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者仁義也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題主連《三國演義》都沒有看過,只是看過電視劇,很有可能還是新版的《三國》。新版《三國》說實在話,全都是些“辦公室政治鬥爭”的東西,所以你分析這種東西是分析不出來任何結果的。我們首先說一下你說的這個事情是怎麼一回事。

    三國演義裡面對於這件事情的記載

    這個首先《三國演義》裡確實有題主所說的這一橋段不過是發生在許昌,也就是許都,羅貫中作為文學家十分出色的描繪了耿紀,韋晃,金禕,吉邈,吉穆這五人為了謀殺曹操,在許昌發動了一場兵變,火燒許昌城和御林軍營造成混亂,趁機想要擊殺御林軍的統帥王必,但是王必僥倖逃脫後,得知是金禕參與叛亂,於是告知曹休。而此前管輅算到許昌城中有火災,於是曹操讓夏侯惇在許昌城外巡邏,最後曹休和夏侯惇一起鎮壓了這次兵變,金禕,吉邈,吉穆戰死,耿紀,韋晃被抓住後殺死。這五個人宗族被曹操下令殺死。

    夏侯惇帶著大軍把許昌的文武百官押送到當時的曹操大本營鄴城,然後發生了曹操讓救火的人站在紅旗下,閉門不出的人站在白旗下,最後曹操命令拿下站在紅旗下的人,把這些人全部殺死,理由是這些人名義上是救火,實際上是幫助耿紀等人。其實這裡除了表現曹操的濫殺,還有什麼呢?《三國演義》的原著都說了百官很多人害怕被殺,於是想到出去救火肯定是無罪,於是跑到了紅旗之下,結果這些人全部被殺。

    真實的歷史也很類似,在歷史上這其實是金禕主導的,耿紀參與,在許昌發動的兵變

    耿紀兵變始末。這件事情發生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年末到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年初,主要參與者是金禕,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吉本的兒子吉邈、吉穆這六個人。首發者是金禕,金禕此人是匈奴人金日磾的後裔,金日磾是漢武帝時期投降漢朝的匈奴人,是漢朝的名臣,此人對於漢朝十分忠義。主要參與者是耿紀,耿紀是東漢開國功臣耿弇後裔,耿氏家族作為功臣世家與東漢王朝休慼與共,作為功臣世家的子弟對於大漢帝國的未來擔心。

    當時的背景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已經是魏王,漢獻帝下詔給予曹操提高待遇,曹操的王冕有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和天子漢獻帝的服飾一模一樣,只是差一個皇帝的稱號。這引起了忠於漢朝勢力的極度不滿,而金禕,耿紀,吉本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在一起密謀,計劃是殺死當時執掌許都兵權的王必,控制漢獻帝攻打曹操,同時連線南面的劉備,而劉備留在荊州的關羽兵力強盛剛剛好是可以連線的援助。曹操在控制冀州後基本上就留在了鄴城,這個時候駐守在許昌控制許昌軍隊的是王必,王必是在曹操起兵時就跟隨曹操的老部下,很得曹操的信任,王必擔任的是丞相長史,而且王必和金禕的關係很好。

    建安二十三年,兵變爆發,耿紀率領軍隊攻打併且順勢防火燒王必的軍營,但是沒有攻克,吉邈等人帶著家僕前來助陣,金禕派人作為內應,導致耿紀,吉邈攻入軍營,射傷了王必,王必當時逃到金禕的府邸門外,結果被金禕當成了吉邈,金禕問道“王必死了嗎?事情成功了嗎?”王必只好逃出許昌,聯合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攻入許昌,吉邈等人戰敗,王必由於箭瘡在事後的十幾天裡死去。

    曹操十分盛怒,把在漢朝朝廷召的文武百官派到鄴城,到達鄴城,曹操讓文武百官中救火的人站在左邊,不救火的人站在右邊。當時眾人認為出去救火的人一定沒有罪,都跑到左邊站著;曹操認為不救火的人不是幫助叛亂的人,救火的人則是參加叛亂的人,把這些人全部殺了。

    從這裡看,曹操也只是殺人立威,震懾那些忠於漢朝的人和勢力。

  • 2 # 洛水清風

    首先更正一下,是許都失火,非鄴城失火。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第69回“討漢賊五臣死節”。故事大意是:侍中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五個人,趁曹操不在許都之機,想發動兵變,請出漢獻帝,召百官討伐曹操。這是一場拿雞蛋碰石頭的遊戲,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的命運……結果三人在戰亂中被殺,耿紀、韋晃被俘後遇害。

    當曹操讓夏侯惇把百官從許都解赴到鄴城後,就在教軍場立紅旗於左,白旗於右。對百官碩說:“耿紀等人造反,放火焚許都,你們中有出去救火的,也有閉門不出的。救火者可立於紅旗之下,閉門不出的可立於白旗之下。很多官員想救火的不說有功,肯定是沒罪的,於是大家紛紛站於紅旗之下,只有三分之一的官員站到白旗下。曹操見狀,命人把站於紅旗下的官員統統拿下,這些官員大喊冤枉無罪,曹操冷笑道:“你們當時之心,名為救火,實欲助賊耳!”,然後,把這300多官員押到漳河邊,一併砍頭。

