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嵩山屬伏牛山系,史書對伏羲和黃帝在伏牛山作為活動的中心,有許多記載。《孟子》中說:“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箕陰即陽城,在嵩山南麓,《大記》雲:“伯益舊政,就國於箕山之陰,是箕山為益封國也”。今舜墓嵩山之馬峪川,啟母墓在嵩陽書院之左,許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顛。“堯舜遺風”,“堯天舜日”之語流傳至今。《莊子》雲:“堯讓天下,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穎水”。現在還有“掛瓢崖”“洗耳泉”,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為牛飲水之際,大堯與之商談禪天下,許由聽說此事,馬上把飲牛喝水的瓢掛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汙穢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這個事情,嵩山腳下童叟皆知。
據古書《竹書紀年》和《世本》記載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禪位禹後,“禹居陽城”。歷代歷史學家都認為陽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陽城(在今告成鎮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傳十七王、十四世,歷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陽城數遷,但均在嵩山周圍。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廣為流傳。
名勝
“日出蒿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麗景色早已從這首優美的歌裡栩栩如生地縈繞心懷。有著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的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
嵩山被譽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嶽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臺——告城元代觀星臺。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迴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華人文風物的瑰寶。
有哪個地方能在禪宗上有如此眾多的彙集,只有嵩山!!看一看幽靜神秘的佛門勝地,感受那裡的清淨脫俗,也許會成為每個喜歡旅遊者的一個美好的願望!
位與少林寺西三百米處的山腳下。“塔”即和尚的墳瑩。寺僧們圓寂後,根據其生前在佛教界的修養,學問,地位和威望等,修造大小不一的墓塔,安葬骨灰(屍骨)於其中,並刻石紀念,表其功德。
塔林中現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磚石墓塔二百四十餘座。是國內最大的塔群。因其朝代不同,塔的形式多樣,制式不一,在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上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在法王寺山坡上,高十五層,約四十五米,周長二十八米,壁厚兩米多。塔為空心建築,從地層仰望,可直視塔頂,四周遺有磚洞痕跡,可知原來在每層的犄角處,還裝設有簷角木樑,這不但可以平衡塔身的重心,而且還可以作為上塔的梯階,以攀緣上下。塔身外部的密簷層層迭迭,迭出塔身最寬者達90釐米,使整個塔身顯得更為雄偉壯觀。現除小部分受風雨侵蝕剝損外,基本完整堅固。
傳說
上古時候,乾坤是由玉皇大帝定的。他叫天下雨,天就得下雨,他叫地生金,地就得生金。玉皇大帝咋有這麼大本事哩?傳說,他有五個保駕天將。這五個天將,每人都有一僕法寶。每一件法寶,又有七十二能:不但能劈雲撥霧,遣風調雨,發水生火,鎮魔伏妖,還有很多很多的用處。
玉皇大帝有個女兒,名叫天靈,才貌雙全,文武皆通。玉皇大帝早打算為她選個女婿了,他看保駕的五個天將,才貌都很好,可是選誰呢?一時又拿不定主意。
有一天,天府巡官急步走進天宮,向玉皇大帝稟報,說東方出了水獸,西方出了風妖,南方出了火魔,北方出了冷怪,鬧得天下大亂,黎民不得安寧,求玉帝快快發兵除害。
玉皇大帝聽罷,急忙把天將招到教場比武選將。誰的本領高,就派誰去降魔;誰能降住魔,就選誰當駙馬。天將們來到教場,經過一番比試,玉帝平日心愛的五個天將中,有四個選上了。
玉皇大帝傳下聖旨,命一個到東方去鎮水獸,一個到西方去擋風妖,一個到南方降火魔,一個到北方伏冷怪。四員天將領旨,分別帶領天兵離開天宮。
五個天將中,唯有一個名叫山高的沒有選上。為什麼呢?這個山高身體有些單薄,武功雖然也行,但不及其他四將。可是這位山高天將懷有滿腹文才,能書善畫,智足謀廣。他看到其他四位天將下凡去了,便來到靈霄寶殿,向玉皇大帝施禮說:“陛下!下界東西南北四方,都有人把守了,陛下就不怕中原出事嗎?倘若中原出了大事,東西南北四方把守再嚴,也是枉然啊!比如,一個人,殘手廢腳尚能活下去,若是心臟壞了,可就都完啦!"
