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話傳說簡說
-
2 # 講故事的米飯
卡農背後的愛情故事是假的嗎?
我也很喜歡聽卡農,興致來的時候還會吹一吹口哨。記得有段時間,我把網上各種卡農都找出來聽,最後覺得還是鋼琴版本好聽。那時候還納悶,怎麼網上有這麼多版本的卡農,查了一下才知道,卡農(Canon,規律),泛指具有某種規律的調調,是一種曲式,恍然大悟。
你說的卡農特指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是德國音樂家帕赫貝爾所創作。這首曲子伴隨著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簡單概括如下:
主人公小P小時候流浪被人收養,耳濡目染學會了彈鋼琴。
村裡有個姑娘叫小B,長得漂亮又有錢,因為小P會彈鋼琴而愛上他(看來學門手藝特別有用啊),便假借拜師學藝之名,乘機接近他。
但是小P是個榆木腦袋,認為小B不專心學琴,非常生氣,趕走了她,並放下狠話“你真的不適合彈琴。”(是你真的不適合談情吧。)
小B一氣之下走了,專心練琴,甚至參加比賽拿了獎,令小P刮目相看。在此期間,小P認識到自己的愚蠢,發現自己真的愛上了小B,不可救藥,並創作了1/3的卡農,想送給心上人兒。
小B意欲表白,看似故事要走向美滿結局,狗血劇情開始上演,小P徵兵入伍,上前線,完成了2/3的卡農。空擋期間,一公子哥追求小B,知道她心有所屬,為了讓她死心,便謊稱小P已掛,給了她一具屍體(恐怖)。小B悲痛欲絕,割腕殉情。
小P打仗歸來,知道了所有的事,傷心不已,並在她的墓前演奏了完整版的卡農。
令人催淚的故事,和羅密歐朱麗葉愛情故事有的一比,只不過結局不同。悲劇的張力更大些。
很遺憾地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假的。原因如下:
小P接受的是學校專業的音樂教育,是正規科班出生,再說彈鋼琴、作曲哪能耳濡目染就學會。1681年,小P娶了小B為妻,只不過沒多久,小B被瘟疫奪去了生命。小P生平簡介中沒看到其當過兵的經歷。小P學的是管風琴,並不是鋼琴。鋼琴是1710年發明的。而卡農是在1690年前就創作出來了,1706年小P便去世了。愛情故事是假的,曲子真情實意是真的,卡農極大可能是小P思念亡妻小B而作。洗腦神曲卡農,可能代表著思念之情在小P腦中揮之不去吧。
回答問題之前,我搜索了一下這個虛構的故事,大家先來看看這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然後聽我一一分析它的真假。畢竟這段故事讀來很是感人。
古鋼琴
《D大調卡農》的作者 約翰·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是德國的管風琴家、作曲家。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裡 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著彈琴,耳濡目染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旁邊的是這個鎮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芭芭拉)家裡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了Pachelbel彈的曲子,就愛上了他。很多有錢人上門向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裡只喜歡Pachelbel。但女孩子嘛,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裡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
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經歷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責罵。Barbara Gabler心裡委屈,但還是一直跟著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Pachelbel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鋼琴。”Barbara Gabler聽後,對自己說:“不要說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第一名的!”(在鎮上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
半年裡,Barbara Gabler天天練習,餓了就叫家裡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著睡一會。半年一轉眼就過去了,Barbara Gabler參加了比賽,果真的拿了獎。Barbara Gabler想拿這個獎盃去找Pachelbel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Pachelbel的時候,Pachelbel已經不在了。當時正值戰亂,Pachelbel被徵去打仗,Barbara Gabler知道後說:“好,我等他回來。”
就這樣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村長的兒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碎屍體,說那就是Pachelbel。Pachelbel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經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親,Barbara Gabler沒有理睬。
在3天后的晚上,在當時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裡,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的半年裡,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了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寫一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當心中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值得懷念啊。在這樣的一種氛圍中他完成了卡農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了第2個月,Pachelbel回到了村裡。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裡人都不肯告訴Pachelbel,隨後的一次禮拜,Pachelbel招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湊了這首樂曲卡農,一首樂曲過後在場的所有人都留下了眼淚。
約翰·帕赫貝爾
我們在看看百科上的資料:
帕赫貝爾從小就展露對於知識追求的興趣,尤其是音樂。他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同時,也追隨許溫默(Heinrich Schwemmer)和魏克(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器樂演奏的技巧。1669年六月二十九日,帕赫貝爾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帕赫貝爾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在普倫次的影響下,帕赫貝爾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
從以上資料中就可以明確看出,
約翰·帕赫貝爾的音樂是在學校學習的,人家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並非在教堂裡跟著琴師學會的鋼琴。約翰·帕赫貝爾是一位新宗教音樂的著名創作者,虛構故事的作者將這一部分進行了改編。約翰·帕赫貝爾最常用的也不是古鋼琴,而是管風琴—— Pachelbel 是巴洛克早期的作曲家和管風琴師。另外:
《卡農》創作於他27歲時,也就是1681年。當時他正與芭芭拉。蓋布勒熱戀,因此據推測《卡農》很可能是愛情促成的音樂靈感。可以可以看出,卡農確實是帕赫貝爾寫給妻子的作品。的確是一段因為愛情而創作的一首名曲。
當然,很多人因為這個純美虛構的故事,對《卡農》有了一層更深的愛。音樂賦予其中的感動和溫暖,加上一個故事的昇華,相融在一起,讓《卡農》成為了每個人心中的經典。帕赫貝爾《卡農》是一首精美的古典音樂小品,全長5分鐘左右,與其他很多旋律複雜、篇幅冗長或者內涵深奧的古典名曲相比,它因簡單明朗輕快悅耳的旋律而普遍被應用。《卡農》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無緣聽到,但後世名家的不斷演繹卻不時推出《卡農》的絕美樂章。