識見識這條被詩化了的山陰道,這麼一來,竟然在山陰道上又踩出一條“唐詩之路”來。唐永淳二年(683年),這一年,少年才俊王勃到雲門寺,仿永和雅集在此修楔,還寫了一篇與《蘭亭序》相仿的《修楔序》。說是修楔,實際上是搞了一次初唐詩壇的賽詩會,當時全國最頭角崢嶸的詩人都到齊了。王勃為何會選中這雲門寺,這裡似乎需要費一些筆墨:雲門寺,羲獻父子在會稽時的舊居;稍後,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在此住持,留下“鐵門檻”“退筆家”“千字文”等好幾個掌故,最引人入勝的一個要數智永的徒弟辯才一不小心將《蘭亭序》給弄丟了的事;這雲門寺就是在中國佛教史上也大不可小覷,光看看歷任住持就很過癮,如帛道猷、法曠、竺道一、支道林、弘明、曇一、智永、湛然,都是開宗立派式的人物;後來,北宋范仲淹在越州作父母官時也常來雲門寺遊居;南宋時,少年陸游在此築“雲門草堂”用功;明亡,陳洪緩在雲門寺落髮為僧,法號悔遲,這一年是清順治三年(1646年)。1644年、1645年、1646年這連著的三年中發生的一些事真是耐人尋味,需獨立出來記上一筆。
編輯本段名仕香譜
無款竹澗焚香圖頁南宋曲水流觴
絹本設色縱26、橫20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圖繪近水大石上一人身著長袍,頭戴禮帽,焚香靜坐,身旁硬石疏竹。其間清煙嫋嫋,人物神態靜謐。身後一童相侍,他一手持杖,一手搔頭,形象生動。遠處微露山峰,意境清靜淡遠。山石用小斧劈皴,近水用飄逸的線條勾描,並以濃墨寫竹。筆墨精湛,人物衣紋簡勁,畫風近似馬遠父子手筆。畫面無款印,對幅有清高宗弘曆所題五言一首。此幅曾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臨流而彈,竹澗焚香,登峰遠眺,坐看雲起,松亭試泉,曲水流觴,煙波釣叟,蓬窗高臥。香跋:流觴曲水出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所謂“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於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於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於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呤或援翰,作出詩來。曲水流觴是齋主夢想過,那種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半生飄浮南北,入蜀鬻香於市井,心寥寥於半夢半醒之間,那些溫潤往事在擁衾獨坐時,徐徐與詩境不期而遇,始覺心賊死矣,此生再無江湖可闖蕩。逐和合此香以紀念;流觴曲水,心一觴一詠,無酒亦醉。名香齋主戊子年於紫檀軒放眼望梅時節名仕香譜品名:曲水流觴特質:自研香方,手工備料,瓷壇麴酒窖存,無上色古法香品。儲存事宜:密封乾燥、避光、防異味。保質期五年香齋備註:限量工藝香,本批次五窖壇。和香日期:戊子年正月廿五
編輯本段流觴亭
流觴亭是紀念流觴曲水場所,是蘭亭主要建築之一,建於清代。亭的周圍木雕長窗,外面走廊環繞,古香古色。亭內牆上掛著一幅“流觴曲水圖”,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王羲之等人修楔雅集的情景,有的低頭沉吟,有的舉杯暢飲,有的醉態畢露,令人叫絕。此圖是明末清流觴亭
初一位畫家的扇面畫作,這是按原件複製的。後面的《蘭亭後序》是當年孫綽所作,清同治年間陰縣知事楊恩樹所書。流觴亭內有一屏,上懸一匾“曲水邀歡處”,無款,楷書。屏風中間是一扇形“蘭亭修禊圖”。修禊圖描繪了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四十二名士於永和九年在蘭亭曲水流觴的情景。畫中人物形態各異,或舉杯暢飲,或低頭沉吟,或援筆而書,在惠風和暢、茂林修竹之間,或袒胸露臂,或醉意朦朧,將魏晉名士灑笑山林,曠達蕭散的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