玉皇大帝聽他一說,覺得與語言不多,道理很是。可是派誰掛帥去鎮守中原呢,玉皇大帝發了愁。山高一看,時機已到,便說:"末將情願去鎮守中原。”
玉皇大帝知道他武藝不及那四個天將,遲遲沒有說話。山高猜知玉皇大帝的心思,就當面立下“軍令狀”玉皇大帝這才勉強傳旨,讓山高天將下凡。
玉皇人帝帶著隨從來到南天門,撥開雲頭向東看去;只見一員天將把斬獸寶劍揮了三揮,突然出現了一座大山立於海岸。張牙舞爪的水獸來到山跟前,“砰”地一聲,撞得粉身碎骨,翻下海去。玉皇大帝看罷,哈哈大笑,封這架山為“東嶽泰山”。他又撥開雲頭,向西望去,見一員天將把捆妖繩掄了三掄,突然出觀一座大山站在那裡。風妖呼呼來到它身邊,撞得頭破身軟,敗下陣去。玉皇大帝看著拍手大笑,封這架山為“西嶽華山”。
接著,他撥開雲頭看南方,見一員天將把劈魔鐧撓了三撓,突然出現一座大山站在那裡。火魔撲來,渾身發抖,掉頭就逃。玉皇大帝高興地封這架山為“南嶽衡山”。他又轉過頭來看北方,見一員天將,用長矛刺了三刺,突然出現一座大山。冷怪嗖嗖飛來,看見大山毛骨悚然,縮身不敢動彈了。玉皇大帝便封這架山為“北嶽恆山”。
最後,玉皇大帝撥開雲頭俯視中原,只見山高天將一手拿著天書,一手拿著鎮世寶刀,把書和刀一上一下,端了三端,突然出現一座大山。又上下端了三端,山又分為兩支。接著,兩架山脊,慢慢出現七十二峰,有的象老翁,有的象白鶴,有的象青童,有的象玉女……山上山下,好似一卷美畫,展現開來。
玉皇大帝越看越高興,可到封山的時候,他卻發了愁,封什麼呢?一個貼身隨從悄悄地說:“陛下,你看山高天將,長得與山一樣俊美啊!”玉皇大帝一機靈,“山”與“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嗎?於是封為“中嶽嵩山”。
封罷山,玉皇大帝想起招駙馬之事。他見這五員天將個個武藝高強,但細品起來,屬山高天將文武雙全,就選定了山高天將。可怎麼說呢?這麼一猶疑,世上已過了幾千年,天宮
巡官看透了大帝心思,忙稟報說:“陛下,把這事交給當代天女去辦如何?”
玉皇大帝問:“武則天嗎?”
巡官說:“是武則天。”
此後,沒隔多久,武則天夢中接到玉皇大帝沼書,命她到嵩山去封嶽神。武則天遵玉皇大帝之命,來到中嶽嵩山,在峻極峰上建起“登封壇”,舉行禮祭嵩山大典。祭後封山高天將為“天中王”,-封玉皇大帝之女為“天靈妃”。
現在;中嶽廟峻極殿的後邊,有座"寢殿"。寢殿的東西兩廂,放著兩張繡花雕刻頂子床,東邊床上躺著個檀香木雕刻像,西邊床上躺著個泥塑彩色像,兩個像均為天中王像。兩個床頭處的椅子上,各坐著一個彩色泥塑貴妃像,這兩個像均為天靈妃像。天中王的善男信女,便稱他們為“睡爺爺”、“坐奶奶”。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嵩山之名源於《詩經》:“嵩高維嶽,峻極於天”,遂簡稱為“嵩山”。東周時因其地處“天地之中”而被尊為中嶽。嵩山海拔1494米,北臨黃河、洛水,南臨穎水、箕山,東西綿延起伏60多公里,是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
嵩山緊臨九朝古都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軒轅關是秦漢八大關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盛世時,嵩山是帝王遊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手雲集的所在。嵩山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傳說大禹的兩個妻子分別居住在這兩座山內。
嵩山又是佛教勝地,這裡有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建成於公元495年(宋建武二年),當時印度僧人跋陀來中國傳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該寺。由於該寺地處少室山之陰的幽谷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同時這裡也是少林拳法的創造地,是中華武術的發源地之一。
嵩山被譽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一大淵藪。
歷史
嵩山屬伏牛山系,史書對伏羲和黃帝在伏牛山作為活動的中心,有許多記載。《孟子》中說:“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箕陰即陽城,在嵩山南麓,《大記》雲:“伯益舊政,就國於箕山之陰,是箕山為益封國也”。今舜墓嵩山之馬峪川,啟母墓在嵩陽書院之左,許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顛。“堯舜遺風”,“堯天舜日”之語流傳至今。《莊子》雲:“堯讓天下,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穎水”。現在還有“掛瓢崖”“洗耳泉”,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為牛飲水之際,大堯與之商談禪天下,許由聽說此事,馬上把飲牛喝水的瓢掛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汙穢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這個事情,嵩山腳下童叟皆知。