    這個故事即使今天讀來,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站在紅旗下的官員中,有救火的,也有投機故意站到紅旗下的,他們中不乏冤枉之人。曹操聰明蓋世,肯定知道被殺的官員中不乏冤枉者,那他為啥要這樣做呢?我覺得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剷除異己。救火的官員可以說沒有一個是曹操的心腹。真正救火的官員是侍漢不侍曹,他們明著是去救火,有趁亂幫助耿紀、韋晃,也有保護漢獻帝的,是漢獻帝的死黨,跟曹操水火不容,這正是殺掉他們的一個最好的藉口。至於那些站在紅旗下的投機分子,他們是想趁機邀功請賞,今天曹操得勢了,他們依附自己,明天曹操失勢了,這些人難免會反咬一口。這群投機取巧之輩,留著何用!

    二:寧可錯殺一千,決不肯放過一個。曹操貴為丞相,樹敵甚多。那些明著與他叫板的官員,都被斬殺殆盡。背地裡有多少人反對他,曹操也不知道。今天站在紅旗下的官員,肯定有反對他的,也有不反對他的。三百多人如何甄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為防夜長夢多,不如來個快刀斬亂麻,永絕後患。

    三:為兒子將來登基稱帝掃清障礙。曹操不是不願當皇帝,是不想揹負漢賊的罵名,也是時機不成熟。他曾說過:“苟天命在孤,孤願做周文王”。這意思在明顯不過了,他要把做皇帝的事,交給兒子來完成。為了給兒子提前鋪路,他必須把朝中的反對勢力鎮壓下去。今天站於紅旗下的官員,不是漢朝的忠臣,就是投機分子,兒子將來做皇帝時,這些人要麼公然反對,要麼陰奉陽違。與其把這些包袱留給兒子,還不如趁機把他們統統幹掉。至於那些站於白旗下的官員,曹操他們認為他們不過一群膽小怕事、明哲保身之人,不會對兒子將來稱帝構成威脅。

    一言以蔽之,曹操之所以如此任意妄為,亂殺無辜,一方面是他性格多疑、殘忍,另一方面是他掌管著朝廷生殺予奪的大權,為了將來兒子能順利篡漢,他只能用紅旗下這些官員的血,給兒子鋪上一條通向帝王之路。

  • 3 # 小南史

    曹操:盛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不管這個評價是否公平公正,縱觀歷史雄主,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疑的性格。

    其中曹操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他本人具體有沒有這樣的自信,不大清楚,但是,他的大部分行為上,確實是朝著這個方向做的,這也不能過多怪他,身處亂世之中,稍不留神就會身死族滅,容不得人不小心,特別是像曹操這樣的人物,身上揹負著的可不是他一個人,還有一大群靠他吃飯的人。

    公元218年,曹操被封為魏王,加九錫,可謂是功高蓋世,出行使用的都是皇帝的車馬服飾,這讓許多漢朝的遺老遺少非常不滿,認為他遲早會篡奪漢朝的江山,於是決定發動政變,其中有一個叫耿紀的人,聚集了六七百人,用花言巧語說服了城防司令王必,元宵佳節,需要張燈結綵,百姓也應該慶祝下了,所以王必和他的手下就放鬆了警惕。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一片繁榮的景象,耿紀見到御林軍沒有設防,便帶來叛軍在城內四處放火,並大聲呼喊:殺盡曹賊,以扶漢室。企圖劫走天子,推翻曹操的政權,曹操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就命令曹休帶兵鎮壓。

    夏侯淳不但把叛變的五家老少族裔全部殺盡,還把城中的百官和士兵押送到軍營,曹操說:耿紀、韋晃等人發動政變,火燒許都,你們當中有人閉門不出,有人出門救火,現在命令出門救火的人站在紅色的旗幟下面,閉門不出的站在白旗下面。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紅旗這邊下場悽慘,而白旗這邊的則毫髮無傷,形成這種效果的原因我覺得有二點:

    第一、叛亂髮動之後,城裡失火,很多人出來救火,這些人當中肯定有不少是叛亂者,就算不是叛亂者,那也有投機的行為,趁救火之際,可以看清形勢,叛亂者勝,可以當漢室忠臣幫助叛亂者,如果叛亂者失敗,按照常理,我在救火,也是有功的,這種搖擺不定的行為,不管是什麼時候,都最令人反感,曹操會殺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那些沒出門救火的,先不說別的,至少和這個事情無關,雖然沒有及時參與救火,有可能是來不及,更多的可能是害怕參與當中,因為是夜晚,又是失火什麼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分守己便是最好的選擇,這類人,曹操喜歡,你能力低下沒事,我又不靠你們幹大事,只要不使壞就行了,所以曹操也就會放過這些人。

    此次事件,雖然有的人可能是誤殺,但是處於當時的局面,曹操也沒有辦法一一去甄別,只能依靠看似下策的辦法去做,一來可以快速平息叛亂帶來的影響,二來也正好印證了曹操的座右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源義經為什麼被日本人當作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