據古書《竹書紀年》和《世本》記載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禪位禹後,“禹居陽城”。歷代歷史學家都認為陽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陽城(在今告成鎮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傳十七王、十四世,歷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陽城數遷,但均在嵩山周圍。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廣為流傳。
名勝
“日出蒿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麗景色早已從這首優美的歌裡栩栩如生地縈繞心懷。有著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的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
嵩山被譽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嶽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臺——告城元代觀星臺。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迴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華人文風物的瑰寶。
有哪個地方能在禪宗上有如此眾多的彙集,只有嵩山!!看一看幽靜神秘的佛門勝地,感受那裡的清淨脫俗,也許會成為每個喜歡旅遊者的一個美好的願望!
位與少林寺西三百米處的山腳下。“塔”即和尚的墳瑩。寺僧們圓寂後,根據其生前在佛教界的修養,學問,地位和威望等,修造大小不一的墓塔,安葬骨灰(屍骨)於其中,並刻石紀念,表其功德。
塔林中現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磚石墓塔二百四十餘座。是國內最大的塔群。因其朝代不同,塔的形式多樣,制式不一,在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上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在法王寺山坡上,高十五層,約四十五米,周長二十八米,壁厚兩米多。塔為空心建築,從地層仰望,可直視塔頂,四周遺有磚洞痕跡,可知原來在每層的犄角處,還裝設有簷角木樑,這不但可以平衡塔身的重心,而且還可以作為上塔的梯階,以攀緣上下。塔身外部的密簷層層迭迭,迭出塔身最寬者達90釐米,使整個塔身顯得更為雄偉壯觀。現除小部分受風雨侵蝕剝損外,基本完整堅固。
傳說
上古時候,乾坤是由玉皇大帝定的。他叫天下雨,天就得下雨,他叫地生金,地就得生金。玉皇大帝咋有這麼大本事哩?傳說,他有五個保駕天將。這五個天將,每人都有一僕法寶。每一件法寶,又有七十二能:不但能劈雲撥霧,遣風調雨,發水生火,鎮魔伏妖,還有很多很多的用處。
玉皇大帝有個女兒,名叫天靈,才貌雙全,文武皆通。玉皇大帝早打算為她選個女婿了,他看保駕的五個天將,才貌都很好,可是選誰呢?一時又拿不定主意。
有一天,天府巡官急步走進天宮,向玉皇大帝稟報,說東方出了水獸,西方出了風妖,南方出了火魔,北方出了冷怪,鬧得天下大亂,黎民不得安寧,求玉帝快快發兵除害。
玉皇大帝聽罷,急忙把天將招到教場比武選將。誰的本領高,就派誰去降魔;誰能降住魔,就選誰當駙馬。天將們來到教場,經過一番比試,玉帝平日心愛的五個天將中,有四個選上了。
玉皇大帝傳下聖旨,命一個到東方去鎮水獸,一個到西方去擋風妖,一個到南方降火魔,一個到北方伏冷怪。四員天將領旨,分別帶領天兵離開天宮。
五個天將中,唯有一個名叫山高的沒有選上。為什麼呢?這個山高身體有些單薄,武功雖然也行,但不及其他四將。可是這位山高天將懷有滿腹文才,能書善畫,智足謀廣。他看到其他四位天將下凡去了,便來到靈霄寶殿,向玉皇大帝施禮說:“陛下!下界東西南北四方,都有人把守了,陛下就不怕中原出事嗎?倘若中原出了大事,東西南北四方把守再嚴,也是枉然啊!比如,一個人,殘手廢腳尚能活下去,若是心臟壞了,可就都完啦!"
玉皇大帝聽他一說,覺得與語言不多,道理很是。可是派誰掛帥去鎮守中原呢,玉皇大帝發了愁。山高一看,時機已到,便說:"末將情願去鎮守中原。”
玉皇大帝知道他武藝不及那四個天將,遲遲沒有說話。山高猜知玉皇大帝的心思,就當面立下“軍令狀”玉皇大帝這才勉強傳旨,讓山高天將下凡。
玉皇人帝帶著隨從來到南天門,撥開雲頭向東看去;只見一員天將把斬獸寶劍揮了三揮,突然出現了一座大山立於海岸。張牙舞爪的水獸來到山跟前,“砰”地一聲,撞得粉身碎骨,翻下海去。玉皇大帝看罷,哈哈大笑,封這架山為“東嶽泰山”。他又撥開雲頭,向西望去,見一員天將把捆妖繩掄了三掄,突然出觀一座大山站在那裡。風妖呼呼來到它身邊,撞得頭破身軟,敗下陣去。玉皇大帝看著拍手大笑,封這架山為“西嶽華山”。
接著,他撥開雲頭看南方,見一員天將把劈魔鐧撓了三撓,突然出現一座大山站在那裡。火魔撲來,渾身發抖,掉頭就逃。玉皇大帝高興地封這架山為“南嶽衡山”。他又轉過頭來看北方,見一員天將,用長矛刺了三刺,突然出現一座大山。冷怪嗖嗖飛來,看見大山毛骨悚然,縮身不敢動彈了。玉皇大帝便封這架山為“北嶽恆山”。
最後,玉皇大帝撥開雲頭俯視中原,只見山高天將一手拿著天書,一手拿著鎮世寶刀,把書和刀一上一下,端了三端,突然出現一座大山。又上下端了三端,山又分為兩支。接著,兩架山脊,慢慢出現七十二峰,有的象老翁,有的象白鶴,有的象青童,有的象玉女……山上山下,好似一卷美畫,展現開來。
玉皇大帝越看越高興,可到封山的時候,他卻發了愁,封什麼呢?一個貼身隨從悄悄地說:“陛下,你看山高天將,長得與山一樣俊美啊!”玉皇大帝一機靈,“山”與“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嗎?於是封為“中嶽嵩山”。
封罷山,玉皇大帝想起招駙馬之事。他見這五員天將個個武藝高強,但細品起來,屬山高天將文武雙全,就選定了山高天將。可怎麼說呢?這麼一猶疑,世上已過了幾千年,天宮
巡官看透了大帝心思,忙稟報說:“陛下,把這事交給當代天女去辦如何?”
玉皇大帝問:“武則天嗎?”
巡官說:“是武則天。”
此後,沒隔多久,武則天夢中接到玉皇大帝沼書,命她到嵩山去封嶽神。武則天遵玉皇大帝之命,來到中嶽嵩山,在峻極峰上建起“登封壇”,舉行禮祭嵩山大典。祭後封山高天將為“天中王”,-封玉皇大帝之女為“天靈妃”。
現在;中嶽廟峻極殿的後邊,有座"寢殿"。寢殿的東西兩廂,放著兩張繡花雕刻頂子床,東邊床上躺著個檀香木雕刻像,西邊床上躺著個泥塑彩色像,兩個像均為天中王像。兩個床頭處的椅子上,各坐著一個彩色泥塑貴妃像,這兩個像均為天靈妃像。天中王的善男信女,便稱他們為“睡爺爺”、“坐奶奶”。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嵩山之名源於《詩經》:“嵩高維嶽,峻極於天”,遂簡稱為“嵩山”。東周時因其地處“天地之中”而被尊為中嶽。嵩山海拔1494米,北臨黃河、洛水,南臨穎水、箕山,東西綿延起伏60多公里,是黃河與淮河的分水嶺。
嵩山緊臨九朝古都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軒轅關是秦漢八大關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盛世時,嵩山是帝王遊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手雲集的所在。嵩山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傳說大禹的兩個妻子分別居住在這兩座山內。
嵩山又是佛教勝地,這裡有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建成於公元495年(宋建武二年),當時印度僧人跋陀來中國傳教,在魏孝帝主持下建起該寺。由於該寺地處少室山之陰的幽谷密林之中,故而得名。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同時這裡也是少林拳法的創造地,是中華武術的發源地之一。
嵩山被譽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一大淵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